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缔王志 > 第126章 隔岸观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从离开昭廷、返回长凝,又成功过了凝王这一关后,叶绫这日子就算是安定了下来——安定到有些无聊。

回到长凝后,叶绫的一众同伴们也都要向叶绫告别,返回自己的家中。

这一回去,叶绫与他们就更是聚少离多。

不过也好,反正他们本来也是因为和自己家里生了矛盾才跟着自己,帮他们解除了矛盾,重归家族,倒也不算一件坏事,于她,于他们,都是如此。

这段时间里,叶绫听说,甘兴与自己的父亲实现和解,甘兴的确在这场旅途中证明了自己的力量,让父亲不再小觑于他。

而杜清慧也回到了家人的怀抱中,且叶绫也在其中出力不少,她将杜清慧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解决之道写成书信交给她的舅舅和舅妈,也即杜清慧的父母,让他们一定要对杜清慧多加鼓励,认可她的行为。

杜清慧向父母讲述了她在昭廷京师独战众昭人士子的事,她的父母固然为女儿远赴险地而担忧,可还是极大地赞赏了杜清慧的成就,使他们也重归于好。

还有就是唐凤仪家,因为叶绫与温陵唐氏接触最少,对唐凤仪的近况了解得也是最少的。

她只听说,唐凤仪回来后得到了其父的大加赞赏,让其有机会多跟着叶绫历练,不过在这之前,身为唐家嫡长子的唐凤仪还是要以家族事务为先,不能常与叶绫相伴。

同伴们都在冒险后各回各家,抵达了自己的避风港。

至于叶绫倒也不是没有家,可她的那个家,从来不是她渴望的家。

比起看她的老爹是如何穷奢极欲或者看她的兄弟姐妹是如何胡作非为,她宁愿离这个家离得远远的。相较之下,她的叔公叶潇那里或许更符合她心目中家的定义。

叶绫在返回长凝后,自然没少往她叔公叶潇那里跑,同对方讲述自己此行昭廷的种种见闻,并将自己无法在同伴们面前展露出的悔恨、遗憾、不甘、懊恼……悉数吐露给了叶潇。

叶绫在此番行动中有两个最为懊悔的地方,一个是冒险发动对昭主的袭杀,让昭廷京城的‘荫影’势力折损大半,甚至还让荆翼也殒命于此。

还有一个则是失察听信了蒋羽之诱骗,遭其困于府中。

幸好最后袭杀行动没有成功,给了叶绫些报仇的机会,倘若袭杀成功,而叶绫又被蒋羽给控制,之后会发生什么,叶绫光是想想都不由地冷汗直下。

而叶潇听了叶绫的这些苦闷与烦恼,望向正愁眉不展的叶绫,微笑着说道:

“过去之事,不必追悔,你能回来就好。”

叶潇于微笑中的一句话,仿佛冬去春来的第一缕暖风,为叶绫拂去心中之寒冷,注进一股暖流。

叶绫也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

“嗯,我回来了。”

之后,叶绫又向叶潇表露了自己希望前往凝军军营里历练,以不断增长才干、应对将来的计划。

如果时机一到,她还渴望着再掀起一番风雨。

叶潇对叶绫的计划统统表示了肯定,除了让叶绫小心谨慎、注意安全外,再没有多说什么。

叶绫还向叶潇提及了薛止的事情,聊到薛止对自己的帮助,并询问叶潇对这薛止是作何看法。

听叶绫复述一遍她与薛止间的交谈后,叶潇仿佛是追忆着什么,愣了许久,方才开始了他的讲述。

“薛止吗?他的话……你似乎可以听取一番,这其中涉及了许多老夫并不愿回忆的往事,老夫……唉!老夫就不让老夫的私情影响到你了。”

叶绫不解地看向叶潇,道:

“您……难道认可那薛止的话吗?”

