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 > 第23章 来自日内瓦的邮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1月初的江城,寒风裹着冷雨,敲打着实验室的玻璃窗,发出“噼啪”的声响。林岚坐在电脑前,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屏幕上是刚整理好的“龙门山区舆论应对总结报告”——昨天刚压下自媒体的风波,今天又要梳理后续的保密措施,连杯热咖啡都没来得及喝,杯壁上凝满了水珠。

“终于弄完了,发给陈组长应该就能暂时歇口气了。”她伸了个懒腰,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准备关掉邮箱页面时,右上角突然弹出一封新邮件提醒,发件人一栏写着“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后缀是wmo(世界气象组织)的官方域名。

林岚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wmo之前只在加州山火预警后发来过一封感谢信,没再有过联系,怎么会突然发邮件过来?她犹豫了一下,点开邮件,英文正文里的内容让她瞬间绷紧了神经:

“尊敬的非常规事件应对组团队:

基于贵方在2018年1月加州山火预警中的卓越表现,以及近期北极冰盖监测数据的异常波动,我方诚挚希望与贵方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享极地灵气监测数据(含2017-2018年北极冰层下能量信号记录),并派遣3名气候专家加入贵方的‘灵气-气候关联研究项目’,共同探索异常能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附件为我方专家简历及初步合作方案,盼复。

——wmo气候应急响应司 2018.11.05”

“灵气监测数据?派专家加入?”林岚反复读了两遍,心跳不由得加快。她立刻把邮件转发给陈砚、张杰和马宏,又快步走到实验台旁,拍了拍正在调试灵气检测仪的张杰:“张哥,快看看邮箱,wmo发邮件来了,想跟我们合作,还要派专家来。”

张杰放下手里的工具,擦了擦手上的油污,拿起平板电脑登录邮箱。看完邮件,他的眉头瞬间拧了起来,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点开附件里的合作方案——里面详细写了“数据共享范围”,要求他们提供近一年来全球灵气节点的监测数据,包括龙门山区、昆仑山的实时参数;专家的研究方向则标注为“灵气与气候变化的数学模型构建”,看起来合情合理,却处处透着不对劲。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张杰把平板递给马宏,语气凝重,“wmo作为国际组织,向来注重‘公开透明’,这次却突然提‘灵气监测’,还精准点出‘北极冰层下能量信号’——他们怎么知道我们在研究灵气?又怎么知道北极有异常能量?”

马宏接过平板,快速浏览着专家简历——三位专家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有在NASA、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机构的工作经历,看起来背景光鲜,却找不到任何与“非常规能量”相关的研究记录。“这些专家的履历太‘干净’了,像是临时拼凑的。”他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我怀疑,他们根本不是来合作的,是来打探我们的技术的。”

“可我们需要北极的监测数据啊。”林岚忍不住开口,她点开自己整理的“全球灵气节点地图”,北极区域标注着“数据缺失”,“昆仑山和龙门山区的灵气模型已经初步成型,但缺少极地的数据支撑,没法构建全球的灵气循环模型。wmo手里有2017-2018年的北极数据,这对我们很重要。”

“重要也不能拿技术安全换。”张杰摇了摇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他根据机甲核心里的2285年资料整理的“历史事件记录”,里面有一页写着“2019年wmo内部数据泄露事件,导致北极灵气节点坐标被境外势力获取”,“你们看,2285年的资料里提到,wmo在2019年发生过数据泄露,背后有欧美情报机构的影子。现在他们主动要合作,说不定就是在为明年的泄露做铺垫。”

林岚沉默了,她知道张杰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之前外交部就提醒过,国际组织里难免有情报人员渗透,尤其是涉及“非常规技术”时,更要小心。可北极的数据对灵气模型太关键了,错过这次机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

“要不……我们跟他们谈‘有限合作’?”李哲抱着一摞零件走过来,正好听到他们的讨论,试探着说,“我们可以提供一些非核心的历史数据,比如东湖湿地、加州山火区域的灵气浓度变化,不涉及昆仑山和龙门山区的实时参数;至于专家,我们可以拒绝他们加入项目组,只安排远程会议,让他们提供数据,我们来构建模型,这样既拿到了数据,又不用担心技术泄露。”

