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采石矶的陷落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慕容吴的兵锋毫不迟疑地向西席卷,直指淮西重镇——庐州(合肥)。

一、兵临城下

吕文在留下部分兵力驻守采石矶后,亲率水陆大军两万余人,沿江西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元军据点或因主将观望,或因兵力薄弱,纷纷望风而降或一触即溃。不过旬日,吴军先锋已兵临庐州城下。

庐州,这座控扼江淮咽喉的古城,此刻却显得风雨飘摇。城守乃北元汉人将领张弘范之子张珪,虽将门之后,却远不及乃父之能。城内守军不足八千,且多为签军(强制征召的汉人士兵),士气低落。更致命的是,由于北元内斗,周边援军迟迟不至,庐州已成孤城。

吕文并未急于攻城。他下令大军在城外十里处扎下连营,深沟高垒,做出长期围困的姿态。同时,他派出大量斥候,清扫城外,捕捉元军信使,彻底切断庐州与外界的联系。

夜幕降临,吴军营寨中灯火通明,巡夜士兵铠甲鲜明,秩序井然。而庐州城头,却只有零星的火把在寒风中摇曳,映照着守军士兵惶恐不安的脸庞。

二、攻心为上

围城第三日,吕文使出了攻心之计。

数百名吴军士兵在弩箭的射程之外,齐声高喊,声音借着江风清晰地传入城中:

“城中的弟兄们!尔等皆为汉家儿郎,何苦为鞑子卖命?”

“北元大汗已死,诸子争位,自顾不暇,无人会来救你们!”

“慕容吴王仁德,只诛首恶,降者不杀!献城者,赏千金,授官职!”

“负隅顽抗,破城之日,鸡犬不留!”

一声声呼喊,如同重锤,敲打在守军本已脆弱的心防上。城头开始出现骚动,军官的呵斥声与士兵的窃窃私语交织在一起。

张珪在府衙内焦躁地踱步,幕僚们的意见也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死守待援,一派则暗示大势已去,不如…他不敢想下去,但投降的念头,如同毒蛇,已然钻入心底。

三、雷霆一击

围城第五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吕文收到了潜入城内的细作传出的消息:守军军心已濒临崩溃,部分低级军官暗中串联,似有异动。

“时机到了!”吕文眼中精光一闪,果断下令,“全军准备,拂晓攻城!”

他没有选择传统的蚁附攻城,而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相对薄弱的西门。那里靠近河道,地势低洼,城墙也较为老旧。

“天工坊特制,震天雷,准备!”吕文低声下令。这是公冶乾交付的少量试验品,威力巨大但极不稳定,他决定冒险一搏。

数十名身材魁梧、身披重甲的敢死士,在弩炮和神臂弩的密集掩护下,扛着以油布包裹、引线极长的“震天雷”,冒着城头零星的箭矢,迅猛冲到西门瓮城之下。

“点火!撤!”

引线嗤嗤燃烧,敢死士们迅速后撤。

轰——!!!

一声沉闷如雷的巨响,地动山摇!坚固的瓮城城门在剧烈的爆炸中扭曲、碎裂,烟尘与火光冲天而起!城头上的守军被这从未见过的恐怖景象吓得魂飞魄散,一片大乱。

“杀!!!”

早已蓄势待发的吴军锐卒,如同决堤的洪水,从炸开的缺口处汹涌而入!吕文一马当先,手持长刀,身先士卒。

“城门已破!降者不杀!”

“张珪已逃!尔等何必送死!”

呼喊声与厮杀声震天动地。城内守军本无战意,在主将失踪(张珪见势不妙,早已从东门弃城而逃)、城门被破的绝境下,纷纷丢弃兵器,跪地请降。

天色大亮时,庐州城头,已然插上了慕容吴的旗帜。

四、余波荡漾

庐州易主的消息,以比战报更快的速度,通过各种渠道传遍四方。

姑苏城内,一片欢腾。慕容复志得意满,大赏三军,并下令吕文暂驻庐州,安抚百姓,整军备战,准备下一步的攻势。淮西大门,已向他敞开。

襄阳城中,郭靖黄蓉接到消息,相视无言。慕容复的进展太快,太顺利了。这固然削弱了北元,但也意味着一个更强大、更具威胁的邻居正在迅速崛起。

“必须加快我们的行动了。”郭靖沉声道。那些派往北方的种子,需要更快地生根发芽。

而在北元大都,关于庐州失守的急报,终于摆上了正在激烈争吵的诸位王爷的案头。这记响亮的耳光,暂时打醒了沉迷于内斗的他们。无论谁最终坐上汗位,一个统一、强大的南方政权,都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争吵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调兵遣将的喧嚣。一支由蒙古精锐和汉军世侯组成的混合大军,开始在大名府一带集结,它的目标,似乎是南下收复失地,又似乎是…另有所图。

淮西烽烟起,天下棋局,再落一子。慕容吴的强势介入,使得原本就混乱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原腹地,那里,即将成为新的风暴眼。

---

(第10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