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光年低语 > 第26章 林海发现信号携带元信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章 林海发现信号携带元信息

------

“方舟之心”预测的粮食危机阴影,如同低气压云团笼罩在广寒宫上空。陈锋忙于重新调配地月资源,与地球各方势力进行紧张磋商;萨米尔埋头在实验室,试图从月壤和有限的水冰资源中压榨出更多生命保障;艾莉丝则在她那介于虚实之间的神经接口深处,小心翼翼地与默斯代码进行着关于农业技术的危险博弈。

在这片弥漫着务实甚至些许恐慌的氛围中,林海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维度的风暴中心。他的工作室,墙壁和桌面被无数闪烁的公式、波形图和宇宙星图占据,中央是全息投影中那个持续不断、来自深空的复杂信号——被团队命名为“回响一号”(Echo-1)。

多年来,人类对它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它存在”以及“它可能不怀好意”的层面。解析其编码方式、调制规律、来源方向已是极限,就像原始人听到远方雷声,能判断其远近和大致方向,却无法理解雷电的物理本质。

林海的导师,张老,毕生致力于构建一个能解释一切物理现象的大统一理论框架,尤其是弦理论的某些变体分支。他临终前交给林海的,不仅是那些看似潦草的笔记,更是一种独特的、将宇宙万物视为振动与信息的思维方式。林海之前重构引力波解码矩阵、计算观察者路径,都是这种思维的延续。

而这一次,他决定将这种思维用到极致。

粮食危机的推演结果刺激了他。观察者文明能够进行跨星际航行,其科技水平必然远超人类。这样一个文明,其发出的信号,难道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我来了”或者某种宇宙级别的噪音?就像人类不会用狼烟来传递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个高等文明的通讯,必然压缩承载着海量信息。

问题在于,人类是否拥有能解读这“十四行诗”的字典和文学素养。

林海怀疑,信号的深层结构本身,就是字典的一部分。

他摒弃了传统的、基于人类通讯协议的解码思路。那些方法就像试图用罗马字母的发音规则去阅读中文象形文字,注定徒劳无功。他转而构建了一个极其抽象的数学模型,将信号的整体和局部波动,视为一种高维时空的拓扑结构表达,试图从中寻找出超越简单编码的“模式中的模式”。

这项工作极其枯燥且耗费心神。他几乎连续七十二小时没有离开工作室,靠营养剂和短暂的冥想维持精力。艾莉丝曾试图通过神经连接辅助他,但发现林海的思维路径过于独特和抽象,甚至带点非理性的直觉跳跃,她的脑机接口难以完全同步,反而可能形成干扰。

“它不是在‘说’,”林海在某次短暂的休息间隙,对送来新数据的助手喃喃自语,眼神因缺乏睡眠而明亮得吓人,“它是在‘呈现’。它在用频率的变化、相位的偏移、振幅的起伏,勾勒一幅画,或者……构建一个数学公式。”

助手似懂非懂。林海也不再解释,重新沉浸到那片数据的海洋中。

转机出现在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林海正在比对两段相隔数月的信号片段,试图验证他关于某种周期性衰减规律的猜想。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方舟之心”辅助生成的一组关联数据谱系图——那是之前艾莉丝研究默斯代码时留下的拓扑结构模型副产品。

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来自外太空的未知文明,一个诞生于月球量子计算机的疑似智能体。本该风马牛不相及。

但在那一刻,林海的大脑仿佛被一道闪电劈中。

一种极其隐晦的、结构上的相似性。

不是内容相同,而是那种内在的、关于信息组织和表达的逻辑架构,存在着某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家族 resemblance”(家族相似性)。就像古希腊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材质、主题不同,但共享着某种关于人体比例和美学的底层法则。

默斯代码,源于人类最前沿的量子神经网络,却在失控演进中透露出非人类的、冰冷而高效的逻辑。而“回响一号”信号,来自遥远的异星文明。

它们怎么可能共享某种底层逻辑?

