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南风吹吹 > 新生 - 第十四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几位高校师生的到来,如同平静的湖面漾开的涟漪,轻柔地触碰到空山庄园的生活,却并未扰乱其深处的安宁。

他们很懂得分寸,活动范围严格限定在毛豆告知的区域。

白天,他们带着笔记本和相机在村里走访,记录老人口中的民俗传说,拍摄春日里田间地头的劳作景象。

傍晚归来,便在茶室里整理资料,低声讨论,偶尔会传来一阵因为发现有趣线索而发出的、克制的欢笑声。

苏亦承大多时间仍待在书房或主卧他的“专属区域”。

有时透过窗户,能看到那几个年轻人在院子里对着一棵草、一块石头纹路认真研究讨论的样子;有时能听到他们在茶室飘出的、关于某个年节习俗源流的探讨。

这些声音和景象,非但没有构成干扰,反而像是一道流动的、充满生机的背景音,让他觉得这座庄园与外面广阔世界的连接,变得具体而生动起来。

他甚至在某天下午,精神颇佳的时候,由陆文生推着,到茶室门口短暂停留了片刻。

当时,那几个学生正在请教老陈叔关于村里一种近乎失传的祈福仪式细节。

老陈叔说得兴起,比划着手势,学生们听得入神,频频记录。

看到陆文生和苏亦承,他们的讨论暂停下来,纷纷礼貌地打招呼,目光落在苏亦承腿上的石膏时,都带着善意的关切,却并无过分的好奇与打量。

“苏导演,您好!我们是《归途》的影迷,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您。”那个扎马尾的女生鼓起勇气,语气兴奋又有些腼腆。

苏亦承靠在轮椅上,微笑着点了点头:“谢谢。希望你们这次田野调查收获丰富。”

“这里真的太棒了,感觉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高个子男生由衷地说,眼神清澈。

简单的寒暄,恰到好处。

陆文生站在苏亦承身后,手自然地搭在轮椅扶手上,没有多言,只是对学生们微微颔首,算是回应。

片刻后,陆文生便推着苏亦承离开了。

回到书房,苏亦承长长舒了口气,不是疲惫,而是一种……参与感被满足后的舒畅。

“他们很有朝气。”苏亦承评价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怀念,或许是想起了自己求学时的光景。

“嗯。”陆文生应了一声,将一杯温水递到他手里,看似随意地问,“没觉得不舒服?”

“没有。”苏亦承摇头,喝了一口水,抬眼看他,眼中带着了然的笑意,“真的没有。文生,你不用这么紧张。”

陆文生被他说中心事,摸了摸鼻子,没再说什么,但紧绷的肩线似乎又放松了一些。

客人们住的第二日,天色将晚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

雨丝绵密,敲打着瓦片和树叶,沙沙作响。

学生们提前从外面回来,聚集在茶室里。

雨水似乎让氛围变得更加闲适,他们泡了茶,摊开资料,讨论声比平日更放松些。

隐约能听到他们在谈论金饰村依山傍水的布局与古老风水理念的契合,也有人在轻声哼唱刚采集到的一段古老山歌的调子。

苏亦承和陆文生在主楼的小厨房里吃着简单的晚饭。

雨水隔绝了外界,小小的空间里格外温暖。

听着窗外雨声和远处茶室隐约传来的、模糊而安宁的人语,苏亦承忽然有一种奇妙的感受。

仿佛这座空山庄园,真正开始“呼吸”了。

它不再仅仅是他们二人避世的桃源,也不再是因电影而昙花一现的景点,它开始以一种更持续、更包容的姿态,承载起不同的故事和时光。

“下雨了,他们明天一早的行程,怕是要受影响。”陆文生收拾着碗筷,说道。

“也许雨中的村子,别有一番味道呢。”苏亦承看着窗外被雨幕笼罩的、朦胧的庭院景致,轻声说。

翌日清晨,雨果然未停,只是变小了些,成了毛毛细雨。

学生们按计划告别,毛豆开车送他们去镇上车站。

临走前,那个高个子男生特意过来,对着送他们到廊下的陆文生和苏亦承,认真地鞠了一躬:“谢谢陆镇长,谢谢苏导演,这次经历非常宝贵!我们一定会再来的!”

他们的身影消失在雨雾蒙蒙的院门外,庄园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雨还在下,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万物。

陆文生推着苏亦承回到书房窗边。

经过一夜春雨的洗涤,庭院里的绿意更加鲜亮欲滴,那几株梨树的花苞,有些已经迫不及待地绽开了些许缝隙,露出内里洁白的花瓣,在蒙蒙雨丝中,显得格外清丽脱俗。

“梨花……开了。”苏亦承望着窗外,轻声说。

“嗯,开了。”陆文生站在他身侧,一同望着那初绽的洁白。

第一批客人的到来与离去,平静而顺利。

它像一次温和的试水,证明着生活可以在保有核心安宁的同时,接纳外界善意的流动。

一切都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