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种田成帝,我在西域建天庭 > 第818章 平定叛乱稳局势,试点成果显威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18章 平定叛乱稳局势,试点成果显威力

李文将那张写着威胁字迹的纸条轻轻放在案上,指尖在“一路埋骨”四字上停了片刻。他没有皱眉,也没有出声,只是把墨迹未干的纸折成小块,塞进罗盘暗格底层。

门外脚步声由远及近,赤奴大步进来,铠甲上还带着烟灰和干涸的血渍。“东门三街清完了,剩下几个躲进地窖的也抓了出来。兵器全缴,没人漏网。”

李文点头,从袖中取出三份拓印。“送去三个地方。一份给济世堂,查毒粉来源;一份交给云姬那边的空间感应精灵,追气味残留;最后一份,交到李守诚手上。”

赤奴接过拓印,眉头一拧:“老族长现在出面?”

“是时候了。”李文站起身,走到鼓楼残台边缘。火势虽灭,但空气中仍有焦味飘荡。几队谷灵正穿梭于街巷之间,用根须探查地面是否埋有未爆火药。

他抬起手,浑天仪在掌心浮现,轻轻一旋,一道温和的波动扩散开来。这是植物精灵网络的统御信号,如同耕田时敲响的第一声铜锣,不刺耳,却让所有人知道——地已经翻过,该种苗了。

城中几处聚集点的百姓陆续散去,有人低声议论:“刚才那道光……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

“那是灵脉回稳。”一名路过的老农说,“我种了三十年地,没见过这么顺的气流。”

李文没听清他们说了什么,但他知道,人心比火场更容易复燃,也更容易熄灭。关键是谁先动手。

他转身下令:“开仓放粮,每户限领三日口粮。谷灵随行,查验每一粒米。”

亲卫领命而去。不到半炷香工夫,济世堂后仓大门开启,一袋袋新米被搬出,旁边站着几名身穿素袍的农官,手里捧着检测用的玉盘。百姓排成长队,秩序井然。

赤奴站在一旁看着,忽然道:“你就不怕再有人趁乱投毒?”

“怕。”李文声音很轻,“所以这次发的不是普通米,是经谷灵培育过的‘安粟’,入口即生温,若有杂质,食用者舌尖会麻。”

赤奴咧嘴一笑:“你还真敢用。”

“不是敢不敢。”李文望着远处渐渐亮起的灯火,“是必须让人知道,哪一顿饭是真的救命,哪一顿饭是用来收买的。”

话音刚落,北面传来马蹄声。一队西域骑兵疾驰而至,为首者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报告!东市废巷发现叛军残部,约三百人,据守不出,疑似携带断盟印碎片。”

李文眼神微动,转向赤奴:“你带人去,别让他们有机会点火。”

赤奴摘下腰间弯刀,反手插进背鞘,大步走下鼓楼。五百驼峰骑兵已在街口列阵待命,马蹄轻踏,却没有一丝喧哗。

他们绕行北墙,借助高坡地形悄然攀上旧屋顶,形成俯冲之势。同时,十名斥候从排水道潜入敌后,切断联络。

巷内,叛军头目手持一块刻满符文的石片,怒吼道:“只要炸开这东西,他们自己就会打起来!谁还管什么试点!”

话音未落,地面猛然一震。三株藏于城墙根的老藤精灵破土而出,粗壮的枝蔓如蛇般缠住火药箱,将其牢牢裹住。

紧接着,箭雨从高处落下,压制敌方弓手。赤奴一声暴喝,率骑兵自屋顶跃下,铁蹄踏碎瓦砾,直冲敌阵中心。

混乱中,那头目举起石片欲砸向地面,却被一支飞矛贯穿肩胛,踉跄倒地。赤奴跃马而前,一刀斩断其持物之手,夺下断盟印残片。

战局顷刻瓦解。残敌投降,兵器尽数缴获。赤奴命人当众焚毁所有武器,只留下账册与密信,封存待审。

他提着残片回到鼓楼时,天已近午。李文正在查看一份来自西域的急报。

“龟兹绿洲小麦亩产翻了五倍。”他念着,“楼兰盐碱地经谷灵改良后,已可种植灵稻。两地百姓气运反馈强烈,守护神像自动凝形。”

赤奴将残片递上:“这个也烧了吧?”

李文接过看了看,摇头:“留着。等李守诚开会时,当证据亮出来。”

不多时,宗老议事厅钟声响起。李守诚拄杖而入,身后跟着数位家族元老。他将那份捷报展开,朗声道:“这是三日前从西域传回的消息。试点三郡,成效显着。不止粮食增产,百姓体质增强,连地方气运都开始回升。”

厅内一片寂静。

一位元老迟疑道:“可这真是靠种田换来的?会不会是临时造的假象?”

李守诚不答,转头看向门口。两名风尘仆仆的农官走入,手中各捧一只木匣。

“这是我们从龟兹带回来的稻谷。”其中一人打开匣子,金黄色的穗粒泛着淡淡光晕,触手生温。

另一人请来一名当地老农。老人伸出双手,掌心浮现出细密的淡青色纹路,像是根系蔓延的痕迹。

“这是气运反哺。”李守诚沉声道,“种灵田者,自身也能受益。这不是权谋,是实打实的变化。”

厅中有人起身,声音微颤:“我们能不能加入第二批试点?”

又一人问:“需要派多少人?多久能见效?”

李文此时走进大厅,手中拿着一块气运结晶。“明天就开始登记。每国限派三十名农官,由谷灵带队进入试点区。三个月内,第一茬作物就能收获。”

他顿了顿:“我不保证人人都能立刻理解这套系统,但我保证——谁种,谁得。”

消息迅速传开。原本观望的诸侯纷纷派人前来询问细则,更有几个曾公开反对的势力悄悄递来文书,请求通融名额。

暮色降临时,李文立于济世堂门前。罗盘在他手中微微震动,接收着来自十二个试点区的气运回流数据。数字稳步上升,像春水浸润干土,无声却坚定。

赤奴卸了甲,走进院子,把那半截黑袍扔进火盆。火焰腾起,布料卷曲焦黑,最后化作灰烬。

“呼衍枭不会就这么算了。”他说。

“我知道。”李文望着火光,“但他忘了,真正的力量不在火里,而在土里。”

李守诚走来,递上一份草案:“我提议设立‘试点监察使’,由各方推选,轮流巡查各区,确保公平。”

李文接过看了看,点头:“可以。另外,给参与平叛的将士颁勋牌吧。”

不久后,第一批“运朝勋牌”被送出。每枚勋章都由谷灵亲手编织的金穗绶带固定,象征着耕战一体的荣耀。

一名年轻士兵接过勋牌时,手指有些发抖。“我们……真的打赢了?”

旁边的队长拍拍他肩膀:“不只是打赢。是从今天起,种地也能护国。”

夜深了,李文仍在案前整理名单。烛火摇曳,映着他专注的脸。窗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巡逻的谷灵在巡视边界。

他停下笔,抬头看向远方。

长安城终于安静下来。

但就在这一刻,罗盘突然轻轻一震。

他低头看去,一处试点区域的气运读数出现微小波动,像是被人轻轻碰了一下线头。

李文的手指缓缓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