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 第38章 开幕日的风波与暖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8章 开幕日的风波与暖意

天刚蒙蒙亮,林晚就被手机闹钟吵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掀开窗帘一看,外面的天空泛着淡淡的鱼肚白,空气里带着清晨特有的微凉。简单洗漱后,她拎着提前准备好的讲解稿和画册,匆匆赶往博物馆。

刚走到博物馆广场,就看见陈师傅已经蹲在展厅门口了。他穿着一身簇新的深蓝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写满字的稿纸,时不时低头默念几句,脚边还放着那个装木工工具的小木盒。

“陈师傅,您来得这么早啊!”林晚快步走过去。

陈师傅猛地抬头,脸上露出几分局促:“林老师,我这心里装着事儿,睡不着,就早来了。你看看我这稿子,会不会太啰嗦了?”他把稿纸递过来,指尖都有些发颤。

林晚接过稿纸仔细看着,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密密麻麻:“我爹传我的凿子有四十三年了,当年他教我开榫卯,说‘木头有脾气,得顺着它来’……”字里行间全是真情实感,她忍不住笑了:“陈师傅,写得太好了!比那些学者的发言稿动人多了,就照这个说,肯定能打动观众。”

正说着,张叔骑着三轮车赶来了,车斗里装着竹编工具和几捆新削的竹条。“哟,你们俩都到啦!”他跳下车,拍了拍身上的灰,“我特意挑了最顺的竹条,今天教观众编提手,得让他们一看就会。”

“张叔,您这竹条看着就亮堂!”陈师傅凑过去摸了摸,“昨天我试了试,您编的那个小篮子底,比我年轻时候做的木托盘还结实。”

张叔得意地挑眉:“那是!竹编讲究‘刚柔相济’,跟你们木工的‘严丝合缝’一个理儿。”

说话间,周慧、晓雅、林溪和孙晓也陆续到了。周慧手里提着个绣花绷子,上面绣了一半的槐花还带着线头:“昨晚熬夜把这朵花绣完了,想着开幕式挂出来更完整。”晓雅则抱着那件月白色汉服,衣襟上的槐花在晨光下闪着细腻的光泽:“我给汉服配了个竹编的发簪,正好呼应张叔的手艺。”

林溪和孙晓扛着个大展板,上面贴满了老巷匠人的照片——陈师傅磨凿子的侧脸、张叔编竹篮的双手、周爷爷当年修磨盘的老照片。“这是孙教授帮忙洗出来的,贴在展厅入口,能让观众先入个门。”林溪喘着气说。

八点刚过,博物馆的大门缓缓打开,工作人员开始引导早到的观众排队。赵主任匆匆走过来,手里拿着个扩音喇叭:“林老师,观众比预想的多,还有几家媒体来采访,等会儿开幕式结束后,您可得多说说。”

“没问题!”林晚刚应下,就看见一群穿校服的孩子跑了过来,为首的马尾辫女孩举着个朗诵牌,正是昨天排练的小演员。

“林老师!我们来啦!”女孩扑过来,手里还攥着颗糖,“妈妈说吃了糖就不紧张,我给您也带了一颗。”

林晚接过糖,心里暖暖的:“谢谢你呀,不过等表演结束再吃,不然嘴里甜甜的,朗诵会跑调哦。”

八点五十分,展厅里已经挤满了人。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背着画板的学生,还有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赵主任拿着话筒走到台中央:“各位观众,大家上午好!‘老巷匠艺巡展’开幕式现在开始!首先,让我们欢迎老巷的老匠人陈师傅,给大家讲讲他的木工故事!”

