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 第七十一回 易帅稳边局 袁帅终逃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七十一回 易帅稳边局 袁帅终逃劫

皇极殿内那场雷霆清洗的余波,如同初春的寒风,吹得京城官场一片肃杀。

李应升、张忻等七人被革职下狱,家产抄没;

数十名参与联名的官员遭降黜罚俸;

致仕阁老钱士升被革去荣衔,田产被严查。

这一切都以无可辩驳的罪证和铁腕手段完成,彻底粉碎了南方士绅集团试图通过朝堂舆论阻挠新政的企图。

朝堂之上,以往对新政的异议之声几乎绝迹,各部衙门的办事效率竟因此莫名提升了几分。

然而,朱由检深知,这仅仅是斩断了伸向中枢的触手。

江南那片膏腴之地,水下的暗礁依旧林立。

他召来陆青岩,吩咐道:“江南之事,不可松懈。钱士升等人虽受挫,其党羽、门生、利益关联者遍布南直隶、浙江。

令我们在江南的人,盯紧那些仍在暗中串联、散布流言者,尤其是与地方胥吏、豪强勾结,阻挠清丈田亩的,搜集证据,暂不动作,以待时机。”

“臣明白。”

陆青岩领命,又道,“陛下,科尔沁部传来消息,奥巴洪台吉次子察罕台吉,在得到我方商队持续支持后,势力有所增长,与吴克善的明争暗斗更为明显。奥巴洪台吉似乎乐见其成,意在平衡。”

“嗯,让他们兄弟相争,总好过铁板一块投向皇太极。”

朱由检点头,“保持与察罕的联系,贸易照常,但要更隐秘。”

“是。”

---

辽东的局势,则是朱由检眼下关注的重中之重。

圣旨抵达宁远的那一刻,关宁军内部可谓震动。

袁崇焕被革职查办的消息,让诸多将领心情复杂。

尤其是袁崇焕的一干旧部,如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他们与袁崇焕共事多年,颇有情谊,对其落得如此下场不免感到惋惜;

但另一方面,皇帝并未赶尽杀绝,且将辽东总兵官的重任交给了祖大寿,这又让他们感受到天威难测之余,也有一丝受到信重的振奋。

祖大寿跪接圣旨时,心中便是这般翻腾。

他为袁崇焕感到可惜,毕竟袁督师曾带领他们取得宁远大捷,威望素着;

但与此同时,一股难以抑制的兴奋与责任感也油然而生——陛下将如此重任托付于他,他祖大寿,终于得以独当一面,施展抱负!

孙承宗以七旬高龄,再度持王命旗牌,总揽辽东、蓟镇军务。

他的资历与威望,足以服众。到任之后,他并未急于大刀阔斧改革,而是首先召集关宁军主要将领及东江镇代表陈继盛、刘兴祚,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军议。

军议上,孙承宗先是肯定了关宁军过往守土之功,安抚了因袁崇焕去职而浮动的人心。

随后,他话锋一转,严肃指出了当前防务隐患:各部协同不力,与东江镇摩擦不断,军纪有待整肃,防御体系尚有漏洞。

“陛下对辽东寄予厚望,粮饷、新械皆优先供给。”

孙承宗环视众将,声音沉稳有力,“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自今日起,望诸君能与老朽同心同德,摒弃门户之见,以国事为重!

凡有勇于任事、恪尽职守者,陛下不吝封赏!若有阳奉阴违、贻误军机者,”他目光扫过祖大寿等人,“军法无情!”

被擢升为辽东总兵官的祖大寿,率先表态,声音洪亮:“末将等谨遵老帅钧令!必竭尽全力,整军备战,巩固边防,绝不负陛下与老帅信重!”

他知道,这是他的机遇,更是考验。能否坐稳这个位置,不仅要看皇帝的信任,更要看接下来的表现。

何可纲等人见祖大寿如此,也纷纷起身表态服从。

孙承宗满意地点点头,随即部署:令祖大寿主要负责宁远、锦州一线防务,整训兵马,修缮城防;

令何可纲协防,并负责协调与蒙古部落的边境巡逻;

对于东江镇,孙承宗给予了充分肯定,承诺粮饷军械会加大力度通过海路补给,要求陈继盛、刘兴祚稳固皮岛、旅顺等据点,加强对后金侧翼的牵制。

“东江与关宁,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孙承宗特意强调,“往昔龃龉,既往不咎。若再有无端内耗者,无论关宁东江,老夫必以军法严惩不贷!”

