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 第137章 短剧爆火引热潮 非遗预热掀波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7章 短剧爆火引热潮 非遗预热掀波澜

短剧后期制作的这几天,老巷竹编院子里的氛围就像被拉满的弓弦,既紧张又充满期待。周阳每天把编好的四季平安纹手提包反复检查,连竹篾衔接处的细微缝隙都要用砂纸轻轻打磨;沈乐乐赶制的配套小挂件摆满了半张石桌,莲花、祥云、小葫芦的造型小巧玲珑,编得格外精致;赵磊把新车间的设备调试了一遍又一遍,还特意给打磨机加装了防尘罩;张强则忙着整理定制订单,把顾客要求的花纹样式分类归档,用红笔标注好特殊需求;林晚更是连轴转,一会儿优化电商页面的产品图,一会儿回复网友的咨询留言,手机屏幕就没暗过。

“晓姐,张导刚才发消息说,短剧明天上午十点在抖音、视频号同步上线,还会推上非遗文化专题首页!”林晚举着手机冲进院子,额头上带着薄汗,声音里满是雀跃。

正在核对物流清单的孙晓闻言抬起头,眼里瞬间亮了起来:“真的?太好了!咱们这几天的辛苦总算要见成果了。”她放下手里的单据,走到院子中央拍手示意:“大家先停一下,跟大家说个好消息,咱们的短剧明天就要上线了!”

“真的呀?”沈乐乐停下手里的活,惊喜地抬起头,手指上还缠着没编完的竹篾,“我还以为要等好几天呢,这下能早点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的竹编了。”

周阳把手里的手提包放在桌上,笑着说:“我这心里又紧张又激动,不知道大家看了会怎么评价。”

王爷爷坐在石凳上,手里慢悠悠地编着一个竹制蝈蝈笼,闻言笑着说:“怕啥?咱们拍的都是真事儿,做的也是真手艺,只要用心了,大家自然会喜欢。”

陈屿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晓姐,我刚看了一下电商后台,这几天预售订单还在涨,已经快两千单了。很多网友都在问短剧的事,说等看完剧再下单,想多了解了解咱们的制作过程。”

“这就是咱们拍短剧的目的呀。”孙晓笑着说,“不仅要卖产品,更要让大家知道竹编手艺的来之不易,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大家的生活。林晚,你今天把电商页面再更新一下,把短剧的预告片段加上,再标注上上线时间,吸引更多人关注。”

“好嘞!我这就去弄!”林晚答应着,又一阵风似的跑回了房间。

张奶奶端着一筐洗好的樱桃走出来,放在石桌上:“孩子们,累了吧?来吃点樱桃,刚从院子里摘的,新鲜着呢。”她拿起一颗递给王爷爷,“老王,你也尝尝,酸甜可口,解乏。”

赵磊拿起几颗樱桃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张奶奶,您种的樱桃真甜!等购物节结束,我给您编个水果篮,专门装这些新鲜果子。”

“那可太好了,”张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就喜欢用咱们自己编的东西,又结实又好看,比外面买的塑料篮子强多了。”

当天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又把短剧的预告片看了一遍。画面里,王爷爷手把手教大家编竹编的场景温馨感人,周阳和沈乐乐当初受挫的样子真实可感,孙晓加油打气的片段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最后镜头扫过满院的竹编成品,从手提包到收纳盒,再到小巧的挂件,配上“坚守匠心,传承非遗”的字幕,让人看得心里暖暖的。

“这预告片剪得真不错,”周阳忍不住赞叹,“我都看哭了,想起了当初跟着王爷爷学手艺的日子。”

沈乐乐点点头,眼眶微红:“是啊,那时候总觉得太难了,好几次都想放弃,多亏了王爷爷的鼓励和晓姐的支持。”

王爷爷拍了拍两人的肩膀,感慨道:“傻孩子,学手艺哪有不难的?关键是要有不服输的劲儿。你们现在能把竹编做得这么好,我心里高兴啊。”

孙晓看着大家,心里满是感慨:“咱们这个团队能走到今天,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明天短剧上线,咱们一起守着看,看看大家的反馈。”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院子里就热闹了起来。林晚早早地打开了电脑,登录了各个平台的账号;孙晓和陈屿坐在一旁,准备随时回复网友的咨询;周阳、沈乐乐和赵磊也时不时凑到电脑前,紧张地等待着上线时间。

