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撰鼎记 > 第37章 血火畿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太极亲率的六万大清精锐,自八月廿八破独石口后,并未丝毫停顿。按照既定方略,前锋阿济格、硕托如同两柄锋利的尖刀,不顾一切地向南穿插,沿途明军小型堡寨、驿站塘哨被迅速拔除,通讯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岳托、图赖等部随后扩大战果,驱赶溃兵,制造恐慌,整个京北地区陷入了极大的混乱。

九月初三,清军前锋已兵临延庆州城下。然而,他们遭遇了与以往入塞时截然不同的抵抗。延庆知州率全城军民死守,城头火炮、火铳齐发,虽未能阻止清军绕城而过,却也使其无法轻易获取补给,并付出了些许伤亡。类似的场景在怀来、永宁等地接连上演。孙承宗的“坚壁清野”令得到了坚决执行,各城皆闭门死守,城外可供掳掠的物资大为减少。

更让皇太极隐隐感到不安的,是来自民间的抵抗。九月五日,一支约两百人的清军斥候队,在昌平州境内试图劫掠一个未及完全撤离的大型村落时,竟遭到了村民有组织的伏击。这些村民利用熟悉的地形,以土地、弓箭甚至锄头为武器,悍不畏死地搏杀,虽最终全村壮丁几乎伤亡殆尽,却也留下了二十余具清军尸体,其中还包括一名分得拨什库(护军校)。此事虽小,却传递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大明百姓,非复昔日任人宰割的羔羊。

“皇上,明人抵抗之烈,出乎意料。我军虽进展神速,但所得粮秣有限,若长久顿兵于坚城之下,恐非良策。”老成持重的劳萨向皇太极进言。

皇太极面沉如水,他望着南方北京城的方向,缓缓道:“朱由检……看来你确实做了不少准备。不过,朕既然来了,岂能空手而回?传令诸军,加快速度,绕过所有顽强抵抗的城池,直逼北京!朕要看看,他那京城,是否也如这些小城一般硬气!”

九月初八,清军主力如汹涌的潮水,掠过昌平,前锋游骑已出现在北京德胜门外十余里处,京师大震。

北京城头,龙旗招展,盔明甲亮。京营将士在孙承宗的调度下,已严阵以待多时。神机营的火炮褪去炮衣,露出森然的炮口。

孙承宗与曹变蛟并肩立于德胜门城楼,望着远方天际线上升起的滚滚烟尘。

“曹将军,看到了吗?豺狼来了。”孙承宗语气平静。

曹变蛟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元辅放心,猎弓已张,只待其靠近。‘利刃’营儿郎,早已饥渴难耐!”

他们的策略很明确:凭借坚城利炮,消耗清军锐气。待其久攻不下,士气受挫,或分兵劫掠之时,便是曹变蛟率领“利刃死士”营出城反击,执行斩首或重创其一部的最佳时机。周遇吉的破阵骠骑营也已抵达密云一带,如同潜行的猛虎,窥伺着侧翼。

皇太极的大军在北京城外扎下连营,旌旗蔽日,气势骇人。然而,面对这座武装到牙齿的巨兽,皇太极没有立刻下令攻城。他深知骑兵的优势在于野战,强攻坚城乃兵家大忌。他在等待,等待明军露出破绽,或是辽东的消息迫使朱由检回援。

京畿战局,一时陷入了诡异的对峙。

与此同时,辽阳城下的血战已持续十余日。明军攻势如潮,但多尔衮守得极稳,罗刹火枪兵与汉八旗炮兵给天雄军和京营造成了巨大伤亡,城墙数次被打开缺口,又都被清军舍生忘死地堵上。

面对坚城和顽敌,朱由检并未一味强令蚁附攻城。他召集卢象升、黄得功等将领,以及随军的工部匠师,商议新策。

“陛下,臣观察良久,辽阳城坚,强攻损失太大。臣有一策,或可奏效。”卢象升指着沙盘上辽阳城墙的一角,“此处墙体曾被我军重炮轰击,内部已有损伤。可命工兵挖掘地道至此,埋设大量火药,炸塌城墙!”

“掘地道爆破?”黄得功眼睛一亮,“此法虽古已有之,但配合我军强大火力掩护,或能出其不意!”

朱由检点头批准:“可!卢卿负责调度兵力,佯攻其他方向,吸引敌军注意。黄卿,你的火炮要打得猛,打得准,压制城头,掩护工兵作业!祖大弼,关宁铁骑扩大巡弋范围,绝不能让沈阳援兵干扰此事!”

明军迅速调整战术。表面上,攻城力度不减,日夜不停,让多尔衮疲于应付。暗地里,精选的工兵夜以继日,从数里外开始挖掘地道,直通辽阳城墙基底。辽阳攻防战进入了更残酷、也更考验智慧的新阶段。

遥远的日本,江户幕府对大明要求挂牌“靖国神厕”的敕令抵触情绪日益加剧。部分激进藩主和浪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九月初,浪人集团在长崎附近悍然袭击了大明水师的巡逻船队。

然而,他们低估了大明水师的战力。俞咨皋与张靖海反应迅速,指挥舰队迎头痛击。装备了改良版火炮和燧发铳的大明水师,以密集而精准的火力,将来犯的十余艘倭船大部击沉,浪人死伤惨重。此战虽小,却彻底暴露了日本方面不甘屈服的野心,也为大明后续可能的征伐提供了口实。

与此同时,遵照朱由检之前的旨意,广州水师一部与郑芝龙派出的部分精锐舰船,携带着大量粮秣、火药等补给物资,抵达登州港。这支生力军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登莱水师的力量,也为跨海支援辽东任务奠定了基础。

东西两线的战火在燃烧,海疆亦不平静。朱由检稳坐辽阳大营,手握重兵,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要拔除辽沈钉子,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着京畿战局。他知道,与皇太极的这场国运对赌,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大明的韧性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而胜利的天平,将在最惨烈的消耗与最坚定的意志之间,缓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