掌声雷动中,陈师傅深吸一口气,攥着稿纸走上台。他刚站定,话筒突然“滋啦”响了一声,吓了他一跳,手里的稿纸差点掉在地上。台下有人轻笑起来,他的脸瞬间红到了耳根。

林晚赶紧走上前,帮他调整好话筒:“陈师傅,别紧张,就当是在巷口跟我们聊天呢。”

陈师傅点点头,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又看了看展柜里的旧凿子,突然不那么慌了。他放下稿纸,声音虽然有些抖,却格外清晰:“我爹是个木工,当年他临终前,把这把凿子递给我,说‘手艺是吃饭的本钱,也是传家的根’。那时候我不懂,觉得木工又累又不挣钱,直到后来老巷要修磨盘,大家都来找我,我才明白,这手艺不是我一个人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他越说越流畅,从父亲教他手艺的往事,讲到这些年看着老手艺没人学的着急,再到这次巡展的期待。台下渐渐安静下来,有个老奶奶偷偷抹了眼泪,嘴里念叨着:“跟我家老头子当年说的一模一样。”

陈师傅说完,深深鞠了一躬,台下的掌声比刚才更热烈了。赵主任赶紧接话:“感谢陈师傅的分享!接下来,有请老巷的孩子们为我们表演朗诵《匠人的手》!”

音乐响起,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上台。马尾辫女孩站在最前面,刚要开口,突然“哇”地一声哭了:“我忘词了……”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林晚赶紧走过去,蹲下来帮她擦眼泪:“没关系,姐姐给你提个词,咱们慢慢说,好不好?”

女孩抽噎着点头,林晚轻声提示:“‘凿子刻下年轮,竹条编出光阴’……”

女孩跟着念了起来,渐渐地,其他孩子也一起加入,稚嫩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匠人的手,藏着日月星辰;老巷的故事,住着时光的魂……”表演结束时,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开幕式一结束,各个展区立刻被观众围了起来。张叔的竹编区最热闹,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跟着他学编竹条。“左手按住竹条,右手往上挑,对咯,就像给竹条跳舞一样!”张叔手把手地教着,额头上冒了汗也顾不上擦。

一个年轻妈妈举着手机录像:“张师傅,您这手艺能教成人吗?我想给我妈编个竹篮当生日礼物。”

张叔眼睛一亮:“当然能!等巡展结束,我在老巷开个班,随到随学!”

周慧的绣花区也围了不少姑娘。晓雅穿着汉服站在那里,引来好多人拍照。“周慧姐姐,这‘打籽绣’怎么才能让籽儿圆润呀?”一个穿洛丽塔裙的女孩问。

周慧拿起绣花针演示:“线要绕紧,针要扎在同一个点上,你看,就像这样……”她手腕一动,一个圆润的槐花蕊就成型了。

女孩惊叹道:“太神奇了!我能买个绣花绷子跟着学吗?”

“当然!”周慧笑着递过一个绷子,“我给你配了彩色丝线,回家就能练。”

林溪和孙晓在老图纸展区忙得脚不沾地。几个建筑系的学生围着图纸问个不停:“林溪姐,这‘顺石纹’的技法,现在还能用在现代建筑上吗?”

林溪指着图纸上的螺旋纹:“当然!去年老巷修石板路,陈师傅就用了这个原理,现在走上去特别平整。孙晓,你给他们讲讲陈师傅怎么看石料纹路的。”

孙晓立刻接话:“陈师傅说,往石料上洒水,水流的方向就是纹路的方向,就像摸人的脉搏一样准!”学生们听得连连点头,赶紧拿出本子记下来。

林晚在各个展区之间穿梭,时不时帮着解答问题。走到木工展区时,看见陈师傅正给一个小男孩讲凿子的用法。小男孩踮着脚,伸手想去摸展柜里的凿子:“爷爷,这凿子能刻槐花吗?我想刻一朵给妈妈。”

陈师傅笑着摇头:“这凿子太锋利啦,爷爷给你找个小木片,教你用刻刀刻,好不好?”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块软木和一把小刻刀,手把手地教男孩握刀的姿势。

男孩的妈妈站在一旁,眼圈红红的:“我爷爷以前也是木工,可惜他的工具都丢了。今天看到陈师傅,就像看到我爷爷一样。”

中午,大家轮流去吃了盒饭。陈师傅扒了两口饭,就又跑回展厅:“我得看着我的凿子,万一有人碰坏了可不行。”张叔也匆匆吃完,回去给竹编体验区添竹条:“刚才有个阿姨说下午带孙女来学,我得把材料准备好。”

下午两点,张叔的竹编课准时开始。三十多个观众围坐在桌子旁,手里都拿着竹条。“先把三根竹条摆成‘米’字,记住,中心要对齐!”张叔拿着扩音喇叭喊着,时不时走到观众身边调整姿势。有个阿姨手笨,编了好几次都散了,急得直跺脚:“张师傅,我是不是太笨了?”

