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邓安决心既下,整个势力机器便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轰鸣着运转起来。

洛阳、颍川、新野、汝南四地之间,信使往来如织,兵马调动,粮草集结,一片热火朝天的备战景象。

各级将官吏员都清楚,这将是一场规模远超以往的大战,关乎势力未来的兴衰。

在一次高层军议上,邓安踌躇满志地提及一事:“昔日我在袁术麾下时,曾奉命出使零陵,与那太守刘度有过数面之缘,相谈甚欢,也算有几分旧交。

此番攻略荆州,或可从此处着手,或许能省些力气。” 他言语间带着自信,认为这份过去的香火情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戏志才跟随邓安最久,深知其一旦下定决心便难以回头,此刻见他连这等“旧交”都翻出来作为战略考量,心知再劝南征已属徒劳。

他与其他几位谋士交换了一个眼神,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既然无法改变,便力求将其做到最好的专注。

于是,众人不再纠结于是否南征,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制定一份尽可能周密、能扬长避短的作战计划上。

经过连日紧张的推演与谋划,一套以 “宛城为起点,三路攻荆” 为核心的详细战略部署,终于成型。

出征时间定于来年一月,趁春水未涨,利于步骑行动之时。

一、 战略起点:宛城

地理优势:宛城距襄阳仅一百二十汉里,控扼荆北要道,是理想的进攻出发阵地。

人力补充:张绣及其五千熟悉荆州地理、风土的凉州军正式编入出征序列,不仅增强了前线兵力,更能提供宝贵的情报与向导支持。

后勤中枢:任命张义潮在宛城建立大型粮草转运中心,全力囤积从颍川、汝南这两个大粮仓运来的粮食,首批目标即为十万石,确保大军远征无后顾之忧。

二、 三路大军具体部署:

中路(主攻军团):

主帅:秦琼(前军主将)

副将:程咬金、张绣(兼向导)

参谋:暂无,专注攻坚

兵力:四万精锐步兵,八千骑兵(玄甲骑主力)

任务:从宛城南下,首战目标夺取汉水北岸重镇樊城,而后挟大胜之威,强渡汉水,直扑荆州核心襄阳。此路乃攻坚主力,目标明确,即斩首刘表集团中枢,一举定鼎荆北。

战略意义:一旦攻克襄阳,则荆州群龙无首,南北联系被拦腰斩断,全局可定。

东路(牵制策应军团):

主帅:周瑜

副将:张清

兵力:三万步兵,两千骑兵

任务:自新野东进,穿过汝南南部,兵锋指向江夏郡。此路并非要求攻城掠地,核心任务在于牵制江夏太守黄祖麾下的荆州水军主力,使其无法西援襄阳,同时与正在江东准备攻打黄祖报仇的孙策军形成战略呼应,分散荆州整体兵力。

战略意义:保障中路主攻军团侧翼安全,并将荆州兵力牢牢钉在东部战线。

西路(策应迂回军团):

主帅:陈到

参谋:贾诩

兵力:三万步兵,五千骑兵

任务:自宛城西南方向出发,首要目标是攻取 穰城,扫清侧翼。随后,大军并不急于北上参与襄阳围攻,而是利用邓安与零陵太守刘度 的“旧交”作为突破口,尝试兵不血刃或施加压力,南下经略 荆南四郡。

战略意义:此路堪称妙手。若能凭借政治手腕和军事实力迅速安定荆南,不仅能获得大量人口粮秣,更能对襄阳形成战略大包围,避免主力陷入顿兵坚城之下时,后方出现隐患,同时也避免了孤军深入的风险。

三、 中军与后勤:

中军(总指挥):

主帅:邓安

核心谋士:荀攸、戏志才

兵力配置:随中路主力行动,不固定兵力,依战况调动预备队。

任务:邓安亲临樊城前线坐镇,总揽全局,协调三路大军行动,并亲自决策攻坚克难等重大事宜,应对突发战况。

后勤总览:

负责人:张义潮

任务:全权负责以宛城为中心,向前线各军转运粮草、军械的庞大工作,确保从颍川、汝南后方而来的补给线畅通无阻,如同维系大军生命的血管。

这套部署,几乎调动了邓安麾下所有能征惯战之将与运筹帷幄之才,兵力配置雄厚,战略思路清晰,既有正面雷霆一击,亦有侧翼牵制与战略迂回,更考虑了政治手段的运用,不可谓不周密。

邓安审视着这份凝聚了众人智慧的方略,豪气干云,仿佛已看到荆襄大地尽入彀中。

南征荆州的巨轮,已然起航,前方是滔天巨浪,还是顺风顺水,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