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终将涌上地表。当民间的智慧与官方的需求、异域的技术与本土的积累发生碰撞时,变革的闸门便被悄然推开。慕容吴的统治核心,正率先感受到这股来自知识层面的冲击波。
一、官坊的危机感
姑苏城外的官营“天工坊”,气氛不复往日的绝对权威。大匠作公冶乾面色凝重地听着下属的汇报。
“匠作,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沈氏纺车’,虽略显粗糙,但效率极高,其出产的棉纱已对官坊纺纱的市价造成了冲击。”
“庐州军械库报,吕文将军麾下抱怨,新配发的一批神臂弩,弩机结构似有仿制痕迹,虽质量不及官坊,但造价低廉…”
“还有…坊间似有私议,关于火药配比…”
一条条消息,让公冶乾感到一阵寒意。天幕知识的扩散,比他预想的更快,也更难以控制。民间仿制、改良的能力,超出了官方的估计。这不仅仅是利润的流失,更是对吴国技术垄断地位的挑战。
“查!查出源头!”公冶乾厉声道,“尤其是那沈氏纺车和私下研究火药者!另外,奏请吴王,需加大对天工坊的投入,尤其是…火药与火器研制,必须加快!我们不能被民间甚至…被敌人甩在后面!”
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笼罩在官坊上空。
二、吴王的抉择
慕容复很快接到了公冶乾的密奏。他并未如公冶乾那般焦虑,反而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民间竟有如此能人?沈括…有点意思。”他踱步片刻,对侍立一旁的包不同道,“包三哥,你去见见这个沈括。不必用强,可许以官身,邀他携其技艺入天工坊。若他不愿…”
慕容复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便晓以利害。告诉他,此等利国之器,非私家所能久持。与其最终被强行征用,不如主动献上,尚可博个前程。”
他处理此事的手段,彰显了其政治智慧。对于技术,他渴望掌控,但更倾向于收编利用,而非简单粗暴的打压。
“另外,”慕容复看向公冶乾,“火药之事,乃重中之重。不要闭门造车。那些弗朗机人带来的‘数学’、‘几何’,或有助于厘清其中关窍。可择其可信者,有限度地让其参与外围研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他并不拘泥于华夷之辨,只要能增强实力,异域的知识也同样可以拿来所用。
三、异域智慧的引入
在慕容复的默许下,几位来自弗朗机的传教士和那位名叫利玛窦的学者,被谨慎地引入了天工坊的外围研究机构。他们带来的欧几里得几何、基础代数以及更为精确的测量工具,最初让吴国的工匠们感到困惑甚至排斥。
但很快,一些思维开放的年轻工匠发现,这些“异端邪说”在计算杠杆、分析受力、绘制精密图纸方面,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改良投石机射程和稳定性、以及分析火药燃烧效率时,数学工具展现出了其价值。
文化交流在磕磕绊绊中开始。利玛窦等人惊讶于东方工匠精湛的手艺和对自然现象的独特理解(部分源于天幕格物思想),而吴国工匠则开始接触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的逻辑推演方式。尽管隔阂依旧深重,但一丝微光已经透入。
四、军方的迫切需求
来自前线的压力,是技术革新最直接的催化剂。驻守庐州的吕文,不断上书请求更精良、更强大的武器。他在淮西与元军对峙,深切感受到元军骑兵的威胁和攻坚的艰难。
“若有更犀利的火器,何惧元虏铁骑?若有更高效的攻城械,何愁坚城不破?”吕文的奏报充满了对技术的渴望。
这促使慕容复和公冶乾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军工领域。改进型的神臂弩、防护更好的铁甲、以及…稳定性稍高一些的原始火炮(仍极易炸膛),开始小批量生产并配发部队。
一场由军事需求牵引、官方主导、民间力量开始介入、异域知识初步汇入的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慕容吴的肌体中加速酝酿。它不再是天幕时代那种理念的启蒙,而是进入了更具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快速发展通道。技术的进步,开始实实在在地,准备转化为战场上更高效的杀戮力量。
整个江南,仿佛都能听到那来自工坊与军营的、预示着巨变的低沉轰鸣。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已箭在弦上。
---
(第11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