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剑狱符途 > 第104章 (下)注浆固岩取器官痕,痕印开启器官演化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4章 (下)注浆固岩取器官痕,痕印开启器官演化史

瞿教授戴着防静电手套,操控微型金刚石钻,在灰岩的溶蚀孔隙旁钻开一个直径1厘米的观察孔——通过内窥镜,能清晰看到孔隙内的“器官雏形印痕”:中心的消化腔空腔完整,腔壁内层的纤毛印痕排列整齐,外层的钙质层厚度均匀,在灯光下还能看到腔底残留的“消化酶前体物质”结晶(经现场红外检测,确认是蛋白酶早期形态)。“是完整的消化腔雏形!”瞿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6亿年前,这些生物就已经演化出‘专门处理食物的器官’——纤毛负责搅拌食物,钙质层负责保护腔体,消化酶前体证明它们能初步分解有机物,这是‘器官演化’的真正起点!没有这次突破,后来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甚至神经系统都不可能出现!”

林晚凑到内窥镜屏幕前,聚灵玉佩贴在灰岩上,灵气与器官雏形的“包裹感”产生强烈共振——她的左眼闪过连贯的演化画面:鹤庆的组织分化生物不断优化结构,部分生物的内层组织慢慢凹陷,形成空腔;腔壁细胞定向演化,外层变硬形成保护,内层长出纤毛方便吸收;同时演化出能分泌消化物质的细胞,让空腔变成“消化腔”;这些带着器官雏形的生物在浅海底部觅食,留下的痕迹被碳酸盐岩包裹,最终成为“器官演化的第一份档案”;再后来,消化腔进一步分化出口、肛门,其他器官(如触手、感觉器官)陆续出现,一步步演化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直到更复杂的脊椎动物……“这是‘器官演化史的开篇’!”林晚轻声说,“组织分化只是‘细胞按功能分组’,而器官雏形是‘分组细胞形成特定结构,完成专属任务’——就像从‘零散的车间’变成‘完整的工厂’,每个工厂有专门的生产线,能高效完成复杂工作!”

顾倾城看着屏幕上的消化腔结构,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器官’是天生就有的,现在才知道,生命花了数亿年才‘造’出第一个器官。6亿年前的那个‘小空腔’,像是给生命装上了‘功能引擎’,让生物能更高效地获取能量,为后续的复杂演化打下基础——我们现在的胃、肠,都是从那个远古消化腔一步步演化来的。”

瞿教授将取出的灰岩样本(含器官雏形印痕)放进特制的恒温恒湿标本箱(温度12c、湿度55%),解释道:“这组器官雏形痕迹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它证明了‘器官不是突然出现的’。从组织分化到器官雏形,生命用了1000万年,期间不断调整腔体结构、优化细胞功能,才完成这次关键跃迁。这提醒我们,任何复杂功能的实现,都需要从基础结构开始逐步升级,演化如此,科技发展也如此。”

当天傍晚,寻珍团队将器官雏形样本送往国家古生物演化实验室,进行消化酶成分与腔体结构的深度研究。瞿教授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6亿年前埃迪卡拉纪碳酸盐岩遗址,存有多细胞生物器官雏形印痕,是生命从‘结构化组织’向‘功能器官’跃迁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永胜灰岩遗址,覆雪的山坡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握着聚灵玉佩,玉佩的灵气变得格外温润,像是吸收了器官演化的立体与智慧。顾倾城递过来一杯热可可:“现在我们算是摸到了器官演化的‘起点’吧?从消化腔雏形到后来的复杂器官系统,复杂生命的‘功能蓝图’终于清晰了。”

林晚接过热可可,看着杯中泛起的泡沫,轻轻点头:“算是清晰了,但还有很多未知等着探索——比如这些消化腔雏形是怎么演化出‘口肛分化’的?其他器官(如感觉器官)是怎么同步出现的?不过这些未知,正是寻珍之路最迷人的地方。你看我们的消化系统,从口腔到肠胃,每一个器官都有专属功能,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6亿年前那个藏在灰岩里的‘小空腔’——我们就是那批‘器官先驱’的‘终极成果’,是它们的功能创新,让我们能成为有完整生理系统的智慧生命。”

车子朝着丽江古城的方向疾驰,深冬的晚霞将玉龙雪山染成金色,透过车窗洒在林晚的手上。聚灵玉佩贴着掌心,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生命的演化是一场漫长的“功能创新工程”,从单细胞的简单代谢,到多细胞的组织协作,再到器官雏形、系统形成,每一步都藏着“优化功能、提升效率”的智慧。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还会继续——因为生命演化的故事,永远有新的细节等着被发现,永远有新的感动等着被见证。就像此刻杯中温热的热可可,既是当下的温暖,也是远古生命功能智慧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