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风水道尊 > 第207章 善养灵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篮带着泥土清香的蔬菜,并未被杨帆立刻食用殆尽。他每日取用少许,如同进行某种仪式,细细品味着其中蕴含的来自大地与善意的滋养。而帮助李家幼儿安眠这件事本身,所带来的那种微妙的心神清明之感,也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反而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持续扩散,引发他更深的思考。

夜间,他依旧在简易聚灵阵中静坐,尝试以“意照微芒”的状态感应体内。与之前纯粹依靠意志力强求不同,他发现自己更容易进入那种心神沉静、意念遍布周身而不散乱的状态。往日里那些因急切、因挫败而滋生的细微杂念,仿佛被一层柔和的清水洗涤过,变得稀薄了许多。心神如同被拭去尘埃的古镜,映照自身时,变得更加清晰、透亮。

“是因为帮助了那户人家么?”杨帆内视着这片愈发清明的“灵台”,心中若有所悟。

他回想起道家典籍中,尤其是师父玄诚子手札里提及的“积功累行”之说。并非佛家那般强调因果轮回的宏大功德,道家更注重的是“行善立德”对修行者自身心性的直接影响。《道德经》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这“德”,并非外在的虚名,而是内在的品格与能量的积累,是心性纯净、与道相合的体现。

《文昌帝君阴骘文》更是直指核心:“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所谓阴骘,便是暗中所行之善。其目的并非邀取天恩,而是通过利他的行为,纯净自己的心念,使心神趋于光明正大,自然能感通天地正气。

以往,杨帆对此类说法,多是从理论层面理解,视为修心养性的道德要求。但此刻,亲身体验到这“举手之劳”后带来的心神清明,他才真切地感受到,这“积功累行”或许并非虚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够作用于修行根本的“炼心”之法。

当他心怀善意,运用所学帮助他人解决困苦时,那一刻,他的动机是纯粹的,心念是光明的,是趋向于“利他”而非“利己”的。这种纯粹光明的意念,本身就对涤荡内心深处那些因执念、焦虑、恐惧而产生的“尘埃”有着显着的效果。

心神纯净一丝,那用以感应、引导的“意”,自然也就纯粹、灵动了一丝。这就像用浑浊的水难以映照清晰的月亮,而当水变得清澈,月影自然分明。他追寻的“先天一炁”,存在于生命最本源、最纯净的层次,若心镜蒙尘,意念驳杂,如何能清晰地感应到那至纯至净的本源波动?

“善念,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杨帆心中明光闪现,“一种更接近‘道’之慈悲与生生之德的‘意’。”

他不再将日常的“积功累行”与追寻“极境”的修炼割裂开来。相反,他开始有意识地将二者融合。

依旧是扫地、诵经、品茶、行路,但在这些日常之中,他更加注重心念的持守。扫地时,愿此地清净,令往来者心安;诵经时,愿智慧通达,自利利他;品茶行路时,常怀对天地万物的感恩与敬畏。

当山下再有乡邻因些小困扰前来求助,只要不违背原则,不涉及他自身隐秘,他也愿意花费些许时间,运用风水、医药或仅仅是人生阅历的智慧,为其指点迷津,排忧解难。每一次,当他看到对方眉头舒展,带着希望离去时,他都能感觉到自身心神似乎又被一股温和的力量洗涤了一次,变得更加通透、稳固。

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并非立竿见影地让他立刻感应到“先天一炁”。但他的“意”,在这一次次善念的滋养下,确实变得更加精纯、凝聚,运转起来如臂指使,与那“真我灵光”的共鸣也愈发清晰。甚至连体内那一直停滞不前的《道德经》心法,都似乎在这种纯净心念的温养下,运转得更加圆融了几分。

他明白,这并非取代了艰苦的修炼,而是一种重要的辅助与滋养。如同树木的生长,既需要向下扎根(苦修),也需要阳光雨露(善念德行的滋养)。

修行之路,不仅是力量的积累,更是心性的升华。一味向内苛求,可能陷入执念的泥潭;而适时向外发散善念,利益众生,反而能纯净心源,照亮前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杨帆立于院中,感受着内心那片因善念滋养而愈发清明广阔的“灵台”,对这句经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争,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不执着于个人得失,将心神融入利益众生的大道运行之中。如此,心神方能纯净无扰,意念方能通达无碍,也才更有可能,触碰到那存在于“不争”与“利他”背后的、至善至纯的“道”之本源。

这条“积功累行”之路,他将会继续走下去。这不仅是为了那玄妙的“功德”,更是为了养护这片修行根本的“灵台”,让他的“意”在善与德的淬炼下,变得更加纯粹、强大,最终成为照亮“先天一炁”的真正明灯。

善养灵台,亦是修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