“还有十分钟!”林晚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我已经把预热海报再转发一遍了,好多网友都在评论区蹲守呢。”

“你看,已经有人在问了,‘竹编短剧什么时候上?’‘期待王爷爷的手艺展示!’”沈乐乐指着屏幕念道,脸上满是期待。

十点一到,短剧准时上线。开头就是清晨竹编院子的画面,阳光透过竹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王爷爷坐在石桌旁打磨竹篾的身影格外悠闲。随着剧情推进,大家学竹编时的挫败、坚持,王爷爷的耐心指导,还有摄像机损坏后众人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的片段,都一一呈现在屏幕上。

“哇,播放量涨得好快!才五分钟就破万了!”林晚激动地喊道,眼睛紧紧盯着后台数据。

孙晓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她刷新了一下评论区,只见网友的留言像潮水一样涌来:“太真实了!想起了我学手艺时的样子,又难又舍不得放弃。”“王爷爷也太慈祥了吧,手把手教学的样子好暖心!”“竹编手提包也太好看了,链接在哪?想下单!”“为非遗传承点赞,这样的短剧多来点!”

“你看这条评论,”周阳指着屏幕,“‘周阳扔竹篾的样子太真实了,我学织毛衣时也总这样,又气又不甘心’,哈哈,这说的不就是我当初嘛。”

沈乐乐也看到了一条关于自己的评论,笑着念道:“‘乐乐偷偷抹眼泪的片段看哭了,太有代入感了,谁学新东西没崩溃过呢’,没想到大家都能理解这种心情。”

王爷爷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网友的评论,嘴角一直带着笑意:“你看,大家都懂咱们的心思。只要把真实的样子展现出来,就能打动人。”

陈屿一边记录着网友的问题,一边说:“晓姐,好多网友都在问购买链接,还有人想定制王爷爷在剧里编的缠枝莲纹手提包,我已经把链接都回复在评论区了。”

“好,”孙晓点点头,“你注意分类统计一下定制需求,尤其是特殊花纹,跟张强对接好,确保能满足顾客的要求。”

就在这时,林晚突然尖叫一声:“我的天!晓姐,咱们的短剧上热搜了!#非遗竹编短剧太好哭了# 已经冲到同城热搜第五了!”

“真的假的?”大家都围了过来,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热搜词条,眼里满是惊喜。

孙晓也有些意外,连忙说:“这是个好机会!林晚,你赶紧趁着热度,再发几条短视频,把剧里的精彩片段剪出来,配上网友的好评,再强调一下非遗购物节的活动。”

“收到!”林晚立刻行动起来,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操作着。

没过多久,张导也打来了电话,语气格外激动:“孙总,恭喜啊!短剧上线三个小时,播放量已经破百万了,抖音后台还有好多人私信问竹编的购买渠道,你们的电商平台没崩吧?”

“没崩没崩,”孙晓笑着说,“多亏了陈屿提前做了准备,现在订单还在持续上涨。张导,这次真的太感谢你了,把咱们的故事拍得这么好。”

“这都是你们自己的故事感人,”张导说,“我刚看了评论区,好多网友都说被王爷爷的匠心精神打动了,还有人说要带着孩子来学竹编呢。对了,还有几个非遗文化博主想跟你们合作,我已经把你的联系方式推给他们了。”

“太好了,太感谢张导了!”孙晓连忙道谢,挂了电话后,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大家听到了吗?咱们的短剧火了,还有博主想跟咱们合作呢!”

“太厉害了!”赵磊憨厚的脸上满是自豪,“没想到咱们这小小的竹编院子,也能上热搜。”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的话题还围绕着短剧展开。张奶奶端上热气腾腾的红烧肉,笑着说:“我刚才听隔壁李奶奶说,她孙子在手机上看到你们的短剧了,还说要给我买个竹编收纳盒呢。”

“真的呀?”沈乐乐笑着说,“那咱们可得给李奶奶算优惠点,就当是感谢她支持咱们。”

“不用不用,”张奶奶摆摆手,“她能喜欢咱们的东西,我就很高兴了。你们把手艺做好,让更多人喜欢竹编,比什么都强。”

饭后,院子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是附近社区的居民,还有两个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其中一位妈妈笑着说:“孙总,我们是看了你们的短剧来的,觉得竹编手艺太有意思了,想带着孩子来体验一下,也让孩子感受感受传统文化。”

“欢迎欢迎!”孙晓连忙热情地招待她们,“王爷爷,您看能不能给孩子们简单教一下编小蚂蚱?”

