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历史的转折往往始于微末。当天下大势似乎陷入僵持时,几件看似不相干的小事,却在不同的角落悄然发生,如同蝴蝶振翅,终将引动远方风暴。

一、一本手稿的流传

庐山,“格致学社”的聚会依旧在深夜进行。一位名叫徐光启的年轻社员,出身寒微却聪颖过人,痴迷于天幕所传的“格物”之学。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执着于火药兵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农事与天文。经过数年的观察、记录与演算,他结合天幕知识、前朝农书以及自己的实践,偷偷撰写了一本名为《农政新编》的手稿。

手稿中,他系统阐述了轮作、选种、施肥等新法,并首次尝试用简易的数学方法计算田亩产出与投入,甚至大胆提出了利用水力驱动简易机械进行农产品加工的思路。此书若流传出去,于国于民,功莫大焉。

然而,社内一名与北元细作有牵连的成员,将此书稿誊抄了一份,作为“奇技淫巧”的成果,秘密送往大都,企图邀功。这份承载着民生希望的手稿,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入了北元宫廷。

二、一次失败的试验

姑苏天工坊内,气氛凝重。一次至关重要的火药配比试验发生了惨烈的爆炸,不仅摧毁了半个试验工棚,更夺走了三名最有经验的工匠性命,其中包括公冶乾的一名亲传弟子。

“为什么?!明明计算无误!”公冶乾看着焦黑的废墟,双目赤红,声音嘶哑。他过于依赖刚刚引入的弗朗机数学工具进行理论推演,却忽略了物料纯度、研磨细度、环境湿度等关键变量。这次失败,沉重打击了天工坊在火器研制上的信心,也暴露了单纯引进外来知识而不加以消化吸收的弊端。

慕容复得知后,沉默良久。他意识到,技术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更扎实的基础和更严谨的态度。他下令暂缓某些激进的火器项目,转而加强对基础冶金、材料制备和工匠培养的投入。战略上的急切,被迫为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让路。

三、一艘偏离航线的海船

蒲寿庚家族的一艘商船,在前往琉球的途中遭遇罕见风暴,严重偏离航线。漂流十余日后,他们并未抵达预期的港口,而是发现了一片陌生的、森林茂密的沿海地带(疑似吕宋岛)。船上的水手登岸寻找淡水补给,与当地皮肤黝黑的土着发生了小规模冲突,并带回了一些当地的特产——几种中原从未见过的作物种子(如红薯、玉米的早期品种),以及几块闪烁着诱人光泽的黄色金属(狗头金)。

船长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条全新的、蕴藏着巨大财富和资源的航路,他小心翼翼地封锁了消息,将种子和矿石作为普通货品登记,准备返航后向蒲寿庚单独汇报。这艘偏离航线的船,带回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一个可能改变未来资源格局的秘密。

四、一场边境的摩擦

襄阳以北,汉水支流畔的一个小村落。一队元军斥候与郭靖派出的巡哨小队不期而遇。双方都保持了克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但在对峙和相互驱赶的过程中,一名吴军(邓百川部留守人员)士兵的箭矢,误伤了一名恰好在此地采集药材的、来自北方“星火社”的成员。

这名成员伤重不治。消息传回“星火社”,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虽然明知是误伤,但社内部分激进的年轻人,对南方势力(包括襄阳)的观感进一步恶化,认为他们与北元一样,视北地汉民性命如草芥。这种因误会而产生的隔阂与怨愤,在暗中积累。

风起于青萍之末。徐光启的手稿会在大都引发怎样的关注?天工坊的挫败会促使慕容吴做出怎样的调整?那艘海船带来的新物种与资源信息将如何被利用?边境的摩擦会否发酵成更大的信任危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如同投入历史长河的几颗石子,它们的涟漪正在扩散,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刻,交汇成改变河流走向的汹涌波涛。

---

(第121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