叶绫诚然无法理解,在她看来,凝明王所维持的王族与四姓联合才是国家之正道,她父亲叶修以及这个帮凶薛止都是破坏这套制度、将国家引向独裁专制的罪魁祸首。

叶潇身为凝明王最为亲密的战友兼兄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认同薛止他们的做法。

但叶绫又仔细思考了一番叶潇的话,许多不愿提及的往事吗?她猜测,这肯定与叶修当年排挤、驱逐叶潇的事情有关,所以叶潇才会出现这些反应。

叔公的心里,肯定也跟一样对叶修等辈的做法嗤之以鼻!

叶绫带着不忿,连忙又对叶潇说道:

“唉!叔公您不必多说,叶绫不应该提起此事,叶绫也知道,当初,您一定受了很多排挤。”

见叶绫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出现偏差,叶潇旋即摇了摇头,道:

“实非如此!薛止他的确他的理由,当初……老夫的确做错了很多事情。唉!你说得对,这些事情不应该提起,至少老夫暂时还没有勇气向你讲述当年的真相。

不过……不过老夫向你保证,终有一日,老夫会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你,并将你印象中不曾出现的先王形象,也告诉于你。”

叶绫懵懂地点了点头。

“好吧,叔公您愿意说,绫儿一定会听叔公的讲述。”

叶绫能够有所猜测,一定是叶修等人采取了无比肮脏龌龊的手段对付叶潇,才令叶潇对往事如此三缄其口。

倘若有机会,她一定会替叶潇报此大仇的!

可叶潇心里想的完全是与叶绫反着来的,他当初可是亲自指示手下进入宫里,胁迫叶绫的生身母亲自杀。

他的侄儿叶修从来没有亏欠过他什么,反倒是他做了很多对不起叶修的事情,如果不是薛止的出现,很可能情况还会在他手中进一步恶化,他还会做出更多令他懊恼自责之事。

如果……如果真的有机会的话,叶潇还挺想对薛止道声谢的,谢谢薛止在错误的轨迹上做了正确的事情,也谢谢薛止帮了叶绫一把。

叶绫是叶潇在世上最为在乎、最为关心的人,可也正因如此,对叶绫讲述出当年的那些糟心事,比应对十万大军更令叶潇头疼。

可以的话,他真想将这些事情全部封印在深山幽谷之中,但他清楚,他不说,叶绫也迟早会知道。

不如……唉!还是再等等吧!再等一会儿,他一定会把全部的真相告诉给叶绫,在这之前,还请让这份和谐持续下去……

……

……

凝国三军统帅,武官之首,名叫叶珪,其为叶氏王族成员,凝王叶修之堂兄。

叶珪虽名为三军最高统帅,叶潇之后的凝国军队第一人,实则功绩寥寥,独立指挥过的大战屈指可数。

不过这与凝国局势脱不开干系,最硬最艰险的仗,叶潇已经替凝国打完了,再加上凝明王时期的纵横捭阖,为凝国开辟了一个较为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

这十多年间,凝国参加过的战斗仅包括与燕国人在易关爆发的几次摩擦,以及在西面同昭人对垒。

攻取易关战役,是由叶珪指挥的大战,凝军久战兵疲,仍然无法攻破易关,最后,在战争进一步加剧前,双方以外交方式解决战争,罢兵言和。

对抗昭人的战役,也是由叶珪指挥的大战,烈度更胜凝燕大战一筹,这方面的战事就更是半斤对八两,谁发起进攻,谁就会是吃瘪的那一方。

昭廷与凝国都发起过对彼此的大规模攻势,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双方的战线被迫僵在原处,只能等时机到来。

正是因为这些缘故,以及叶潇的珠玉在前,叶珪这个大元帅当得是饱受争议。

叶珪本人向来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从来不是自己的原因,完全是国际局势阻碍了他的才华发挥,倘若他能将凝国之兵力聚集于一处,必将扫灭一切敌寇,为大凝开辟万世功勋,让那叶潇也黯然失色!

他只是欠缺机会罢了,至少叶珪自己始终是这样认为的。

以上,便是叶绫接触叶珪后对这位凝军大元帅的初印象。

而在叶绫咨询叶潇,叶珪是个什么的人时,叶潇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叶珪实无大才,不可居大将;心胸狭隘,不可居统帅。小战或可应付,大战,则捉襟见肘矣!”

