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朝廷意图管控,野心家试图垄断,但知识的星火一旦播撒,便拥有了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天幕所展示的“天工”理念与零散原理,如同落入沃土的种子,在各方势力的博弈夹缝中,以一种野性而蓬勃的方式,星火燎原,汇聚成一股难以遏制的知识扩散洪流。
洪流之一:非官方“天工学堂”的萌芽
在江南某座繁华州府,最热闹的茶馆二楼,悄然出现了一处与众不同的角落。这里不再仅仅是谈论江湖轶事、武林秘闻的地方,几张方桌拼凑起来,上面铺着画满奇怪线条和符号的纸张,围坐着几名眼神专注的工匠、一名落魄书生,甚至还有一两个好奇的年轻武者。
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唯一的“教材”是各自对天幕内容的理解、零散收集来的《初窥天工录》残页,以及各自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他们在这里争论杠杆支点的最佳位置,探讨不同比例石灰、黏土烧制后的效果,分享观察到的水力应用实例。
这并非个例。在运河码头苦力聚集的窝棚区,有老船工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水密隔舱的构想,向年轻人解释其好处;在铁匠铺打烊后的后院,师徒几人会就如何改进鼓风炉以提高炉温而争论到深夜。
这些自发形成的、松散的、非官方的“天工”学习与交流点,如同毛细血管,将知识的养分输送到社会的肌体深处。
洪流之二:知识载体的多样化传播
文字的壁垒被以各种方式打破。除了价格不菲的手抄本,一些识字的匠人或书生,开始将关键的技术要点、简易的图纸,用大白话或配以简图的方式,编写成更易传播的“小册子”或“单方”,在底层匠人、农户间悄悄流传。
更有甚者,出现了专门“说天工”的说书人。他们将天幕内容与民间智慧结合,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市井乡间讲述,虽然其中夹杂了大量想象与谬误,却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格物致用”、“改进技艺”的基本理念,激发了普通人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洪流之三:实践成果的“广告”效应
真正推动知识洪流势不可挡的,是那些实实在在的、无法掩盖的实践成果。
那个成功仿制出水力纺车的织坊,其生产的布匹因成本降低而价格更具竞争力,迅速占领了部分市场。这种“赚钱效应”是最好的广告,引得无数织坊东家千方百计地打探、模仿,相关技术细节便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开来。
那个采用新农法获得丰收的庄园,其堆积如山的粮垛,便是最有力的说服。邻近的庄主、地主纷纷上门取经,新农法便随着这些人的脚步,一步步向外辐射。
漕帮少帮主主持建造的、采用部分新技术的漕船下水试航,其稳定性和载货量明显优于旧船,立刻引来了其他航运势力的关注和打探。
这些成功的案例,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清晰地指引着方向,吸引着更多人投身于这场技术革新的洪流。
洪流之四:底层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知识的接收者并非被动接受。在传播与实践中,底层的智慧发挥了惊人的创造力。
一个老木匠,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天幕所说的力学原理,但他凭借几十年与木头打交道的经验,对水力纺车的传动结构进行了更适合本地木材特性的简化改造,虽然效率略低,但更易制造和维护。
一个老农,或许说不出的“选种”的科学依据,但他通过年复一年的观察和天幕的启发,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地水土的、通过穗选培育壮秧的土办法,效果显着。
这种“本土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得天幕的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朝廷与垄断者的困境
面对这股自下而上、野火燎原般的知识洪流,朝廷的管控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可以查封一两个工坊,却无法阻止成千上万人心中燃起的求知与实践之火。慕容复之流试图垄断技术的努力,也在这股洪流面前显得苍白可笑。技术,尤其是这种基础性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技术,其扩散的势头一旦形成,便绝非少数人所能阻挡。
苏哲感知着那遍布四面八方、汹涌澎湃的“求知”、“实践”、“分享”与“创新”的意念浪潮,心中了然。
“堵不如疏,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他微微一笑,“当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开始主动思考、尝试改变时,其所汇聚的力量,足以颠覆任何旧有的秩序。”
他知道,这股知识洪流所推动的,将不仅仅是几项具体技术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思想启蒙。一个更加注重实用、鼓励创新、知识开始下沉的时代,正伴随着这燎原的星火,悄然降临在这个武侠世界。
---
第八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