这个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马宏点了点头:“这个办法可行。我们先跟wmo回复,表达‘愿意合作’的态度,但强调‘项目涉及部分敏感数据,需按我方规定调整合作范围’,把球踢给他们,看看他们的反应。”

陈砚很快也看到了邮件,在会议室里召开了临时会议。经过讨论,团队确定了回复方案:

1. 同意共享“非敏感区域历史灵气数据”(东湖湿地、加州山火区域,不含实时参数),拒绝提供昆仑山、龙门山区的任何数据;

2. 接受wmo提供北极监测数据,但要求数据需经我方技术人员筛选(排除可能涉及“其他敏感信息”的部分);

3. 拒绝专家实地加入,仅接受“远程技术交流”,且交流内容需提前报备,禁止涉及灵气设备的核心原理。

林岚负责起草回复邮件,字斟句酌地表达“合作诚意”,同时明确底线。张杰则和李哲一起整理要共享的数据,把涉及核心技术的部分全部删除,只保留基础的灵气浓度变化曲线和气候关联分析。马宏则联系外交部,让他们帮忙侧面了解wmo这次合作的真实目的,以及那三位专家的背景是否有问题。

第二天一早,林岚把回复邮件发了出去。接下来的几天,团队都在等待wmo的回应,每个人心里都有些忐忑——既希望能拿到北极数据,又担心wmo不接受条件,甚至因此产生敌意。

11月8日下午,wmo的回复邮件终于来了。他们同意了“有限合作”的条件,愿意提供北极监测数据,但要求在远程交流中,我方需“简要说明灵气浓度的检测方法”。同时,他们调整了专家名单,去掉了美国和日本的专家,只保留了德国专家,理由是“减少沟通成本”。

“去掉了美日专家,只留德国的,看来他们也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张杰看着邮件,若有所思,“不过‘说明检测方法’这个要求,我们不能答应——检测方法涉及灵气检测仪的核心技术,一旦泄露,很容易被仿制。”

“我们可以跟他们说,检测方法涉及‘专利技术’,暂时不便公开,但可以提供‘检测结果的校准标准’,帮他们验证数据准确性。”林岚提议,“这样既回应了他们的要求,又守住了技术秘密。”

团队再次调整回复,明确拒绝“说明检测方法”,同时提出“提供校准标准”的替代方案。这次,wmo很快就同意了,约定11月15日召开第一次远程交流会,由德国专家提供北极数据,我方团队负责接收和筛选。

会议结束后,林岚松了口气,靠在椅背上:“总算谈妥了,虽然过程波折,但至少能拿到北极数据了。”

“这只是开始,以后类似的合作请求只会更多。”张杰看着窗外渐渐放晴的天空,语气严肃,“我们必须尽快完善保密制度,建立‘数据分级共享’体系,哪些能对外提供,哪些绝对不能碰,都要明确下来。不然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会手忙脚乱。”

马宏点了点头,拿出笔记本记录:“我会尽快制定‘数据分级标准’,上报陈组长审批。另外,我已经让外交部的人查了那位德国专家的背景,他主要研究‘极地气候变化’,没有情报机构的背景,暂时可以放心,但交流时还是要全程录音,做好记录。”

李哲则兴奋地说:“有了北极数据,我就能优化灵气循环模型了,说不定能预测出明年哪些区域的灵气浓度会升高,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实验室里的氛围渐渐轻松起来,之前的紧张和忐忑被对未来的期待取代。张杰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也充满了希望——虽然国际合作充满了博弈和风险,但只要他们守住底线,谨慎应对,就能在保护技术安全的同时,获取需要的资源,离阻止2028年灾难的目标越来越近。

晚上,张杰在笔记本上写下:“2018.11.08,与wmo达成有限合作,获北极监测数据获取权。警惕国际合作中的技术渗透,需建立更完善的保密体系。”写完,他合上笔记本,看向掌心的机甲核心——淡蓝色的微光在灯光下闪烁,像是在为他们的小小胜利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