叶潇的这番话算是给叶珪彻底定了调。

不过即便没有叶潇的这番话,叶绫对叶珪也是嫌恶至极的,无他,这叶珪一样是她父亲集权专制的帮凶,且所作所为更是令人发指。

叶珪身为凝军三军大元帅,不居于前线以应付随时可能之战事,反倒长期坐镇于国都周边,壮大长凝的武备力量,真正要对付谁显然就不言自明了——四贵族。

叶绫很愤慨,叶珪身为堂堂元帅,想的不是为国家开疆拓土、稳固边境,而是蓄谋内战、筹备动乱,这岂能不让她愤慨?

到这里,叶绫就更加不明白薛止为什么会说出叶氏王族在四大家族的围攻下行将灭亡的话。

眼下的凝国,无论怎么看,叶氏王族才是真正的刀俎,而四姓虽不至于为鱼肉,却也必须时刻小心谨慎,方能寻求一丝生路。一心重建明王之政的叶绫要是能对叶珪等辈有好感就有鬼了。

没办法,她既决心要入军营历练历练,总是避免不了同这叶珪打交道。

她对叶珪有意见,叶珪对她一样意见不小。王上到底是怎么想的,派个王子来,那自己还能帮忙带一带,也算是锤炼我叶家的下一辈。

派个迟早要嫁出去的女儿过来,这不存心给他添堵?

尽管叶珪听说这叶绫还有些本领、在昭廷确实搞出了风雨,可不还是失败了吗?有什么好说的?

叶珪依旧很窝火,他思考一番后以为,直接驳了凝王的面子,显然是不妥当的,让这叶绫知难而退,不是最好的吗?

这娇生惯养的小丫头,体验一番军营的严酷生活,用不了多久就自己走了,他叶珪何必多心?

叶绫初到之际,叶珪彬彬有礼地迎接了这位公主一番,随后,给这公主的条件都是按照最严苛的来。

每天的饮食和最基层的士兵无二,每天的训练也是按照最严格的量进行,至于什么洗漱、保养?想都不用想,接盆冷水凑合凑合就得了。

除了享有单独的住处,他连半点优待都没给。这样艰苦的条件,叶绫肯定会承受不了然后乖乖走人吧?

但这并没有发生,如此严苛之条件,叶绫就跟没事人一样,日复一日地过着她的军营生活,就连抱怨的话都没有说过一句。

叶珪实在想不到这小姑娘这么能抗,可还是没有改变他的打算,他非让这叶绫知难而退不可!

就在叶珪准备继续发力时,不知是谁将他对叶绫的苛待禀告给了凝王,为他招来凝王的责骂。

凝王的书信中表示:让叶绫进入军营训练,乃彰显王族才俊的大好机会,如果叶氏王族的一个小小女子都能有如此之魄力,那男子们不就更是了得了?听懂掌声!

而叶珪却要想方设法把叶绫给赶出去,影响的岂止是一个叶绫,这伤的是整个王族还有他叶修的面子啊!

总而言之,叶修的意思就是叶绫怎么样根本就无所谓,哪怕是让她当吉祥物,也得把她留在军营,让世人看看王族后裔中岂会无才俊?

叶修的命令一下来,叶珪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繁重的训练免了,低劣的饮食去了,一切都按最舒服的来!

叶珪这样安排反倒令叶绫更加不满,她要是贪图安逸,她还用得着到军营来?她进入军营,正是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还有诸多不足,特来历练,什么都安排得这么好,她还历练个毛?

叶绫打算一走了之,反正她对军营里正常的训练量和训练模式也有了数,找个清净地方练一练倒也不是不行,她对自己的自律力还是很有信心。

叶绫向叶珪表明离开的意愿,让叶珪不明所以,自己都把条件安排得这么好了,和高级军官都没什么两样,这位公主怎么反倒要走?

