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定国率领着他那支特殊的军队到来。

核心是他反正时带出的八千旧部,这些士兵对李定国个人效忠度高,战斗力强悍。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跟在他们后面的近两万人。

这些人衣衫相对杂乱,神色间带着惶恐,茫然,甚至一丝羞愧,他们是夔州之战后被俘的西军降卒。

经过严厉甄别,罪大恶极,血债累累者已被明正典刑,剩下这两万多人,被皇帝特旨交由李定国整编,统带。

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沉重的责任。

李定国深知,能否驾驭好这支队伍,不仅关乎成都之战,更关乎他未来的立足之本。

他以其在西军中余存的威望,勉强将这支成分复杂的部队糅合在一起,驻扎在北门之外。

黄义明率领着他那支经过雒水血战洗礼的新军赶到。

虽然兵力只剩一万出头,且不少士兵身上还带着伤,但他们的眼神已然不同。

曾经的稚嫩和惶恐被一种沉默的坚毅所取代,队列行进间也多了几分老兵的沉稳。

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成长,驻扎在西门外,渴望用胜利洗刷未能全歼张献忠的遗憾。

秦翼明带着五千白杆兵最后抵达。

他们经历了奔袭泸州和后续清剿的苦战,人数有所减少,但士气依旧高昂。

白杆兵特有的装备和严明军纪,让他们成为联军中一道独特的风景,驻扎在南门,如同一把时刻准备刺出的利剑。

四路大军,合计近六万人马,将成都围得水泄不通。

连营十余里,旌旗遮天蔽日,人喊马嘶之声震耳欲聋,强大的军势让成都城墙似乎都在微微颤抖。

与城外鼎盛的兵威相比,城内的张献忠和他的八千核心以及数万被抓来的壮丁,

如同瓮中之鳖,显得格外渺小和绝望。

合围完成的当夜,黄得功在中军大帐召集了李定国,黄义明,秦翼明三位主要将领,共商攻城方略。

大帐内烛火通明,气氛严肃。中间摆放着一个简易的成都城防沙盘。

黄得功端坐主位,目光扫过三位风格迥异的将领,

沉稳宿将李定国,锐气渐生的义子黄义明,剽悍忠勇的秦翼明。

“诸位,”黄得功声音洪亮,

“成都城高池深,张逆穷寇负隅顽抗,强攻必付出代价。然陛下旨意明确,张献忠及其核心党羽,必须铲除!川蜀百姓,亟待解救!”

“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议定一个可行的攻城之策,力求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拿下此城!”

李定国率先开口,他对成都城防和西军内部情况最为熟悉:

“黄帅,成都城墙坚固,护城河宽阔,张献忠逃回后,定然加固了防御。强攻硬打,确非上策。”

“末将以为,或可一面准备器械,佯装强攻,一面遣人潜入城中,或联络城内对张逆暴政不满之士,以为内应。西军新抓壮丁数万,军心不稳,此乃可乘之机。”

黄义明经历雒水之战后,变得更加务实:

“父帅,李将军所言在理。然内应之事,需时机运气,难以完全倚仗。”

“我军新至,士气正盛,当趁势猛攻,震慑敌胆!末将愿率本部为前锋,攻打西门!”

秦翼明则言简意赅:“末将及白杆兵,擅攀爬突击,愿为攻城先锋,择敌薄弱处登城!”

黄得功仔细听着各方意见,沉吟片刻,综合判断道:

“诸位所言皆有道理。内应之事,可由定国将军负责,利用旧部关系,设法与城内沟通。然攻城准备不可懈怠!”

“我军携有火炮数十门,当集中轰击城墙,尤其是东南角,据报那段城墙曾有过修缮,或许相对薄弱。”

“义明,你部新军需砺练,可参与攻打西门,但需稳扎稳打,不可冒进。”

“翼明,白杆兵勇悍,可作为登城锐士,待火炮打开缺口或吸引敌军主力后,伺机突袭!”

他最终定下策略,多管齐下!

李定国负责策反和内应,主力明日由黄得功亲自指挥,集中火炮轰击东南城墙,并辅以多路佯攻牵制。

黄义明部攻打西门,锻炼部队,秦翼明白杆兵作为战略预备队,寻找登城机会。

“诸位,此战关乎西南平定,关乎陛下大计!”

黄得功霍然起身,目光灼灼,

“望诸位同心协力,奋勇争先!明日辰时,准时发动进攻!”

“谨遵将令!”三人齐声应诺,战意昂扬。

翌日,辰时。

黄得功驻马于中军阵前,望着眼前这座熟悉的城市——

他年轻时曾随军来过成都,那时的锦官城还是一派繁华景象。

如今城墙虽依旧高耸,却弥漫着一股死气。

张献忠...他心中默念这个名字,这个祸乱大半中国的巨寇终于被逼到了绝境。

但黄得功脸上并无喜色,反而更加凝重。

他深知困兽犹斗的道理,更何况是张献忠这样的枭雄。

昨日军议上诸位将领的请战声犹在耳畔,但他必须权衡。

强攻必然伤亡惨重,可若是久围不下,军心士气,粮草补给都是问题。

陛下的密旨中特别强调要尽快平定川蜀,以便推行新政。

这份压力和其他原因注定了他不可能围城。

一旦围城,则城中百姓,大有可能尽丧!

李定国率领着他的混合部队驻扎在北门。

看着身后那两万余名降卒,他的心情最为复杂。

这些昔日的同袍,如今看他的眼神中既有畏惧,也有怨恨,更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期待。

我能带给他们生路吗?

他握紧了缰绳。

昨夜他秘密派出三批细作试图潜入城中,但至今音讯全无。

若是策反失败,强攻开始,他就要亲自率军与昔日的兄弟们兵戎相见。

这个念头让他心痛,但他别无选择。

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弃暗投明”之路,他就必须走下去,为了心中那个“拯民水火”的理想。

黄义明在西门外整顿部队。经过雒水之战的洗礼,这支新军确实脱胎换骨,但代价太过惨重。

他看着一个正在默默擦拭腰刀的年轻士兵,记得他刚入伍时连刀都拿不稳,现在却已经能面不改色地检查刀刃是否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