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奇耻大辱,奇耻大辱,我等读书人,岂能去学那等鄙俗字体!”

“还要我们去翻译书籍?呸,宁死不为!”

北京的士子们彻底疯狂了,他们聚集在国子监,孔庙前,痛哭流涕,捶胸顿足,有的甚至开始撕扯自己的儒衫,以头撞柱,仿佛天真的塌了下来。

酒楼茶肆里,再也听不到任何议论政事的声音,只有一片死寂和绝望的叹息。

而那些刚刚涌入京城,渴望博取功名的投机者们,也彻底傻眼了。

皇帝这一手,等于直接废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苦读多年的繁体字和八股文章!他们茫然失措,不知该去往何方。

与之相对的是,那些新晋的胥吏官和市井百姓,在最初的震惊之后,却产生了一种微妙复杂的情绪。

胥吏们暗自窃喜,他们本来就不擅长那些复杂的繁体字,简化字无疑降低了他们处理公文的速度。

而普通百姓则麻木中带着一丝好奇,

皇帝要换字了?换成简单的?那是不是以后识字会容易些?

朱由检坐在乾清宫里,听着王承恩汇报着外面的轩然大波和士林的激烈反应,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知道,他投下的这颗“简体字”惊雷,其破坏力和影响力,甚至远超之前的抄家和免税。

这彻底将他推到了整个传统文人阶层的对立面,再无转圜可能。

南方,尤其是南京,此刻恐怕已经炸开了锅。

那些原本就对他极度不满的留守官员和士绅,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

大肆攻击他是“桀纣之君”,“文化毁灭者”,甚至可能加速另立中央的进程。

但他不在乎了。

既然忠奸都无法理解他的改革,都无法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那他就不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

他将用绝对的皇权和武力,强行推行他的意志,强行重塑这个大明!

文字改革,只是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

接下来,他要利用这免税五年和简化字推行带来的短暂窗口期,以及那六千一百万两白银,全力整军,安民,发展火器,巩固基本盘。

这是一场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旧世界的战争。

他回到了乾清宫,摊开纸笔。

他需要亲自拟定《崇祯正字》的第一批简化字方案。

他来自后世,熟悉简体字,这是他独一无二的优势。他要亲自为这个大明,打下新的印记。

当那道宣布“免天下赋税徭役五年”的圣旨,伴随着皇帝血腥的威胁和六千万两白银的底气。

通过八百里加急和东厂,锦衣卫的密探,如同插上了翅膀般飞向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每一个角落时。

它所引发的震动,远远超过了皇极殿前那区区十余名大臣的想象。

在陕西,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流民听到消息,愣了片刻,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哭嚎,不是悲伤,而是狂喜到极致的宣泄!

他们朝着北京的方向磕头,额头上沾满了黄土和泪水,高呼着“皇上万岁!青天大老爷!”

在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士绅和商贾们聚集在茶楼酒肆,面面相觑,眼神惊疑不定。

免除赋役?皇帝想干什么?

断了朝廷财路,下一步是不是就要拿我们开刀了?

一种巨大的不安迅速蔓延。

“免天下赋税徭役”。

这道圣旨像一颗巨大的炸弹,投入了明末这个早已沸腾的油锅。

瞬间激起的,不仅仅是万民狂喜的浪花,更有即将猛烈反噬的,无数既得利益者的怒火!

崇祯皇帝,用最极端的方式,为自己争取到了底层百姓最朴素,最热烈的支持。

也为自己招致了统治阶层内部最深刻,最广泛的仇恨。

他用六千万两白银和数万把刺刀,强行撬动了历史的车轮,驶向了一条无人知晓终点的岔路。

这条路,是通往中兴的坦途,还是加速坠入深渊的捷径?

无人能知。

只有那道石破天惊的圣旨,如同皇帝的意志一般传遍了大明的每一个角落。

崇祯皇帝那场针对自己文武百官的“天启”,其冲击波远比预想的更为猛烈和复杂。

当西市口的血腥味尚未被春风彻底吹散,当那六千一百九十万两白银还在西苑库房中闪烁光泽时。

北京这座大明的心脏,已然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的新面貌。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那些嗅觉最为灵敏,且与旧官僚体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士子,清流文人,以及中下层官员的家眷。

皇帝的屠刀暂时没有落到他们头上,但那种兔死狐悲,朝不保夕的恐惧,如同瘟疫般在他们中间迅速蔓延。

北京城的九门刚刚解除戒严,一队队车马便如同逃难般涌出,向东,向南而去。

马车里,坐着面色惨白,惊魂未定的女眷,箱笼中塞满了细软和书籍,文稿,信函。

“快,再快些,离开这是非之地!”

一个身着半旧儒衫的中年士子,不断催促着车夫,一边紧张地回头望向那越来越远的,如同巨兽般匍匐的京城轮廓。

他的怀里,紧紧揣着一封血书

——是他在诏狱中一位远房叔父趁乱托人带出的绝笔。

上面不仅详述了诏狱酷刑的惨状,更充满了对皇帝“残暴不仁,自绝于士林”的刻骨诅咒。

“疯了,彻底疯了,”

另一辆马车上,几个相熟的太学生挤在一起,脸色惶惶,低声议论着,

“上千多名官员勋贵啊,说杀就杀了,还有那些家眷男丁……两万多人头落地,这哪是皇帝?分明是桀纣再世!”

“何止,听说英国公都献了家产才勉强自保,接下来还不知道要轮到谁!”

“南京!必须尽快去南京!听说那边几位部堂大人已经联名上书,痛陈陛下……呃,痛陈朝中奸佞蛊惑圣心,要请福王殿下主持大局!”

“对!去南京!北京已是虎狼之穴,非久留之地!”

这些仓皇逃离的士子文人,如同惊弓之鸟,将北京发生的恐怖细节,皇帝的“暴行”。

以及那份关于六千万两白银的震撼消息,如同播撒种子般,沿着官道,驿站,迅速传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