叶珪生怕又惹来叶修的不满,连忙挽留,并向叶绫表示,需要什么都可以提出来,叶珪会尽力满足的。

叶珪此话一出,立即就让叶绫有了新的想法。

叶绫向对方表示,如果能让自己参与到凝军的管理层以及军事会议当中,哪怕仅仅是当个不挂任何职务的旁观者,自己就愿意继续留在军营里。

叶绫的要求不可谓不是个大胆的要求,倘若是正常情况下,叶珪岂能答应?

叶绫在此时突然提出,加上凝王表露出的态度,让叶珪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该不会……凝王真正的意思,是派人监视自己吧?

不是吧?自己也没什么不该做的事情啊?不是说好了要一起对抗四大家族吗?怎么突然又搞这出?

秉着清者自清的原则以及对凝王意图的揣测,叶珪答应了叶绫,让叶绫可以参与到军队管理层以及最高军事会议当中,但也仅仅是作为旁观者。

这样的结果对叶绫已经足够了,她不仅仅能在军营中历练,还能站在决策层的角度观察并了解一支军队究竟是如何操作、如何运转的。

她可以借此机会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让她眼花缭乱,一时间根本应付过不了,还有什么不满意?

她再也不用担心自己会无事可做了,抓紧时间潜心磨砺吧!

于她而言,潜入敌国境内煽动叛乱只是上不了台面的小手段,真正的关键,仍然在于战场上的拼杀。她定会在有朝一日独领一军,驰骋于天下!

平静而充实的日子持续了一天又一天,直到宣国遭受大灾的消息传入凝国。哪怕是最基层的士兵在了解这一消息后都会觉得:战争不远了,凝国打败宣国的机会来了!至于决策层,那就更是轩然大波。

由叶珪统率的凝军高层一面将宣国爆发大灾、遭受重创的消息向王宫里汇报,一边紧锣密鼓地召开军事会议,而叶绫则在一旁旁听。

叶绫得知宣国爆发大灾的消息,其实比凝军军方还要早上些。

靠着“荫影”在宣国建设的情报网,叶绫几乎在最快的时间里了解到宣国的情况,就连宣王目前采取了什么应对之策以及在宣国基层是个什么成效,她都一清二楚。

早在这场天灾与人祸结伴而行的灾难初见苗头时,她就判断,这将会是席卷整个凝国、波及整个天下的大灾,现在这一判断终于成真。

凝军高层已经开始商议,就算战争在待会爆发也不足为奇,叶绫在军事会议旁听,就是想要看看一众统帅们会作何决策。

她的内心是对这场大战充满期待,战事一打响,她马上就能开启她的军旅生涯,对她的历练又能起到极大帮助。

不过叶绫也很清楚,真正的心腹大患,即燕国的威胁尚未解除,现在就与宣国爆发大战,不可谓不存在隐患。一切还得小心定夺,她决定静观其变,避免参与过深。

此时的凝军,正为接下来应该采取何种战略吵得热火朝天。主流的观点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联燕攻宣。

这一派认为,比起外强中干的燕国,蒸蒸日上、后起直追的宣国更应是凝国的心头大患。

现在宣国遭受大灾,乃是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假如能趁着这一机会与燕国联合,把宣国给打垮,在这之后,以大凝强大的国力,还应付不了一个小小的燕国?

把燕国也给扫平!凝国就将整合三国,攻灭昭廷、一统天下之日,指日可待!

其二,全力伐燕。

这一派主张,在凝国当下的环境里,燕国仍旧是凝国最大的敌人,抛下燕国不管而去打宣国,显然是一种短视的投机之举。

他们相信,凝国如今的人口、领土都更胜于燕国,以举国之力,一定可以将燕国击败。

先前没有这样做,就是因为宣国在一旁窥伺,宣国全力攻燕,宣国必将下场,届时昭廷也将跟着下场。

而现在,宣国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与宣国仇恨极深的昭廷非常有可能发兵收复被宣国侵占的踏北领土。

这等情况下,哪怕燕国与凝国打翻了天,宣国照样没有余力干涉,乃是凝国可以以全国之力讨伐燕国绝无仅有的窗口期,绝不容许错过,三国间的平衡将会在此打破。

假如凝国真的打趴了燕国,何须惧怕宣国?按照这条战略,一样可以实现凝国的一统大业。

其三,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这一派的支持人数是最少的,但他们普遍认为,现有的情报还不够充沛,难以对宣国受损程度以及接下来的发展做出一个准确判断,也难以对燕国方乃至昭廷一方的态度以及后续措施做出准确判断。

换而言之,情况看似美好,不可控的变量实在太多,一着不慎,就可能将凝国拖入深渊。

先说第一个方案,燕国要是不鸟我们怎么办?那凝国是不是要独自讨伐宣国?

