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借着上次茶局混了个脸熟,张晨风算是半只脚踏进了那个光怪陆离的“京圈”。赵凯那小子果然是个爱热闹的,没过几天,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兴奋得像发现了新大陆:

“风哥,晚上组了个局,在工体那边一个新开的cLUb,绝对够劲!来了几个有意思的朋友,有个家里搞海运的少爷,还有个刚从硅谷回来的技术疯子,非得跟你这‘土鳖技术流’碰碰,来不来?”

张晨风正看着雷浩和宋峰为了一个算法优化争得面红耳赤,闻言乐了:“技术疯子?行啊,正好我这边的疯子也需要换换脑子。地址发我。”

晚上,张晨风依旧是那身不算顶级奢侈但足够有型的行头,单枪匹马杀到工体。灯红酒绿,音浪震天,空气里弥漫着酒精、香水和荷尔蒙的味道。赵凯在一个卡座里挥舞着手臂,旁边坐着几个男男女女。

除了上次见过的王斯年和苏瑾,果然多了两张生面孔。一个穿着骚包的粉色衬衫,头发梳得油光水滑,手腕上那块理查德米勒在变幻的灯光下闪闪发光,一看就是赵凯口中的“海运少爷”。另一个则穿着格子衬衫、牛仔裤,戴着黑框眼镜,在这种场合显得格格不入,正低头摆弄着手机,估计就是那个“硅谷技术疯子”。

“风哥!这儿!”赵凯大声招呼。

张晨风走过去,很自然地坐下,自顾自倒了杯威士忌,跟王斯年和苏瑾点头示意了一下,目光就直接落在了那两个新人身上。

“介绍一下,”赵凯搂着粉衬衫的肩膀,“这位,郑大少,郑俊,家里船能绕地球好几圈,咱们亚洲小船王!”

郑俊抬起下巴,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张晨风,带着点纨绔子弟固有的傲慢,伸出手:“郑俊。”语气不咸不淡。

张晨风跟他握了一下,手感细腻,一看就没干过活。他咧嘴一笑,没接“船王”那个茬,反而调侃道:“郑少这表不错,晚上看路都不用打灯了。”

郑俊愣了一下,显然没遇到过这么不按常理出牌的,随即嗤笑一声:“有点意思。”傲慢感稍减,多了点玩味。

赵凯又指向那个技术男:“这位,徐放,徐大神!在硅谷搞AI的,刚被国内大厂重金挖回来,听说风哥你也是搞技术的,非要来见识见识。”

徐放这才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眼神里带着技术人特有的专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他伸出手,语速很快:“你好,听说你们在做底层系统?国内做这个的团队不多,勇气可嘉。”

这话听着是夸奖,但潜台词无非是“你们水平行不行”。

张晨风跟他握了握手,感觉对方手心有汗,估计是不太适应这种嘈杂环境。他也没客气,直接怼了回去:“勇气是靠拳头打出来的,不是靠嘴皮子吹出来的。硅谷那套玩意儿,在国内未必好使,水土不服拉肚子的多了去了。”

徐放又被噎了一下,眼神里的兴趣反而更浓了。

话题很快被赵凯带到了时下最火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上。徐放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在硅谷参与的项目,什么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名词一个接一个,听得郑俊直打哈欠,王斯年微笑不语,苏瑾则微微蹙眉,似乎在思考。

徐放讲完,略带得意地看着张晨风,那意思很明显——该你了,土鳖。

张晨风慢悠悠地喝了口酒,咂咂嘴,开口道:“徐大神说的这些,听起来是挺唬人。不过嘛,我觉得现在很多人搞AI,就跟炒菜一样,不管食材新不新鲜,火候到不到位,可劲儿往里堆辣椒花椒,以为够麻够辣就是好菜了。”

他顿了顿,在徐放略显不悦的目光中,继续道:“什么大数据?很多公司连自己业务的核心数据都没捋清楚,脏数据一堆,就急着往模型里喂,喂出来的不是人工智能,是人工智障。还有那算法,为了追求那几个百分点的提升,搞得复杂度上天,实际落地成本高得吓死人,除了发论文刷排名,屁用没有。”

