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风水道尊 > 第205章 形煞惊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修行融入日常,心境日趋平和,杨帆的日子仿佛暂时远离了那些诡谲风云,重归于山野道观的清净。然而,这份清净并未持续太久,便被山脚下寻常人家的烦恼所打破。

这日午后,一位穿着粗布衣裳、面容愁苦的中年农户,领着一位眼眶通红、抱着个襁褓的年轻妇人,忐忑不安地敲响了道观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开门的是杨帆。他看着眼前这对明显是山下农户的夫妻,目光落在妇人怀中那哭得声音都有些嘶哑、小脸通红的幼儿身上,心中已有了几分猜测。

“道……道长,”那农户搓着手,语气带着敬畏和急切,“俺是山下李家庄的李大牛,这是俺媳妇和娃。娃……娃不知道咋了,连着七八天了,一到半夜就惊醒,哭个不停,怎么哄都哄不好,请了郎中也看不出毛病,只说可能是受了惊吓。俺们实在没法子了,听村里老人说观里的道长有本事,就……就冒昧来求您给看看!”

那妇人更是直接就要跪下,被杨帆抬手虚扶住。

“不必多礼,进来说话。”杨帆将他们让进院内,在石凳上坐下。他没有立刻去接触那孩子,而是仔细打量着这对夫妻和那幼儿。

李大牛夫妇身上是常年劳作的朴实气息,并无什么异常气场缠绕。那幼儿哭声虽响,但中气尚足,并非邪气侵体的萎靡之相,更像是被某种持续不断的东西所惊扰。

“莫急,细细与我说来。”杨帆声音平和,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孩子哭闹,具体是什么时辰?可有什么规律?哭的时候,是看着某个方向,还是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屋里屋外,最近可有什么变动?比如挪动了家具,或者窗外多了什么东西?”

他问得极其细致。失去了直接“望气”辨吉凶的能力,他只能依靠最基础的“望闻问切”,结合风水相术的知识,从细节中抽丝剥茧。

李大牛夫妇见这位年轻道长如此耐心,心中稍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

“就是子时前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准得很!跟上了发条似的!”

“哭的时候小手乱抓,眼睛瞪得老大,好像……好像看着窗户那边?”

“屋里没啥变动啊,就是娃他娘前些天把娃的小床从靠墙边挪到了对着窗户,说夏天通风好……”

“窗外?窗外就是俺家后院,有棵老槐树,有些年头了……”

听到“子时前后”、“看着窗户”、“小床对窗”、“老槐树”这几个关键词,杨帆心中微微一动。子时阴气最盛,幼儿灵识未定,最易受外界影响。

“带我去看看孩子的房间。”杨帆起身道。

李大牛夫妇连忙引路。道观离李家庄不远,片刻即到。农户家陈设简单,幼儿的房间更是朴素,一张小床正对着南面的窗户,窗户开着半扇通风。

此时虽是白天,杨帆站在房内,目光扫过整个空间,最后定格在那扇窗户上。他走到窗边向外望去,窗外不远处,果然有一株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此时无风,枝叶静止。

他没有感受到任何阴邪之气,但凭借着对《宅经》、《雪心赋》等风水典籍的深刻理解,一个可能性浮上心头。

“李居士,近来夜间,可是多风?尤其是子时前后?”杨帆问道。

李大牛一愣,回想了一下,连忙点头:“是啊道长!这几天晚上是起了点风,不大,但吹得那槐树叶子哗啦哗啦响。”

杨帆点了点头,指向那小床和窗户:“问题或许就出在这里。子时阴气重,夜风自南窗灌入,直冲床榻,此乃‘风煞’,易致人不安。加之窗外槐树枝叶摇曳,月光或邻家灯火透过枝叶缝隙,投影于室内,晃动不定,形成‘形煞’,状若鬼影幢幢。大人心神稳固,或不觉有异,但幼儿灵觉敏锐,又睡梦朦胧,见此晃动阴影,加之风声呜咽,便易受惊吓,以为有异物侵扰,故而惊啼不止。”

他解释得深入浅出,将“形煞”与“风煞”的原理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李大牛夫妇听得似懂非懂,但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

“那……那道长,这可咋办啊?”李大牛急切地问。

“解法不难。”杨帆从容道,“第一,将小床挪回靠墙位置,避开窗口直对的‘风煞’与‘形煞’。第二,夜间入睡,关闭此窗,或只留细小缝隙通风。第三,可在窗台放置一小盆绿植,如仙人掌、芦荟之类,以其生机平衡窗外槐木过盛的阴气。如此,当可缓解。”

他没有索要任何报酬,也没有故弄玄虚。只是给出了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建议。

李大牛夫妇将信将疑,但见杨帆说得笃定,还是依言照做,当天就将小床挪了位置,关紧了窗户,并向邻居讨要了一小盆仙人掌放在窗台。

说来也奇,当夜,那连续啼哭了七八日的幼儿,竟真的安睡了一整晚,再未无故惊醒!

翌日,李大牛提着一篮子自家种的蔬菜鸡蛋,千恩万谢地来到道观。杨帆推辞不过,只收下了少许蔬菜,算是结了这份善缘。

消息不胫而走。附近乡邻都知道这破旧道观里,住着一位有真本事、又不摆架子的年轻道长。虽然后来也陆续有人因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前来求助,杨帆大多以常理或简单的风水知识点拨,并不轻易应承,但也未将人拒之门外。

处理这“邻家夜啼”一事,对杨帆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此事却让他心中有所触动。

他回想起自己探寻“先天一炁”的艰难,与解决这“形煞”问题的轻松,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需要穷极心神,追寻那虚无缥缈的本源;一个只需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便能直指要害。

这让他对“道”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道,不仅在至高无上的本源,也在寻常百姓的烟火生活里。不仅在“寂灭求真”的险径,也在“调和阴阳”的实处。

他帮助了那农户,平复了幼儿的惊扰,这本身,何尝不是一种“道”的体现?一种对世间秩序的细微维护?

这次小小的支线插曲,仿佛在他探索“极境”的主干道上,旁生出一缕清新的枝蔓,提醒着他,修行之路,并非只有向上攀登这一种姿态。有时,驻足平视,解决身边的困扰,同样能滋养道心,印证所学。

他依旧会继续追寻那“先天一炁”,但心态却更加圆融,步伐也更加沉稳。

山下的灯火,山中的道观,看似两个世界,却又通过这丝丝缕缕的寻常因果,紧密相连。而杨帆,正逐渐在这两种状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