就算能够在初期占据优势,燕军直接从易关南下长阳走廊,把凝军后路给切了,不就都完蛋了?

再说第二个方案,假如宣国的受损程度没有超出其可承受范围,亦或者是燕国的抵抗烈度远超凝军预估。凝军的战斗没有想象中顺利,而是与燕军形成僵持,等到宣国恢复过来后黄雀在后,凝国不就又陷入危机了?

军中支持第三种意见的人虽是最少的,凝军最高统帅叶珪却是其一。

即便叶珪一直深恨是国际局势限制了他的发挥,让他没能展现他全部的统军才华,建立傲人的战绩。

现在这一机会真的到了他的眼前,他又犹豫了起来,以为向谁用兵都不妥当,有风险,会让他自己丢人现眼。

最后索性成为了主张静观其变的那个,宁可错失战机,也不将自己置于危墙之下。

而叶绫则是支持全力伐燕的这一派,同时这一派也是支持人数最多的。

叶绫既渴望战争来临,又不希望放过燕国,趁着宣国遭受大灾无力顾及其它,对燕国展开最为猛烈的攻势是最符合她的愿望又最为妥当的。

至于静观其变派所主张的燕国战事不顺、宣国恢复后施行干涉会令凝国陷入危局,叶绫有所考虑,但她认为根本不会有这么严重。

对燕战事,无非就是两个阶段,第一,易关争夺战,将这个燕军南下长阳走廊的必经之口拿下,凝军方可以进军燕国本土。

然后就是第二阶段:燕国本土保卫战。这一阶段,就是凝军在燕国本土上与燕军展开作战,如果这一阶段凝军也取得了完胜,就等于彻底灭亡了燕国。

而宣国想要在恢复过来后施行干涉,自然也是在这两个阶段里。

倘若是第一阶段,即凝军猛攻易关,但仍然没有攻下,宣军全力进攻凝军的可能并不大。

毕竟宣军不希望凝国战胜燕国,同样不希望燕国战胜凝国,还是用上了宣军将士的血。

在宣国出兵威胁下,燕、凝罢兵言和,就是正常情况下的结果,要是按这一情况发展,无非凝军无功而返,但断不至于有太大损失。

假如宣国是在第二阶段采取干涉,那就更划算了。

大不了凝军直接从燕国本土撤回来,并派兵驻守易关,与宣国展开全面对垒,燕军元气大伤,定不可能在没有宣国援助下发起反攻。

而宣国就更不愿在旧伤未愈下又添新伤,凝国从燕国本土撤兵,已经维护到宣国的核心利益,给足宣国面子,宣国再要咄咄逼人,那显然就成了宣国的不是。

宣国多半会默认凝军占据易关,三国再一次维持罢兵言和的局面,但就凭占据战略要地易关这一点,凝国已然实现战略目标,收获丰硕。

倘若两个阶段宣国都没有来得及干涉,凝国直接一举灭了燕国,那好处就更不用多说了,凝国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只要凝军趁此良机朝燕国进兵,最恶劣的后果顶多是无功而返,可所能获得的好处却是不可计数,不抓紧时间对燕国发兵,还在等些什么?

要是叶绫是决策者,她立马就会拍板,向燕国发动全面攻势!

