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武侠修真 > 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 > 第96章 新势力版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幕的“火种计划”如同一场及时雨,虽未能立刻扑灭席卷天下的战火,却在那片被血与火灼烧得近乎绝望的土地上,催生出了无数顽强求存的绿芽。知识的壁垒被打破,智慧的光芒开始穿透层层阴霾,照亮底层生存与重建的道路。

萌芽之一:战地医棚与“活命书”

在一处刚经历过惨烈战斗的战场边缘,几名略通文墨的伤兵和随军的郎中,依据记忆中天幕所授的草药知识与伤口处理办法,搭建起一个简陋的医棚。他们没有名贵药材,只能依靠辨认野外采集的蒲公英、艾草、三七等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止血、消炎。

一位老郎中还将天幕中关于卫生防疫的要点,结合自己的经验,编成几句朗朗上口的口诀,教给每一个能行动的伤兵和民夫。“水要沸,伤要净,污物远离营…”这被称为“活命书”的口诀,随着人员的流动,迅速在残存的军队和流民中传播开来,不知挽救了多少原本会因感染而死的生命。

萌芽之二:废墟上的“互助屯”

某个被战火摧毁大半的村庄,幸存下来的几十名老弱妇孺,在一位曾听过天幕“基层自治”原则的老秀才带领下,没有各自逃亡,而是聚集起来。他们推举老秀才为临时“理事”,组织青壮清理废墟,按照天幕所示的简易营造法搭建窝棚;妇女儿童则负责根据新的农法知识,在残存的土地上抢种生长周期短的作物。

他们没有高深武功,也没有外部援助,全靠相互扶持和那点来自天幕的“生存智慧”,硬生生在这片废墟上建立了一个小小的、自给自足的“互助屯”。虽然依旧艰难,但秩序与希望,已在此地悄然复苏。

萌芽之三:流民队伍中的“行者学堂”

一支庞大的流民队伍在向南方迁徙。途中,一位落魄的书生不再空谈圣贤书,而是利用休息时间,用树枝在地上写字,向围拢过来的流民和孩子,传授天幕所授的简易符号(拼音、数字)和基础算术。

“记住这些符号,它们比文字简单,能帮你计数,将来或许还能用来传递消息,学习更多天幕的知识!”书生嘶哑着嗓子喊道。孩子们学得认真,大人们也在一旁默默记忆。这移动的、简陋的“行者学堂”,成为了知识在底层扩散的重要节点,许多人在颠沛流离中,第一次接触到了超越日常经验的系统知识。

萌芽之四:边缘地带的“技术改良”

即便在混乱中,技术的微光也未熄灭。一个逃入深山的铁匠家族,在相对安全的山谷中重新支起了炉子。他们没有能力研究高深技术,却根据天幕提到的“鼓风”与“炉温”的关系,改进了祖传的风箱结构,并用能找到的不同矿石进行简单的合金试验,虽然失败居多,却也为日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某个与外界隔绝的沿海渔村,老船工依据天幕上“水密隔舱”的模糊印象,对自家的渔船进行了加固和隔断处理,虽然粗糙,却真的在一次风浪中保住了船和全船人的性命。

萌芽之五:对“秩序”的朴素渴望与自发维护

知识的传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人们对“秩序”的渴望。在一些暂时脱离了大规模战乱的区域,地方上残存的乡绅、有威望的老人或是小门派弟子,开始尝试依据天幕提到的“协商”、“规则”原则,建立最基础的治安队或议事会,处理纠纷,抵御小股土匪,维护一方暂时的安宁。

他们或许说不出的“契约精神”、“法治”等大道理,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表明,混乱并非人心所向,安宁与秩序,才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这些星星点点的萌芽,分散在广袤而疮痍的土地上,看似微不足道,却代表着一种自下而上的、坚韧而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再依赖于某个英雄、某个门派或某个朝廷,而是扎根于每一个求生的个体,依赖于共享的知识与互助的精神。

天幕播下的火种,正在以一种超越武力与权谋的方式,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底色。毁灭性的力量依然强大,但重建的基因,已经植入社会的肌体之中。

苏哲感知着那些虽然微弱、却遍布四面八方、充满生机的“实践”、“互助”、“学习”与“希望”的意念波动,如同看到了一片在寒冬中顽强滋生的苔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春风’,或许就是知识本身吧。”他知道,这股源自底层的、缓慢而坚定的力量,终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刷掉战争的污秽,为这个世界带来真正的新生。

---

第九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