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剑狱符途 > 第102章 (下)覆膜揭层存集群痕,痕印书写协作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2章 (下)覆膜揭层存集群痕,痕印书写协作序

晏教授戴着防静电手套,用竹制刮刀沿页岩的水平层理轻轻剥离——薄如蝉翼的页岩片缓缓掀起,上面赫然显现出完整的多细胞集群印痕:辐射对称体像一朵朵微型的“远古雏菊”,中心的细胞排列紧密,边缘的细胞呈放射状分布;叶状体则像扁平的“柳叶”,表面能看到细微的细胞分化纹路,证明部分细胞已开始承担不同功能。“是完整的多细胞集群!”晏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你看这叶状体的纹路——中间的‘主脉’细胞更粗壮,边缘的细胞更纤细,这是‘功能分化’的早期迹象!6.3亿年前,这些生物就已经学会了‘集群生活、分工协作’,为后来动物、植物的分化打下了基础!”

林晚凑到页岩片前,聚灵玉佩贴在印痕旁,灵气与集群的“韵律感”产生强烈共振——她的左眼闪过震撼的画面:沾益的真核生物不断分裂,一部分细胞开始聚集,慢慢形成辐射对称的群体;为了更好地获取营养,边缘细胞演化得更纤细,方便吸收水分和有机物,中心细胞则负责储存能量;这些集群生物在浅海底部繁衍,留下的印痕被泥沙掩埋,最终形成页岩中的“生命印记”;再后来,这些集群生物演化出更复杂的结构,成为埃迪卡拉生物群的祖先,一步步走向动物、植物的分化……“这是‘生命协作的第一页’!”林晚轻声说,“单细胞生物像‘独行侠’,只能独自生存;多细胞集群则是‘团队’,靠分工协作活得更好——没有这次集群,就不会有后来的 tissues(组织)、organs(器官),不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复杂生命体!”

顾倾城看着页岩上的集群印痕,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分工协作’是人类社会的专利,现在才知道,生命早在6.3亿年前就学会了。这些远古生物不知道,它们为了生存而形成的集群,会成为后来所有多细胞生命的‘生存模板’——我们身体里的皮肤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本质上都是‘分工协作’的延续,和这些页岩里的印痕是同一个演化逻辑。”

晏教授将页岩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定制的玻璃标本盒(内铺无菌软纸),解释道:“这组集群痕迹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它证明了‘多细胞不是突然出现的’。从真核生物到多细胞集群,生命用了近15亿年,期间不断尝试聚集、分化,才找到‘协作生存’的模式。这提醒我们,无论是生命演化还是人类社会,‘协作’都是突破生存边界的关键。”

当天傍晚,寻珍团队将多细胞集群标本送往国家古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胞分化与集群机制的深度研究。晏教授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6.3亿年前埃迪卡拉纪遗址,存有多细胞生物集群印痕,是生命从‘单细胞’向‘多细胞协作’过渡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晋宁多细胞遗址,收割后的玉米地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握着聚灵玉佩,玉佩的灵气变得格外平和,像是吸收了多细胞协作的韵律与智慧。顾倾城递过来一杯温热的普洱茶:“现在我们算是把复杂生命的‘协作起点’找到了吧?从单细胞到多细胞集群,从分工到后来的器官形成,这条演化链越来越清晰了。”

林晚接过普洱茶,看着杯中舒展的茶叶,轻轻点头:“算是清晰了,但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比如这些集群生物是怎么演化出细胞间通讯机制的?是怎么从简单集群变成有固定形态的多细胞个体的?不过这些未知,正是寻珍之路的魅力所在。你看我们的身体,数十亿个细胞分工协作,才能让我们呼吸、思考、行走——我们就是6.3亿年前那批集群生物的‘终极成果’,是它们的协作智慧,让我们成为了能探索生命起源的智慧个体。”

车子朝着城市的方向疾驰,初秋的晚霞将天空染成金红色,透过车窗洒在林晚的手上。聚灵玉佩贴着掌心,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生命的演化是一场漫长的“协作之旅”,从单细胞的孤独生存,到多细胞的分工协作,从简单集群到复杂个体,每一步都藏着“团结”的智慧。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还会继续——因为生命演化的故事,永远有新的细节等着被发现,永远有新的感动等着被见证。就像此刻杯中的普洱茶,既是当下的温暖,也是远古生命协作智慧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