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种田成帝,我在西域建天庭 > 第588章 李守诚的威望,家族的团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88章 李守诚的威望,家族的团结

传令兵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李文站在高台边缘,目光沉稳地扫过众人。他没有立刻回应,只是轻轻抬手,示意卫兵继续押走鹿蠡。直到那身影彻底消失在城门方向,他才转身,对身旁侍立的亲卫低声道:“去请守诚叔祖,就说南原的事,需当面商议。”

亲卫领命而去。

广场上的人群渐渐散去,议论声如潮水退去,留下的是尘土与尚未冷却的余温。李文缓步走下石阶,脚步不急不缓。他知道,一场风波虽平,但根子还在。那条暗道、那块铜牌,不只是匈奴的挑衅,更是族内人心浮动的信号。

半个时辰后,李文踏入家族议事殿。

李守诚已坐在主位旁侧,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简册,指尖正轻轻划过某一行字迹。听见脚步声,他抬起头,眼神清明,并未多言,只将简册递了过来。

“这是三代内的迁徙记录。”他说,“南原那三户人家,父辈都曾是屯田队正,管过粮仓调度。他们离开,不是因为赋税太重,而是不相信新规矩能长久。”

李文接过简册,快速翻看几页,眉头微动。

“他们是怕变。”他放下册子,“怕我们今日说一视同仁,明日就另起章程。”

“所以得有人站出来。”李守诚缓缓起身,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殿内所有细微响动,“让他们知道,李家没变,规矩也没乱。”

话音刚落,殿外传来脚步声。几名年轻族人陆续进来,神色各异。一人忍不住开口:“如今运朝大事皆由主公决断,族会是否还有必要?叔祖您年事已高,何必再操这些心?”

另一人附和:“是啊,若每件事都要合议,岂不耽误政令推行?”

李守诚并不动怒,只静静看着他们,等话说完,才低声问:“你们可还记得,先祖当年为何西迁?”

众人一怔。

“不是为了逃难。”老人语气平稳,“是为了活路。那时中原动荡,族中长老聚在一起,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定下‘以耕立命,以信聚人’八字。从那以后,李家才有了根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现在李文建运朝,是大业。可这业要稳,不能光靠一个人撑着。我不管事,是为了让你们看清——只要姓李,就有说话的地方。这不是争权,是留一条回家的路。”

殿内一片寂静。

先前说话的年轻人低下头,片刻后上前半步:“叔祖……是我浅薄了。我只是担心您劳累。”

李守诚笑了下,摆摆手:“只要族里还有人愿意听我说话,我就还能走几步。”

这时,李文走上前,站到李守诚身边。

“从今日起,家族设三务堂。”他声音清朗,传遍全殿,“农桑归守田堂,子弟读书归明礼堂,对外联络交安亲堂。每堂推两名执事,由叔祖总领监察。凡涉及宗族事务,须三堂共议,再报我最终裁定。”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震。

这不是分权,也不是削弱主权威信,而是在制度上划出一条清晰的线——家族之事,由族人共治;运朝之政,仍由主公统揽。

“这样一来,”李文环视四周,“无论是边塞种田的族人,还是城里做事的子弟,都知道自己背后有族规护着,有长辈替他们说话。外人也会明白,我李文所行之道,不是独断专行,而是集众智而成大业。”

一名老执事颤巍巍站起来,拱手道:“如此,族心可聚,根基可固。老朽愿为明礼堂执事,教化后辈,不忘本源。”

“我愿入守田堂!”一个青年抢着应声,“我在南原种过五年麦,知道怎么调配人力。”

陆续有人表态,气氛由疑虑转为热切。

李守诚默默听着,脸上露出久违的宽慰。待众人议定人选,他亲自提笔,在族簿上一一登记,每一笔都写得极稳,仿佛刻进石头里。

会议结束时,日头已偏西。

李文与李守诚并肩走到殿侧,那里挂着一幅巨大的族谱,自先祖起,脉络分明,枝叶繁盛。阳光透过窗格照在“李”字主干上,金粉微闪,像是被风拂过的星点。

“有您在,家族才稳。”李文轻声说。

李守诚摇摇头:“是你给了我这个位置。这些年,我原以为自己只能守着旧纸堆过日子,没想到临老,还能为族里做点实在事。”

李文看着族谱上那些名字,许多已经泛黄,有些还带着血迹标记——那是战死者的记号。他忽然问道:“您觉得,我们做得对吗?”

“你说哪一件?”

“既讲法度,又留人情;既惩叛者,又容悔改。会不会太软?”

李守诚沉默片刻,反问:“你觉得鹿蠡真的只是为了复礼?”

“不,他是想借旧名号拉起一支势力。”

“那就对了。”老人点头,“他犯的是大罪,但背后牵连的,是上百个曾效忠月氏的老户。你流放而不杀,给他们留了念想,也断了再生事端的根。这不是软,是看得远。”

李文微微颔首。

“治族如治田。”李守诚望着族谱,语气像在讲一件最平常的事,“荒地要深耕,嫩苗要护根,老树要修枝。该狠的时候不能心软,该让的时候也不能硬扛。你让我主持三堂,是信任,也是担子。我会守住这条线——不让族人越界,也不让外人觉得李家冷血。”

李文转头看他,发现老人眼角皱纹很深,但眼神依旧锐利。

“明天开始,我会召集各支代表,把三堂职责细化。”李守诚说着,伸手抚了抚族谱边缘,“今晚我要把这几代的名字再核一遍,特别是那些迁出去又回来的,得搞清楚他们的来历和去向。”

“需要人帮忙吗?”

“不用,这是我该做的事。”

李文没再说什么,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两人静立片刻,殿外风吹动檐角铜铃,一声接一声,清脆而有序。

就在这时,一名文书小吏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新抄的名单。

“大人,这是刚整理好的南原关联户统计。”他将竹简呈上,“共十七户,八十九口人,其中十二人曾在旧制下担任基层职役。”

李守诚接过,翻开第一行,目光忽然一顿。

“等等。”他指着其中一个名字,“这家的女儿,嫁去了玉门关戍卫营?”

“是,去年成婚,丈夫是哨长。”

李守诚皱眉:“她父亲三个月前申请调往北渠垦区,理由是‘避沙暴’。可北渠今年根本没安排新开垦段。”

李文接过竹简,看了一眼那户人家的籍贯,正是南原旧居地之一。

他合上简册,递给亲卫:“派人去查这户人家最近三个月的往来记录,特别是有没有与戍卫营之外的士兵接触。”

亲卫领命退出。

李守诚盯着那行字,喃喃道:“一条暗道不会孤立存在……有人在里面走动,就得有接应。”

“所以不止是粮仓的问题。”李文接口,“他们在布眼线,等时机。”

老人抬头看他:“你要怎么办?”

“先不动。”李文语气平静,“但要把这些人,纳入三堂共议的第一批备案名单。”

“你是想……用族规盯住他们?”

“没错。”李文点头,“既然他们还姓李,那就按族规来。让他们知道,背叛不只是得罪运朝,更是背弃宗族。我不怕他们藏,就怕他们觉得没人看见。”

李守诚缓缓吐出一口气,嘴角竟浮起一丝笑意。

“好手段。”他说,“比直接抓人更狠。”

李文没笑,只是望着族谱上那一片密密麻麻的名字,像是看着一片待耕的田地。

“种田的人,从来不急着收割。”他轻声说,“我们有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