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众人被应元正这番话震惊了一下。

严建章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那在世子看来,哪些事务该单独从县衙拆分出来?”

应元正当即说道:“财政和司法。”

三位知县的眼睛都瞪大了。

严建章皱着眉,语气里带着几分难以置信,“这不是巡抚衙门的架构吗?布政使管财政、按察使管司法。

可一个县就那么大,用得着这么复杂的体系?”

应元正摇头,“不对。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属于巡抚的属官,终究受巡抚管辖。我想让它们彻底独立出来,与巡抚平级。”

“是所有的县,您都这样做?那您也管不过来啊。”隆六说道。

应元正真想敲敲他的头,怎么还没听明白。

“我的意思是……

比如说,我现在成立‘省级财政司’,由布政使牵头,下面各府设‘府级财政司’,不归知府管,直接对省级财政司负责。

再往下,县衙的‘县级财政司’,也只归州级财政司管,跟知县没关系。”

隆六这下听明白了,“我懂了!您这是把财政线从巡抚到县衙打通了,绕开了知府、知州、知县这些中间环节!”

“正是。”应元正点头,“这样一来,县里收的税直接缴给州级财政司,知县没法私自挪用;

官员和差役的俸禄由财政司直接发放,要是谁发现俸禄不对,只管找财政司核对。

财政司官员的升迁路线跟知县、知府没关系,不用怕得罪上司,自然敢查敢说。”

他话锋一转,“但光有财政独立不够,还得配司法独立。”

严建章点头,语气里多了几分认同:“是这个理。财政管钱,要是没司法盯着,反而会成贪污重灾区。

司法也按财政司的路子来?从省到县垂直管理?”

“当然,司法司不光管官员贪腐、渎职的案子,百姓间的民事、刑事案件也归他们管。

这样一来,知县和差役做事就得掂量掂量。要是敢收贿赂、偏袒乡绅,司法司可以直接查,就算知州,知府也保不住他们。”

看到众人思索的脸庞,应元正赶紧补了一句,“这只是个粗略的大框架,还有很多漏洞。比如按照我的方法,那现在权力最大的就变成了司法司。”

众人一致赞同。

申良平缓缓叹了口气,“可就算完善了,知县一下被拿走财政、司法两大权,就真成‘杂务官’了。应该不会有知县,支持您这个政策。”

应元正赶紧打个哈哈,“不要紧,这也就是构想而已。如果有更好的办法,大家也可以多谈谈。

就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也得慢慢讨论才能堵住漏洞?

政策这东西,不能强人所难,不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只会变成一纸空文,没半点用。”

申良平连连点头,语气里满是佩服,“还是世子考虑周到。今日听世子一席话,真是胜过读十年书!”

这话本是寻常奉承,没想到严建章竟也跟着点头。

“原本我只在我的位置思考,可今天听了喻姑娘的提问,再听世子的构想,才感受到身处的位置不同,思考和担忧的方向也不同。

一个新政的实施就是应该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

他难得露出一丝笑意,“我之前还是太狭隘了。”

“不止严大人,我也一样。”申良平笑着附和,“自认为为官多年,看遍了基层积弊,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没考虑到的地方。”

“各位太客气了。”应元正连忙摆手,见众人都还在琢磨构想细节,便适时结束了谈话。

他没要大家给他答复,也不需要大家写‘感想’。

就是抛了个想法,在大家的心中留下一颗种子。让他们意识到还有另一种可能。

众人起身告辞,隆六却磨磨蹭蹭地落在后面。

等其他人走了,才凑到应元正身边,小声问:“世子,您不会是想让我继续做官吧?”

应元正瞥了他一眼,“你想吗?”

隆六赶紧摇头,又忽然顿住,摸了摸下巴。

“要是您让我去做那个什么财政司的官,那还可以。”

应元正看着他那张笑脸,嘴角抽了抽。

“想的还挺美的,你之前不是想当‘青天大老爷’吗?”

隆六赶紧摇头,“没那个本事。”

应元正本想随意打发他,可转念一想。隆六做过知县,还是个商人,是个确定商户税收最好的人选。

眼看着应元正眼神变得危险,隆六赶紧后退了一步,哭丧着脸。

“世子,我真做不了官!您别打我的主意啊!”

应元正打断他,“放心,不会让你去的。不过之后有事会需要你帮忙。”

他问:“什么事?”

“等时机到了再跟你说。”

回到书房,小东儿等人沉默的跟了一路。

应元正有些意外,小东儿和喻容爱琢磨事,沉默很正常,怎么连刘健都不吭声?

“你们都在想什么?”应元正看向刘健,“特别是你,平时话最多,今天怎么蔫了?”

刘健猛地抬头,像被老师点名的学生,语气带着几分慌张,“世子,您不会要让我们写今天的讨论报告吧?”

应元正顿时无语,“我什么时候说要写报告了?就是随便聊聊而已。”

“那我能写吗?”喻容突然开口,眼神里满是认真,

刘健顿时哀嚎,“喻姐姐!”

“你闭嘴!我又没让你写。”喻容瞪了他一眼。

“对,自愿就好。”应元正赶紧开口,“你们也不一定写给我看,也可以互相讨论啊。”

他知道让这几人去问严建章和申良平太难了,但可以问何江啊,何江下乡的经验比应元正都多。

喻容连忙点头,“我知道了。”

没想到,只隔了一天,应元正就收到了六封报告。

除了刘健,其他人都写了,连隆六都写了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