陈继盛、刘兴祚见这位老帅处事公允,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心中稍安,也表示愿听从调遣。

孙承宗这一套组合拳,稳住了辽东的领导班子,初步弥合了内部裂痕。

虽然他年事已高,精力不如从前,但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威望,加上祖大寿等将领的配合,辽东的防御体系开始朝着更协调、更稳固的方向调整。

---

至于袁崇焕,朱由检最终的处置旨意是:“袁崇焕擅杀大将,激起大变;推诿军务,错失战机。二罪并罚,本应重处。

然念其昔年宁远之功,免其刑狱,革去所有官职,追夺滥赏,查抄其任内非法所得,

遣返广东老家,闭门思过,无诏不得离籍,不得与官场中人交通。望其深自反省,或有将来戴罪立功之时。”

这道旨意,相较于李应升等人的下场,可谓网开一面。

既体现了国法森严,惩处了其罪责,又未彻底断绝其未来。

朱由检内心自有考量:袁崇焕有其才干,若其真能深刻反省,将来帝国向海外扩张时,未必没有他用武之地。

此举也向朝野表明,他惩罚的是罪责本身,而非对一个人进行彻底否定,这有助于安抚军心,显示皇帝并非刻薄寡恩之辈。

不过,朱由检在最终下旨前,于乾清宫西暖阁单独召见了他。

袁崇焕除去官帽,身着罪衣,跪伏在冰冷的金砖地上,往日督师的威严荡然无存,只剩下憔悴与落寞。

图谱之中,他的名字依旧泛着浅绿色(忠诚度65),但【刚愎自信】、【权欲】的特质显得格外刺眼。

朱由检没有让他起身,目光平静地注视着他,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在空旷的暖阁内回荡:“袁崇焕,抬起头来。”

袁崇焕依言抬头,触及皇帝那深邃无波的目光,心头一凛,又迅速低下头去:“罪臣……恭听圣训。”

“我知道,”朱由检的声音不带丝毫感情,“你于辽东,还算有些忠心,宁远之功,朕也记得。”

袁崇焕闻言,身体微不可察地一颤。

“但是,”朱由检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锐利,“你知道朕为何必须换下你吗?朕原本念你知兵,予你厚望,甚至容你‘五年平辽’之狂言,指望你能整饬边备,固我疆圉。可你,太让朕失望了!”

他站起身,踱步到袁崇焕面前,居高临下,每一条指责都如同重锤,敲在袁崇焕心上:

“其一,擅权专戮!毛文龙纵有千般不是,乃朝廷一品武官,持镇东江!

你无旨而斩之,视国法为何物?视朝廷为何物?!

此风一开,边帅皆可效仿,朝廷如何统御四方?!此乃激起大变之根由!”

“其二,刚愎自用!杀毛文龙后,东江镇人心惶惶,几近分崩离析,你却无力安抚,亦无妥善后续之策,致令朝廷被动,需耗大力气去收拾残局!此乃无能!”

“其三,推诿塞责!朕登基以来,锐意革新,整军经武。

中枢三令五申,要各边整顿营伍,汰弱留强,更新器械。

而你呢?朕让你整饬关宁,你却以‘病’推搪,于协防东江、清理空饷、督练新法等要务,敷衍了事,毫无建树!

坐视军中积弊依旧,将门抱团,与东江摩擦不断!此乃怠政、渎职!”

“其四,不识大体!满朝上下,皆知当前首要在于稳固内部,积蓄力量。

朕需要的是稳守之将,是能整军经武、与朝廷同心之臣!

而非一味追求个人功业,罔顾大局,甚至擅启边衅之徒!

你口称‘五年平辽’,所作所为,却与‘平辽’背道而驰,徒耗国力,空乱军心!”

朱由检每说一条,袁崇焕的脸色便苍白一分,额头渗出冷汗,想要辩解,却发现皇帝所言,句句切中要害,让他无从反驳。

“袁崇焕,”朱由检最终停下脚步,语气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

“朕给过你机会。若你杀毛文龙后,能迅速稳定东江,整肃关宁,积极备御,朕或可念你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若你接下整军之令后,能雷厉风行,革除积弊,展现出与朝廷共赴时艰的担当,朕依然会用你。

可惜,你没有。你让朕,如何再敢将辽东重任,托付于你?”

袁崇焕彻底瘫软在地,以头触地,声音哽咽:“罪臣……知罪!罪臣辜负圣恩,罪无可赦……”

此刻,他心中那点因被削权而产生的不平与怨怼,在皇帝这番透彻骨髓的剖析面前,彻底烟消云散,只剩下无尽的悔恨。

朱由检看着他,沉默片刻。

历史的轨迹,此人的悲剧,他心知肚明。

或许是前世的同情,最终,他还是不忍杀掉此人。

如今借此机会将其拿下,既是为整合辽东扫清障碍,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是改变了此人原有的凄惨结局。

“去吧。”朱由检转过身,不再看他,“回岭南老家,好好闭门思过。望你真有幡然醒悟之日。”

袁崇焕接旨后,神色黯然,却也带着一丝解脱与感激,叩谢皇恩后,便在家丁的护送下,悄然离京南下。

他的政治生命暂时告一段落,但未来,似乎还留有一线微光。

消息传回乾清宫,朱由检默然片刻。

他知道,这个处理或许会引来一些非议,但他更看重的是稳定军心和保留潜在人才。

眼下,辽东的稳定压倒一切。

这时,王承恩面带喜色,端着一碗参汤进来:“皇爷,批阅奏章辛劳,用点参汤补补气。

另外,坤宁宫那边传来消息,皇后娘娘近日胃口甚好,太医院再三请脉,都说脉象平稳强健,胎气稳固,实乃大吉之兆。”

朱由检接过参汤,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

后宫安稳,皇嗣康健,在这纷繁的政务中,算是难得的慰藉。“嗯,让皇后安心静养,一应所需,务必精细周全。”

他抿了一口参汤,目光再次投向桌案上堆积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