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畔那场仓促开始、又略带惊险结束的“格物”小会,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其引发的涟漪,正以与会者为圆心,悄无声息却又坚定地向四周扩散开去。
涟漪之一:桃花岛上的新课题
冯默风带着几分兴奋与忐忑回到桃花岛,将他所见所闻,尤其是那位铸剑老师傅对金属韧性与硬度的平衡之道,以及机关匠人对力传导的精妙设计,原原本本禀告了师父黄药师。
黄药师负手立于试剑亭,听完弟子的汇报,面无表情,只是淡淡道:“知道了。”
然而,在冯默风退下后,黄药师却独自在亭中站了许久。他走到那具按照天幕光学原理粗略调整过的“幻光迷踪阵”前,手指拂过几面角度微妙的水晶镜片。
“匠人…力之传导…”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若将内力视作一种特殊的‘力’,其传导效率,是否也可借鉴机关消息中轴承、齿轮减少摩擦损耗之理?而非一味强调经脉的宽阔与坚韧?”
一个新的、迥异于传统武学思路的课题,在这位宗师心中悄然埋下。他开始吩咐哑仆,暗中搜集一些精密的机关构件,甚至是一些废弃的钟表核心,准备进行一些前所未有的“实验”。桃花岛的武学,因其主人对“格物”的深入研究,正悄然孕育着某种蜕变。
涟漪之二:丐帮的“传声筒”计划
那位参与小会的净衣派年轻弟子,回到丐帮后,立刻找到了几位交好且对此有兴趣的兄弟,包括一位巧手匠人出身的弟子。他们根据小会上讨论的草图,开始秘密研制“传声铜管”。
最初的作品粗糙不堪,传声模糊且距离有限。但他们没有放弃,不断调整铜管的粗细、长度、接口的密封性。在一次偶然尝试用猪膀胱膜覆盖接口后,传声的清晰度竟然显着提升!
虽然这“传声筒”距离实用还有很长的路,但初步的成功让这群年轻的丐帮弟子兴奋不已。他们仿佛看到了未来在复杂环境下,无需高声呼喊也能清晰传递命令的场景。一股基于“格物”理念的小小创新潮流,在丐帮这个看似传统的帮派底层悄然涌动。
涟漪之三:慕容复的“人才”清单
王语嫣回到参合庄,将她记录的会议要点,尤其是那些匠人的特长和可能的价值,整理成册,交给了慕容复。
慕容复仔细翻阅,眼中异彩连连。
“善!大善!”他击节赞叹,“表妹,你此次前去,功莫大焉!这些匠人,尤其是那位鲁师傅和机关匠人,皆是难得的人才!若能为我所用,何愁大事不成?”
他立刻吩咐包不同和风波恶,根据王语嫣提供的线索,不惜代价,暗中接触、笼络这些能工巧匠。在他的蓝图中,未来的大燕军队,将装备着运用“格物”原理改良的强弓硬弩、攻城器械,甚至更神秘的机关武器。“格物”在他眼中,彻底成为了实现野心的工具,其人才则是必须掌控的战略资源。
涟漪之四:铸剑坊的“新火”
那位参与小会的铸剑老师傅,回到自己的铁匠铺后,闭门谢客数日。他反复琢磨与冯默风讨论时听到的关于“内力震荡传导”的说法,虽然不甚理解,但“震荡”、“传导”这些词,让他联想到锻打时力道的渗透。
他尝试改变传统的匀速锻打,加入了一些有节奏的、轻重缓急变化的捶打方式,并更精细地控制淬火的温度与速度。几次失败后,新出炉的一柄短剑,其剑身的纹理似乎更加均匀细腻,试剑时展现出更好的弹性和锋锐度!
老师傅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明白,自己触摸到了一种超越祖传技艺的新境界。他没有声张,只是将这种方法默默记入只有嫡传弟子才能观看的手札中,并将其命名为“新火锻法”。一门古老的技艺,因“格物”之风的吹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涟漪之五:朱聪的“格物笔记”与江湖暗线的形成
朱聪则将他参与发起小会、以及与各方交流的心得,结合自己的偷儿…不,是“妙手”经验,偷偷撰写了一本《格物杂俎》。里面没有高深理论,多是些对杠杆、斜面、光线、声音等在“实际应用”(比如撬锁、窥探、潜行、伪装)中的奇思妙想,虽不登大雅之堂,却充满了江湖底层的智慧与实用主义色彩。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小会,一条连接了部分江湖人士、能工巧匠的脆弱暗线建立了起来。虽然因为朝廷压力和江湖主流的不理解,这条线还很隐秘、很纤细,但它确实存在。朱聪成为了这条暗线的一个重要节点,他知道,只要天幕继续,只要求知之心不灭,这条线就会越来越坚韧,连接起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
朝廷的阴影与未来的伏笔:
东西厂的番子虽然那次未能抓住实质把柄,但太湖畔的聚会已然引起了他们的警觉。有关“江湖人士与匠人秘密集会,图谋不轨”的密报,还是被送到了某些大人的案头。对“格物”的监视与打压,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加强了几分。
而这,也意味着未来“格物”之路,必将伴随着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苏哲感知着这些分散却持续增长的“实践”、“改良”、“创新”的意念波动,心中了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看来,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已经尝到甜头了。接下来,就是等待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一刻。”
他知道,当这些零散的、个体的“格物”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与这个世界的超凡武力真正结合时,必将爆发出改变时代格局的力量。而他,只需继续扮演好那个播撒火种的“天幕”角色。
---
第六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