王爷爷点点头,拿起几根细软的竹篾,笑着对孩子们说:“来,小朋友,爷爷教你们编个小蚂蚱,很简单的。”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挑、压、穿、绕,孩子们学得认真,小脸上满是好奇。

一位居民看着院子里的竹编成品,忍不住赞叹:“这些东西编得真精致,比超市里买的好看多了,还环保。我想给我妈买个手提包,她肯定喜欢。”

“阿姨,您看这款四季平安纹的就很合适,”孙晓连忙介绍,“这个花纹寓意好,而且竹篾经过特殊处理,防水耐用,提着也轻便。”

居民拿起手提包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就买这个了,帮我包装得精致点,我要给我妈一个惊喜。”

“好嘞,您放心!”张强连忙接过手提包,去准备包装了。

接下来的几天,短剧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播放量很快就突破了五百万,电商平台的订单也跟着暴涨,从之前的两千单一路涨到了五千单。院子里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有想买竹编产品的,有想体验竹编手艺的,还有几家媒体记者来采访。

“晓姐,这是今天的订单统计,定制款就有八百多单,其中缠枝莲纹和四季平安纹最受欢迎,还有不少顾客要求在产品上刻字呢。”陈屿拿着报表走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里满是干劲。

孙晓接过报表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订单这么多,咱们的人手会不会不够啊?现在距离非遗购物节还有五天,要是赶不上发货可就麻烦了。”

周阳放下手里的竹篾,说:“晓姐,我可以加班加点,每天多编几个,争取不拖后腿。”

沈乐乐也点点头:“我也可以,挂件我已经编得很熟练了,速度能提上来。”

赵磊说:“我负责打磨竹篾和制作搭扣,保证供应上,不耽误大家编织。”

王爷爷看着大家,笑着说:“晓丫头,别着急。我再叫上村里几个会竹编的老伙计来帮忙,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手艺还在,编点简单的花纹没问题。”

“真的吗?那太好了!”孙晓眼睛一亮,“王爷爷,那就麻烦您了,咱们给老伙计们按工时算工资,不能让他们白帮忙。”

“不用不用,”王爷爷摆摆手,“他们都是喜欢竹编的人,能为非遗传承出点力,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我下午就去叫他们。”

这时,林晚带着一位穿着汉服的年轻姑娘走进院子,介绍道:“晓姐,这位是非遗文化博主小竹,她想跟咱们合作一场直播,明天下午三点,在她的直播间推广咱们的竹编产品。”

小竹笑着伸出手:“孙总,您好!我特别喜欢你们的短剧,被王爷爷的匠心精神打动了,也很欣赏你们对竹编手艺的坚持。我想通过我的直播间,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竹编,喜欢上非遗文化。”

“小竹老师,您好!非常欢迎您跟我们合作!”孙晓连忙握手,“明天直播需要我们准备点什么?我们这边可以展示竹编制作过程,还可以给直播间的粉丝准备点福利。”

“太好了!”小竹笑着说,“我想让王爷爷在直播间演示编简单的花纹,再让周阳、沈乐乐他们展示一下成品制作,福利的话,秒杀、优惠券这些都可以,粉丝们都很喜欢。”

“没问题!”孙晓点点头,“林晚,你明天跟小竹老师对接好,把福利方案定下来,再准备点样品带到直播间。周阳、乐乐,你们明天也准备一下,跟大家多互动互动。”

“好的,晓姐!”几人齐声答应。

第二天下午,小竹的直播间准时开播。镜头里,王爷爷坐在竹编院子里,手里拿着竹篾,熟练地编着小蚂蚱,一边编一边讲解:“大家看,编这个小蚂蚱,关键是竹篾要选细软的,力道要匀,一挑二压,慢慢就成型了。”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刷了起来:“王爷爷好厉害!手好巧啊!”“这个小蚂蚱太可爱了,我也想学!”“竹编手艺太神奇了,一根普通的竹篾竟然能编出这么多花样。”

小竹拿着四季平安纹手提包,向粉丝介绍:“家人们,这款手提包是老巷竹编的爆款,采用的是传统四季平安纹,寓意吉祥,而且是纯手工编织的,每一个都独一无二。现在直播间专属福利,领券立减五十元,还送同款小挂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哦!”