可她只是个旁观者,甚至她面前的将领们也并非真正做决策的人,能够下达进军命令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凝王叶修。

面前情况再怎么焦灼,她再怎么心急如焚,结果或许也都无济于事。

而对于始终举棋不定的叶珪来说,他就显得慢条斯理许多了,他只感到每一个选项都危机重重,每一个选项的后果都会令他无法承受,所以他只能在每个选项当中选择观望。

哼!底下只需要提意见就好了,而他身为统帅要考虑的就很多了,要是战争失利,最大的锅还不是得他去背吗?他才不做这个大冤种。

综合考虑下,他打算将每项战略方针都罗列在册,然后交给凝王,让至高无上的凝王来决定该采取何种措施。

反正他们在这里在怎么吵,没有凝王拍板不还是一事无成?

就算事后有了差池,过错也不全在他一个人身上,这般处理,差不多就万无一失了,至少对他叶珪来说是这样的。

叶珪的想法还没有开始执行,凝王的使者就已经被派了过来。

凝军众将,包括在侧旁听的叶绫,无不是屏息凝神地等候着凝王下达的命令。

许多人都对接下来的大战感到无比期待,只等为凝国开创新的不朽功绩。可凝王使者下达的命令着实是令众将大跌眼镜。

使者交代的内容比较简短,总结下来,大概就是情况尚不明朗,凝军要时刻维持战备状态,但不可轻举妄动,一切需静候局势发展。

凝军众将中有的不解、有的不甘、有的愤懑,有的则放下了心——比如叶珪。

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答:从来都不打仗的人。

能避免战端,而且还是这种存在许多风险的战事,对叶珪来说自然是最好的。

事情会不会变坏倒在其次,最关键的,是事情不能在他的这一环节上变坏,而静观其变,恰好就实现了这一点。

当然,这绝不是他怯战畏战,叶珪坚信,他只是身为主帅,要有更加全面的考量罢了。

如果是真正的、没有风险的时机来临,叶珪一定不会错过!

所以啊!他身为主帅却没能建立了不得的大功,与他本人无关,都是国际局势不给他发挥的空间,包括这次也是一样。

要是他有叶潇那样的运气,又怎么会在叶潇之下?

心忧已解,见众将有些骚动,叶珪立即以威严的语气喝止了众将:

“不准造次!大王之命令已经下达,休要异议!我等将士,应时刻以大王之号令为先,做好备战,再图后续。”

大帐内重新恢复了安静。

叶珪向使者一拱手,笑容分外和蔼,道:

“大王的命令,叶珪已经收到,还请使者回去复命,我凝军定会做好准备,时刻听候大王的调遣。”

凝国战略方针的决策似乎就此告一段落,尽管几种决策都有人支持,且都有各自的理由。可最终,在凝王的一锤定音下,凝军以采取静观其变的决策收了场。

叶绫对此大为不解,她真是想不到自己那父王究竟是怎么想的,居然能把老天爷送上门的大好时机拒之门外,只会白白干等。

静观其变?放什么狗屁!眼前的局面都谈不上变数,那还有什么可以称之为变数?

简直就是莫名其妙,不趁着这一机会发起对燕国的全力进攻,难道是等着宣国人完全恢复回来后再作打算吗?

叶绫越想越气,越想越不明白她的父王到底是如何做出静观其变这等最下等的决策。

尽管她几乎气得抓狂,她还是尽可能保持冷静地思考这一决策背后的缘由。

她的父王并非雄主,也并无雄才大略,这实不假,做起贪图小利的事情来,反倒是最为积极的。

也正是如此,她父王更应抓住这一良机才是啊!她父王到底在想些什么?

叶绫猛然想到,她之前的考量,全部集中在了宣、燕、凝三方上,而对当今天下第一大国,大昭,却无视了太多太多。

没错,在凝国做决策前,还有一个昭廷的态度是不够清楚的。

昭廷再怎么衰弱,好歹依旧是当今最为庞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宣、燕、凝三方博弈,何时与昭廷脱开关系?

昭廷态度尚不明晰就急着用兵,安知不会让昭廷捡了便宜?

“对啊……还有昭廷,我怎么连这也忘了。”

叶绫独自喃喃着,心中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波涛。

三国博弈的棋眼,最终又回到了大昭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