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光年低语 > 第67章 林海定位观察者母星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章 林海定位观察者母星系

------

林海研究室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高密度的晶体,每一立方厘米都充斥着过度运算后残留的电子焦糊味和一种近乎形而上的张力。他蜷缩在数据板的包围中,像一尊风化的石像,只有眼珠间或的转动和指尖在虚拟键盘上无意识的抽搐,证明他仍与这个现实维度保持着脆弱的连接。他的意识,绝大部分已经浸入了一个由引力涟漪、量子退相干痕迹和元信息密码编织成的、横跨数万光年的巨大迷宫。

定位“观察者”的母星系——这不再仅仅是学术上的好奇,而是在验证元信息真实性后,关乎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的迫切需求。知道威胁来自何方,是构筑任何防御战略的逻辑起点。然而,“观察者”显然并非初出茅庐的文明,它们在信号中留下的踪迹,如同狡诈的猎物在雪地中用尾巴扫除自己的脚印,充满了误导、冗余和基于高等数学的伪装。

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像是用肉眼在星海中寻找一颗被刻意隐藏的特定沙粒。传统的三角视差法、光谱分析、乃至对信号源方向的直接追溯,都在某种难以理解的技术干扰下变得模糊不清,结果往往指向一片虚无的星际空间,或者某个恰好位于视线方向上的、毫无生命迹象的年轻恒星。

必须换一种方式。一种“观察者”或许也未能完全规避的、基于宇宙底层规则的方式。

林海的思路,最终锚定在两个关键点上:

其一,是元信息本身结构深处,那极其隐晦、几乎与背景噪音融为一体的“信息伤痕”。在艾莉丝的协助下,他利用脑域矩阵的超高精度模式识别能力,对元信息代码进行了原子级别的“解剖”。他们发现,在信息流的某些特定节律点,存在着一种极其微小的、非随机的能量印记衰减模式。这种衰减,并非信号传播过程中的自然损耗,而更像是一种……“归乡”的渴望,一种与源头物理环境隐隐共鸣留下的“乡愁”谐波。它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却指向一个特定的能级跃迁频率,这很可能与“观察者”母恒星的内在物理特性相关。

其二,是他从张老那些天书般的弦论手稿中获得的灵感。张老曾在某页潦草的注释边缘,提出过一个近乎疯狂的理论推想:超光速信息传递(如果存在)并非真的“超越”光速,而是通过某种尚未被理解的额外维度“抄了近路”,但其在常规时空的投影,依然会留下极其细微的、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相互作用的独特“褶皱”痕迹,如同船只驶过水面留下的尾流,短暂却真实存在。林海将元信息抵达太阳系时的精确时空坐标,与“方舟之心”记录的、当时全频段cmb的微观波动数据进行超大规模关联性分析,寻找那理论上存在、却从未被观测到的“信息尾流”。

这是一个计算量恐怖到令人绝望的任务,几乎耗尽了“方舟之心”为此项目授权的全部冗余算力。无数个日夜,林海就像是一个在黑暗海洋底部的潜水员,依靠着极其微弱的探测器灯光,寻找着一艘早已驶过的幽灵船留下的、几乎消散的涡旋。

失败。失败。再次失败。

希望的星火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被冰冷的现实数据浇灭。他尝试了上百种滤波算法,调整了成千上万个模型参数,甚至一度怀疑张老的推想只是数学上的优美幻觉。疲惫和挫败感如同月面的严寒,侵蚀着他的意志。

转机出现在一个他几乎要放弃的凌晨。他引入了一个基于元信息中那些超越性理论碎片的反向校验参数,对cmb数据进行最后一次、他自己都认为希望渺茫的重新扫描。

光幕上,代表宇宙背景噪音的曲线如同往常一样杂乱无章。然而,当新的算法覆盖上去的瞬间,在对应于奥尔特云外侧某个特定方向的频段上,一条极其细微、但清晰可辨的“扰动”轨迹,如同隐形的墨水遇热显形般,骤然浮现出来!

它太微弱了,微弱到任何单一检测手段都会将其视为噪声而过滤掉。但在此刻,当“信息伤痕”分析指向的恒星特性,与这“信息尾流”轨迹指向的星空方位,以及cmb扰动模式本身携带的有限维度拓扑信息,三者如同三把钥匙同时插入锁孔,一个清晰的坐标,在庞大的星图上被瞬间锁定!

林海猛地从椅子上弹起,布满血丝的双眼死死盯住光幕上那个被高亮标注出的、位于天鹰座方向,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的一个之前从未被特别注意的星系。数据库迅速调取了该星系的所有已知信息:一个处于中年期的、稳定的G型恒星,拥有一个结构紧凑、行星数量众多的行星系统,其中一颗位于保守适居带内的岩质行星,大气光谱存在强烈的、非自然的光合作用特征信号(以往被解释为某种未知的天然化学过程)……

一切线索,都指向这里。

“找到了……”他的声音干涩得如同砂纸摩擦,带着一种不敢置信的颤抖。不是虚无,不是误导,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拥有成熟生态圈(甚至可能是技术圈)的星系。这就是“观察者”的家乡?那个发出包含着警告与绝望的元信息的文明摇篮?

巨大的兴奋如同电流般击穿了他的疲惫,但紧随其后的,是更深的、令人窒息的寒意。他成功定位了,但这一定位,也意味着那个潜在的、能够跨越如此距离投送信息的超级文明,其存在从概率变成了一个冰冷的、具有明确坐标的现实。

他立刻启动了“方舟之心”的深空观测阵列,调动所有可用资源,对这个新定位的星系进行最高优先级的、多波段的全方位凝视。他需要知道更多:那个星系此刻的状态?是依旧繁荣,还是已经死寂?“观察者”们是否还在那里?它们面临的“静默之潮”究竟是什么?

初步的数据流开始汇入。高精度光谱分析显示,该星系的G型恒星活动稳定,并未出现超新星爆发或异常衰变的迹象。然而,在针对那颗适居行星的持续观测中,却发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其大气层中那些原本强烈的、疑似技术文明痕迹的光谱信号,正在以一种缓慢但确定的速率衰减,同时,行星表面的平均红外辐射强度也在同步下降,仿佛……整个星球的能量活动水平在逐步降低。

不像战争留下的废墟,不像资源枯竭的挣扎,更像是一种……有秩序的、全局性的“冷却”或“静默”。

一个可怕的念头如同冰锥,刺入林海的脑海。元信息中提到的“静默之潮”,难道不是一种外来的灾难,而是……某种它们自身无法抗拒的、内在的终极归宿?一种技术发展到极致后必然面临的……“热寂”或“逻辑终点”?

他不敢再想下去。定位的成功,没有带来丝毫安心,反而揭露出了一个更加庞大、更加诡异的宇宙图景。他将初步定位结果和观测数据加密打包,标记为“绝密-守护者级别”,发送给了陈锋、雷震和艾莉丝。

信息的末尾,他只附加了一行简短的个人注释:

“目标已锁定。但‘观察者’或许并非猎手,而是……更早的逃亡者。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我们的未来映照。”

发送完毕,林海无力地靠回椅背,望着星图上那个遥远的光点。他找到了“敌人”的家,却发现那可能并非敌人,而是一面映照着自身命运的、冰冷而残酷的镜子。深空的回响,从未如此清晰,也从未如此令人不安。定位,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更加深邃迷宫的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