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袁州城头变换大旗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四方。陈远的名字,继彬江血战之后,再次以更耀眼的方式,震动了赣西乃至整个湘军系统。

几乎在陈远发出“报捷”文书的同时,曾国藩派来的使者,便已抵达了袁州城外。这一次,来的不再是传令兵,而是一位身着五品文官袍服的中年幕僚,姓吴,乃是曾国藩身边掌管文书机要的亲信之一。其代表的意义,与之前截然不同。

陈远不敢怠慢,亲自出城,将吴先生迎入刚刚清理出来的府衙。

吴先生面容清癯,目光沉静,入城后并未急于宣示来意,反而细细观察着城内秩序,见街道虽略显冷清,但并无劫掠混乱之象,守军各司其职,安民告示张贴醒目,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分宾主落座后,吴先生开门见山,语气平和却自带分量:“陈将军用兵如神,旬日之间,先挫谭逆主力于彬江,再克袁州坚城于须臾,大帅闻之,亦深感欣慰。”

陈远心中凛然,知道正题来了,谦逊道:“吴先生过誉。全赖大帅运筹帷幄,将士用命,末将不过适逢其会,侥幸成事。克复袁州,实因守军自溃,末将恐生民罹难,故冒昧入城镇抚,擅专之罪,还请先生在大帅面前代为分解。”

他再次强调了“镇抚”和“恐生民罹难”的理由。

吴先生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转而道:“大帅有言,将军忠勇勤勉,屡立奇功,朝廷自有封赏。然,袁州乃赣西重镇,新复之地,百废待兴,更兼谭逆败而未灭,虎视在侧,守土安民之责,重于攻城拔寨。不知将军于这袁州善后之事,有何方略?”

这话问得极有水平。既是考校,也是试探,更是划定界限——功劳我认,但接下来你怎么做,才是关键。

陈远早有腹稿,肃容答道:“回先生话。末将以为,当务之急有三。其一,严守城防,肃清残敌,广布斥候,严防谭宗亮反扑。其二,安抚流民,恢复秩序,招徕士绅,稳定人心,使民有所依。其三,清点府库,整饬军备,以战养战,稳固根本。一切举措,皆需秉承大帅方略,以安境保民为要。”

他句句不离“大帅方略”、“安境保民”,将自己的定位放得很清楚——是湘军体系下的一名执行者,而非割据自立的军阀。

吴先生听完,沉吟片刻,方从袖中取出一封公文:“陈将军深明大义,老成谋国,大帅甚慰。此乃大帅手谕,请将军过目。”

陈远双手接过,展开一看,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随即又是一紧。

手谕中,曾国藩正式承认了陈远克复袁州的功绩,并委其暂署袁州防务,准其便宜行事。同时,擢升其为参将,赏银加倍。这无疑是巨大的信任和褒奖,参将已是高级军官,暂署防务更是赋予了他在袁州的合法统治权。

但手谕后半部分,则明确要求:一、详细呈报袁州府库钱粮、军械清册;二、整编现有兵马,厘定员额粮饷,报备核销;三、地方政务,需与即将派来的新任知府(显然将是湘军背景)协同办理。

恩威并施,权责分明。给了你名分和权力,但也套上了笼头,加强了监管。

“末将,谨遵大帅钧谕!必当竭尽全力,守土安民,不负大帅信任!”陈远起身,郑重行礼。

吴先生满意地点点头:“将军明白就好。大帅还让在下转告将军,谭宗亮虽败,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江西局势未稳,望将军戒骄戒躁,好自为之。”

“末将铭记于心!”

送走吴先生,陈远回到后堂,看着那份手谕,心情复杂。他成功地将袁州抓在了手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名位和地盘,但也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曾国藩体系的强大约束力。他不再是一个可以相对自由行动的“营官”,而是真正进入了湘军高层视野,一举一动,都需更加谨慎。

“大人,这是好事。”苏文茵轻声道,“有了这暂署防务之名,我们行事便名正言顺。至于钱粮兵马报备……只需在账目上稍作斟酌即可。”

陈远摇了摇头:“文茵先生,账目可以斟酌,但实力无法完全隐藏。曾大帅此举,既是信任,也是警告。我们要加快发展,但更要学会‘藏锋’。”

他顿了顿,下令道:“立刻按照大帅要求,着手清点造册。整编兵马之事,由你和王五、雷大炮共同负责,将靖安营老底子与吉安团练、新降士卒打散重整,汰弱留强,明面上员额不得超过三千。多出来的人手……转入栖霞谷,或分散到各矿场、田庄作为护庄队。”

“属下明白。”

“另外,”陈远目光深邃,“以我的名义,宴请城中尚存的士绅耆老。我们需要本地势力的支持,至少,不能让他们扯后腿。还有,想办法找到那个给我们传递消息的暗桩,重赏,但要确保其安全,他以后还有大用。”

一道道命令发出,陈远开始全力消化袁州这块巨大的战利品。他站在权力的新台阶上,眺望更远的未来,心中清楚,“潜伏”进入了更深的水域,而“积累”的速度,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名器在手,既是荣耀,亦是枷锁,如何运用,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