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京城,春意盎然。清北园里的玉兰花开得正盛,紫荆公寓楼下飘着淡淡的花香。
张晨风坐在书桌前,看着银行账户里刚到账的一百五十万,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这笔钱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不仅是重生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更是对他投资理念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这笔钱,关系到整个团队的未来。
风哥,钱到账了吧?刘垚探头进来,脸上带着兴奋,听说你们那个项目赚大发了?
张晨风微微一笑:还行。晚上我请客,叫上大家。
傍晚,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包间里,团队成员齐聚一堂。
除了在北京的苏晚晴、王晓曦,其他成员都通过视频连线参与。桌上摆满了菜肴,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张晨风身上。
今天把你们叫来,是要商量这笔钱的用途。张晨风开门见山,我有个想法,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投影出一份详细的资金分配方案:
首先,拿出30%作为团队分红;其次,40%投入研发基金;剩余30%作为风险储备金。
包间里顿时安静下来。视频那头的宋峰率先开口:风哥,这个分红比例是不是太高了?现在正是需要资金的时候...
正因为需要资金,才要让大家更有干劲。张晨风坚定地说,这笔钱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理应共享。
雷浩激动地说:张总,我们团队商量过了,这钱我们一分不要,全部投入研发!
视频里省城的团队成员纷纷附和。
苏晚晴冷静地分析:从财务角度,适当分红有利于团队稳定。但我建议降低比例,增加到研发投入。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20%用于分红,50%投入研发,30%作为储备。这个方案既照顾了团队成员的利益,又保证了未来发展。
分红发放那天,张晨风特意采用了差异化的方式。不是简单平均分配,而是根据贡献度、岗位重要性和个人需求进行调配。
雷浩团队拿到了最大份额,但他们主动要求将部分奖金转为股权;苏晚晴和王晓曦虽然贡献突出,却坚持只拿基本奖金;远在羊城的赵文佳,张晨风特意多分了一些,让她改善生活条件。
最让人感动的是李壮和王磊。这两个警校生自身并不是很富裕,张晨风给他们包了厚厚的红包。但两人商量后,只留下基本生活费,其余全部捐给了警校的贫困生基金。
风哥,我们有津贴够用了。李壮在视频里憨厚地笑着,帮助更需要的人,更有意义。
这种互相体谅、互相信任的氛围,让团队凝聚力空前高涨。
资金分配完成后,张晨风开始布局下一阶段的发展。他首先给雷浩团队拨付了研发资金,用于升级设备和招募人才。
张总,我们计划招聘两名算法工程师。雷浩汇报,现在系统还需要优化,特别是能耗方面。
放手去做。张晨风毫不犹豫地批准,需要多少资金直接说。
与此同时,苏晚晴开始着手组建专业的财务团队。她通过叔叔的关系,挖来一名有投行背景的财务总监,建立了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我们要为未来融资做准备。苏晚晴在周报中写道,规范的财务体系是吸引投资的基础。
王晓曦则发挥她的社交优势,积极拓展人脉。她参加了多个创业论坛和投资交流会,为团队带来了大量行业信息和合作机会。
风哥,我打听到杉树资本正在看移动互联网项目。一天晚上,王晓曦兴奋地跑来报告,我们要不要接触一下?
暂时不用。张晨风摇头,现在融资会稀释太多股权。等下一个技术突破后再谈。
最让张晨风惊喜的是各地团队的主动性。省城的宋峰组织技术沙龙,吸引了不少优秀程序员;钟栎瑶在津门建立了行业信息数据库;赵文佳在广州也开始研究东南亚市场。
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正是张晨风最希望看到的。
五月的一个周末,张晨风组织团建活动。在北京的成员齐聚高山,远方的成员则通过视频云登山。
站在铜鼎峰上,俯瞰京城,张晨风感慨万千。重生以来,他最大的收获不是金钱,而是这支忠诚可靠的团队。
风哥,接下来有什么计划?雷浩问。
张晨风望着远方的城市轮廓:把基础打牢,等待下一个风口。
他清楚地知道,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近在眼前。现在要做的,是积蓄力量,完善团队,等待最佳时机。
晚上回到学校,张晨风收到苏晚晴发来的财务报表。数据显示,团队资金使用效率很高,各项支出都在预算内。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苏晚晴在邮件中写道。
张晨风回复了简短的八个字:同心同德,共创未来。
这八个字,后来成了团队的口号。在接下来的艰难岁月里,正是这种互信互助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夜深人静,张晨风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目标: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支能够应对任何挑战的精英团队。
他相信,有了这支团队,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信任,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