张叔蹲下来帮她理竹条:“不笨!我当年学编竹篮,摔碎了三个竹筐呢。你看,这样一挑一压,慢慢来。”阿姨跟着试了试,终于编出了个像样的篮底,高兴得举起来给大家看:“成了!我能编竹篮啦!”

四点的绣花课更热闹,周慧和晓雅一起教大家绣槐花。晓雅穿着汉服示范,周慧在一旁纠正针法。一个年轻男孩红着脸挤进来:“我想给女朋友绣个手帕,她喜欢槐花。”

周慧忍着笑,给他找了块粉色绣布:“男生手稳,说不定比女生学得快。你看,这针要从布底穿上来,绕一圈再扎下去……”男孩学得格外认真,手指虽然笨拙,却扎得很准。

傍晚时分,巡展第一天的观众渐渐散去。展厅里到处都是忙碌的痕迹:散落的竹条屑、掉在地上的绣花线、写满笔记的体验卡。大家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围在一起盘点着收获。

“我今天教了二十多个人编竹篮提手!”张叔掰着手指头数,“还有五个要报名学进阶的。”

周慧笑着说:“我这儿卖出去十个绣花绷子,晓雅的汉服照片还上了本地热搜呢。”

林溪晃了晃手里的本子:“有三个建筑系的学生要去老巷看磨盘,孙教授说正好带他们做个调研。”

陈师傅没说话,只是看着展柜里的旧凿子,嘴角一直带着笑。林晚走过去:“陈师傅,今天您可是大功臣,好多观众都说您的发言最动人。”

陈师傅挠了挠头:“其实我后来都忘词了,就顺着心意说的。没想到大家这么爱听。”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木片,上面刻着朵小小的槐花:“给那个小男孩刻的,他说要送给妈妈。看着他,我就觉得这手艺传下去了。”

这时,赵主任拿着个锦旗走过来,上面绣着“匠心传承,薪火不灭”八个大字:“这是观众送的,说今天的展太有意义了。还有,下周邻市的博物馆联系我们,想邀请你们去巡展呢!”

大家都愣住了,随即爆发出欢呼声。张叔一拍大腿:“太好了!我这就回去准备更多竹条,让邻市的人也见识见识咱老巷的手艺!”

周慧也激动地说:“我要把绣花图样再设计几种,结合邻市的市花,肯定更受欢迎。”

林晚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走到展厅门口。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那些老物件上:旧凿子泛着温润的光,竹编篮映着暖黄的色,绣花帕上的槐花仿佛活了过来。她掏出手机,给远方的陈屿发了条消息,附上一张展厅的照片:“今天巡展很成功,陈师傅的凿子、张叔的竹编,还有老图纸,都被大家爱着。等你回来,我带你看。”

很快,陈屿的消息回了过来:“为你们骄傲。我这边康复得很好,下周就能回去,到时候去展厅给你当帮手。”

林晚笑着收起手机,转身看向大家。陈师傅正在给凿子上油,张叔在整理竹条,周慧和晓雅在讨论新的绣花图案,林溪和孙晓在清点观众留言。老巷的匠人们,用双手守住了时光,也用热爱点亮了传承。

夜幕慢慢笼罩了博物馆,展厅里的灯一盏盏亮起,照得那些老物件愈发清晰。林晚知道,巡展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老巷的匠艺,会像这灯光一样,一直亮下去,照亮更多人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