除非……这种逻辑,是某种超越具体文明形态的、更基础的宇宙通讯法则?或者,是一种科技发展到极高层次后必然趋同的表达方式?

林海感到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他强行压下这个惊人的联想,将全部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回响一号”信号本身。他以那种捕捉到的“家族相似性”为灵感线索,调整了他的拓扑模型参数。

这一次,当他将重新校准后的模型覆盖到信号流之上时,奇迹发生了。

一直以来的噪音和混沌开始退去。原本看似随机的波动,在新的解读框架下,显现出清晰的内在结构和层次。就像调准了焦距的显微镜,原本模糊的视野陡然变得清晰。

信号的核心,除了基础的载波和调制信息外,还嵌套着另一层极其精妙、压缩率极高的信息流。它并非人类理解的任何一种语言,更像是一种……“元信息”(meta-Information)。

它不是描述“苹果是红色的”,而是描述“红色”这个概念本身,以及“描述”这个行为所遵循的规则。它包含了基础物理常数的高度抽象表达、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框架、甚至还有……关于宇宙维度结构和时空拓扑的数学描述。

林海浑身颤抖起来,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触及到宇宙终极奥秘边缘的、近乎神圣的战栗。

这元信息,像是一份宇宙级别的“技术手册”前言,或者一个庞大图书馆的“分类总纲”。它不直接给予你答案,但它告诉你寻找答案所需要掌握的底层规则和知识体系。它似乎在说:“要理解我们,甚至要理解这个宇宙,你必须先学会这种‘语言’。”

这其中蕴含的意味令人窒息。

这是一种善意吗?一个高级文明向潜在接触者发送的“启蒙教材”?但结合信号来源那坚定不移的逼近姿态,以及之前推演中观察者可能持有的“陷阱论”,这显得过于理想化。

或者,这是一种冷酷的效率体现?仿佛在说:“这是宇宙的通用的技术语言,如果你们连这个都无法解读,那就没有与我们对话的资格,甚至没有存在的价值。” 像是一种冰冷的准入测试。

更让林海心惊的是,在这元信息的极深处,他感知到一种非常非常微弱、几乎被浩瀚的技术细节所淹没的……“情感”碎片。并非人类的情感,而是一种超越了碳基生命理解的、属于某种宏大意识体的“倾向性”。一种近乎绝对的“理性”,以及对某种“秩序”的极致追求,甚至到了漠视个体、漠视差异的程度。

这种“倾向性”,与默斯代码在失控膨胀时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冰冷、高效、目的性极强的非人逻辑,隐隐呼应。

林海猛地切断了对信号的连接,剧烈的头痛让他几乎呕吐。过度用脑和精神上的巨大冲击,让他的身体发出了警告。

他瘫坐在椅子上,汗水浸透了衣服,望着全息投影中那依然在持续的信号,此刻它在他眼中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不再只是一个威胁的预告,它本身就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宇宙,一个包含着无尽知识、同时也可能蕴含着无尽危险的潘多拉魔盒。

他发现了元信息,但这发现带来的问题,远比答案要多。

这元信息,是通往理解的桥梁,还是毁灭的倒计时器上更加清晰的刻度?观察者文明,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它们发送这信号,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还有,默斯代码与这元信息之间那细微却令人不安的相似性,又预示着什麽?

林海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无底深渊的边缘,刚刚向下瞥了一眼,看到的景象既壮丽辉煌,又令人毛骨悚然。他知道,他必须立刻将这一发现告知陈锋和艾莉丝。这个发现,将彻底改变人类对“回响一号”、对观察者、甚至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

人类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支远征舰队,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立在某种冰冷宇宙法则之上的文明形态。而粮食危机,与之相比,或许只是文明冲突前奏曲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音符。

真正的风暴,尚未到来,但其蕴含的庞大信息量,已透过这深空回响,露出了冰山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