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甚至有点糙,但偏偏戳中了一些现状。

徐放皱起眉头想要反驳。

张晨风却不给他机会,话锋一转:“我觉得,AI也好,大数据也罢,关键不是技术多前沿,而是能不能扎到具体行业里,解决真问题。比如郑少他们家的船队,能不能用AI预测航线天气、优化燃油消耗、自动识别货损风险?这省下来的可是真金白银。再比如苏小姐搞的环保,能不能用数据模型更精准地监测污染源、预测环境变化?这比空谈什么通用人工智能实在多了。”

他这番话,没用一个高大上的术语,却把技术和实际应用结合得丝丝入扣。不仅徐放愣住了,连一直没什么兴趣的郑俊也坐直了身体。

“哎,你这么说……”郑俊摸了摸下巴,“我家老头子前阵子还真提过要找什么科技公司合作搞智能化,被那帮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开口闭口元宇宙、区块链,没一个能说出怎么帮我省钱赚钱的。风哥,你这思路,有点意思啊!”

王斯年也终于开口,带着赞赏:“落地生根,言之有物。张总看问题的角度,确实独到。”

徐放脸上的傲气收敛了不少,他推了推眼镜,认真地问:“那依你看,目前国内在AI落地应用上,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人才,还有数据孤岛。”张晨风回答得干脆利落,“顶尖人才都被大厂和外资用高价圈着,去做些锦上添花的东西。而真正有价值的数据,都躺在各个企业、部门的数据库里睡大觉,标准不一,互不连通。我们做‘盘古’,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想试试,能不能在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打通一些底层的数据通路,让应用层能更容易地获取到‘养分’。”

这下,连苏瑾都投来了感兴趣的目光:“数据伦理和隐私,你们怎么考量?”

“简单,谁的数据谁做主,要用可以,要么授权,要么付费。我们只提供管道和工具,不占有数据。”张晨风回答得掷地有声。

卡座里的气氛彻底变了。不再是单方面的炫耀或试探,而是变成了真正的交流。郑俊开始认真地跟张晨风讨论起航运业数字化的可能性;徐放也不再摆硅谷精英的架子,反而虚心地请教起国内市场的特点;王斯年和苏瑾则在一旁偶尔插话,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赵凯看着被众人围在中间,谈笑风生,丝毫不落下风的张晨风,偷偷对王斯年嘀咕:“斯年哥,这风哥可以啊,镇得住场子。我还怕他跟他们聊不到一块去呢。”

王斯年抿了口酒,微微一笑:“是真金,到哪里都会发光。这位张晨风,肚子里有货,身上有胆,更重要的是,他不虚。跟那些要么巴结、要么硬撑的愣头青不一样,他是真的觉得自己能跟任何人平等对话。这种底气,可不是装出来的。”

散场时,郑俊主动跟张晨风交换了微信,约他改天细聊航运系统的事情。徐放也留下了联系方式,表示很想看看“女娲”系统的技术文档。连一向清冷的苏瑾,也对他点了点头,说期待他后续在数据应用方面的进展。

回去的车上,张晨风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霓虹,心情舒畅。他知道,今晚这场看似不经意的“夜店局”,意义非凡。他不仅没在那些家世显赫、背景深厚的“大佬子弟”面前露怯,反而凭借着实打实的见识和那股子混不吝的自信,赢得了初步的尊重,甚至开始反向输出自己的理念。

“平等对话?”张晨风摇下车窗,让夜风吹乱他的头发,嘴角勾起一抹痞痞的弧度,“老子从来就没觉得比谁低一等。前世仰望?这辈子,该轮到别人琢磨怎么跟上我的节奏了。”

京城的水很深,但他这条过江猛龙,已然开始搅动风云。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他掏出手机,在只有核心几个人的小群里发了条语音:

“哥几个,准备一下,有肥鱼可能要上钩了。另外,咱们的‘女娲’,得加快点速度了,有人等着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