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美女收集者 > 第477章 乌桓女王、鲜卑女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7章 乌桓女王、鲜卑女王

五月端午,征韩大军抵达幽州。果然如传闻所说,张羽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三十里相迎。

恭迎太师!庞德、赵浮等将领下马行礼。

张羽亲自扶起众将:诸位辛苦了!此战扬我大汉天威,功在千秋!

凯旋仪式上,张羽亲自为有功将士授勋。庞德封为前将军、赵浮封为安北将军;魏延封为龙骧将军;耿武赐封卫将军,就连张羽睿四兄弟也各有封赏。

公孙月上前行礼:夫君,妾身大仇得报,全赖夫君成全。

张羽温言道:月儿今后有何打算?

公孙月坚定地说:妾身想在右北平郡,父亲的故邸,待一段时间。

张羽说道“那好,我让天女卫护卫你左右,什么时候想回元氏县了,就回来。”

公孙月泣不成声地一把抱住了张羽,张羽也紧紧抱住公孙月细细安慰。

良久后两人才缓缓分开,乌雅然上前说道“夫君,我也想留在草原,为乌桓族人重建家园。”

张羽笑道“可以,可以,要不我赐予于夫人,乌桓女王头衔。”

乌雅然惊讶道“这合适吗?”

张羽道“这有什么不合适的,天子印章我都随身带着,稍后我就给你盖章。”

张羽现在是毫不避讳这种代天子行事之权,大家也都很清楚,汉献帝刘协只不过是一个吉祥物。

真正手握大权的是太师张羽。

拓跋雪看到乌雅然被封为乌桓女王后,也上前道“夫君,我也想重建拓跋部。”

张羽大笑道“你这个我很早之前就答应过,那我就赐你为鲜卑女王,我儿拓跋太为拓跋部首领。”

拓跋太听到后,赶紧上前,跪拜道“多谢父亲。”

拓跋雪道“夫君,你回元氏县后,如果悦儿愿意来草原,你让人护送过来,如不愿,夫君千万要照顾好她。”

张羽道“放心,夫人,不管是拓跋悦也好还是张雯也好,都遵从她们自己的心意。”

当晚,幽州城内举行盛大宴会。张羽举杯向全军将士敬酒:

这一杯,敬所有为国捐躯的英烈!

这一杯,敬凯旋归来的勇士们!

这一杯,敬天下苍生,愿从此兵戈永息!

宴会持续到深夜。在满天繁星下,张羽睿对弟弟们说:

此战我们不仅消灭了公孙余孽,更重要的是让三韩百姓见识到了大汉的仁德。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张羽悠点头道:九哥说得对。以力服人,终非长久;以德服人,方能天下归心。

而在遥远的幽州城楼上,张羽远眺东方,对身边的谋士们说:“北边算是彻底安定了,我心也安了,现在可以空出手来,对南方这些狗崽子,重拳出击了。”

郭嘉道“太师何时南下?”

张羽皱眉道“让士兵们,先休整月余吧。”

庞统道“太师仁德。”

张羽笑道“士元这马屁不错。”

众人哈哈哈大笑。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秋,汝南郡的旷野上金风送爽,稻浪翻滚。赵云与钟繇率领城中文武官员,早早便在汝南城北门外等候。

子龙,你看那边!钟繇指着北方官道上扬起的尘土,声音中带着期待。

赵云银甲白袍,在秋阳下熠熠生辉。他极目远眺,但见旌旗招展,一支雄壮的军队正缓缓行来。为首一将,身披赤色战袍,手持长枪,正是兖州都督太史慈。

果然是子义来了!赵云面露喜色,拍马迎上前去。

太史慈见赵云来迎,急忙下马行礼:子龙兄,别来无恙!

两位名将执手相视,眼中尽是惺惺相惜之意。太史慈带来的兖州军装备精良,士兵个个精神抖擞,显示出严格的训练。

钟繇上前见礼:太史都督远道而来,辛苦了。城中已备好酒食,为将士们接风洗尘。

太史慈还礼道:钟太守客气了。听闻刘表军屡犯汝南,慈奉太师之命,率兖州儿郎前来助战。

当晚,汝南城中设宴为兖州军接风。酒过三巡,赵云向太史慈介绍当前局势:

刘表命蔡瑁率五万大军驻扎在朗陵,距此不过百里。我军虽能守住汝南,但要反攻却显兵力不足。

太史慈豪饮一杯,朗声道:子龙放心,有我这兖州儿郎在,定叫那蔡瑁有来无回!

一月后,北方又传来好消息。高览率领两万五千冀州兵马抵达汝南,更令人惊喜的是,随军前来的还有三位少年将领:郭淮、丁奉、徐盛。

这日清晨,斥候营来报:冀州军距城二十里!

赵云立即率众出迎。只见高览一马当先,身后三位小将各具风采:郭淮沉稳持重,丁奉英气勃发,徐盛机敏过人。

高将军!赵云迎上前去。

高览下马施礼:赵将军!览奉太师之命,特来助战。

三位小将也上前见礼。郭淮年方十八,却已显露出大将风范;丁奉和郭淮同龄,眉宇间透着机敏,徐盛要年长不少,目光如炬,气势不凡。

钟繇见三位少年英才,不禁赞叹:真乃少年俊杰!大汉后继有人啊!

当晚,赵云特意设宴为三位小将接风。宴席上,丁奉豪气干云地说:末将虽年幼,愿为先锋,必取蔡瑁首级来献!

徐盛则较为谨慎: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末将以为,当先探明敌军虚实。

郭淮沉吟道:我军现有七万之众,已可反攻。但若要直取荆州,还需更多兵力。

太史慈拍案称赞:好!三位少将各有所长,真乃大汉之福,太师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