“我要拍!我要拍!”“已经下单了,期待收到货!”“能不能让王爷爷再编个小葫芦?我想当挂件。”

周阳和沈乐乐也在镜头前跟粉丝互动,展示编织过程。周阳拿着竹篾,一边编一边说:“大家看,编这个缠枝莲纹,需要先把竹篾处理得光滑有韧性,然后按照花纹的顺序慢慢编,虽然有点复杂,但编好后特别好看。”

沈乐乐则展示着手里的小挂件:“这些小挂件都是我编的,有莲花、祥云、小葫芦,每个都很精致,可以挂在钥匙上,也可以挂在包包上,搭配手提包一起买更划算哦。”

直播间的热度越来越高,在线人数很快突破了十万,订单也在不断刷新。小竹看着后台数据,笑着对镜头说:“家人们,老巷竹编的手艺真的特别好,而且他们的产品既实用又有收藏价值,支持非遗传承,就是支持这些手艺人,大家放心下单!”

直播结束后,小竹激动地对孙晓说:“孙总,太成功了!这场直播卖了一千多单,还有好多粉丝在问后续的合作,想了解更多竹编产品。”

“太感谢你了,小竹老师!”孙晓连忙道谢,“这次直播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不用客气,”小竹笑着说,“我也很开心能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力。以后有机会,咱们再合作!”

送走小竹后,大家都松了口气,脸上满是喜悦。林晚看着后台不断增长的订单,笑着说:“晓姐,现在咱们的总订单已经破万了!短剧的播放量也快一千万了,好多网友都说要在非遗购物节当天蹲守咱们的直播间呢。”

孙晓看着院子里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感动。王爷爷带着几位老伙计在编织简单的花纹,周阳和沈乐乐专注地编着定制款,赵磊和张强在打包产品,林晚和陈屿在回复网友咨询,张奶奶则在给大家准备茶水和点心。

“大家辛苦了!”孙晓走到院子中央,声音温柔却坚定,“短短几天,咱们的竹编被这么多人喜欢,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距离非遗购物节还有三天,订单虽然多,但咱们只要齐心协力,一定能按时发货,不辜负网友们的期待。”

“对!我们一定能行!”大家齐声喊道,声音里充满了信心。

傍晚时分,夕阳洒在竹编院子里,给满院的竹编成品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王爷爷看着手里刚编好的竹编花篮,笑着说:“没想到我这老手艺,这辈子还能这么火。晓丫头,多亏了你,让竹编手艺重新活了过来。”

孙晓摇摇头,笑着说:“王爷爷,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也是非遗文化的魅力。只要我们坚守匠心,不断创新,相信老巷竹编一定会走得更远,让更多人爱上传统竹编手艺。”

周阳拿起一个刚编好的缠枝莲纹手提包,迎着夕阳仔细看着,竹篾的纹路在阳光下清晰可见,每一个结都打得紧实又规整。他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学竹编没前途,现在才发现,只要把手艺做好,就能被人认可。以后我要跟着王爷爷好好学,把竹编手艺传承下去。”

沈乐乐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我也是,我想设计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款式,让竹编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赵磊憨厚地说:“我会把设备维护好,保证大家编织顺利,让咱们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

孙晓看着大家斗志昂扬的样子,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短剧的爆火只是一个开始,非遗购物节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他们,但只要这个团队齐心协力、坚守初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夜色渐浓,院子里的灯光亮了起来,大家依旧在忙碌着,竹篾碰撞的清脆声响,夹杂着偶尔的欢声笑语,在寂静的老巷里回荡,诉说着关于匠心与传承的故事。而这份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