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 第199章 订单激增遇瓶颈 技革新篇破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9章 订单激增遇瓶颈 技革新篇破困局

盛夏的老巷被蝉鸣搅得热闹,工作室里的气氛却比三伏天还要燥热。孙晓刚挂了艾米的视频电话,脸上还带着笑意,眉头却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

“欧洲那边下了第二批订单,足足一千件!”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众人,语气里既有喜悦,又藏着担忧,“交货期还是一个月,这比第一批多了一倍的量,咱们的产能怕是跟不上。”

陈屿手里的计算器“啪嗒”一声掉在桌上,他捡起来算了算:“咱们现在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个月最多能出六百件,一千件根本不可能完成啊。”

正在给竹丝染色的苏晴停下手里的活,抬头说道:“这可怎么办?要是违约,不仅要赔钱,还会影响咱们的国际声誉。”

王爷爷坐在角落里,手里摩挲着一根竹条,沉默了许久才开口:“订单是好事,不能推。咱们得想办法提高产能,不能让到手的机会溜走。”

“提高产能谈何容易啊?”负责生产调度的赵磊叹了口气,“现在工人们已经每天加班到很晚了,再增加工作量,大家身体吃不消,产品质量也没法保证。”

孙晓来回踱步,大脑飞速运转:“单纯靠人力肯定不行,得从技术上想办法。陈屿,你之前不是说过,有那种半自动的竹编机器吗?咱们能不能引进几台试试?”

陈屿眼睛一亮:“对!我之前考察过,有一种半自动编织机,可以辅助完成一些基础的编织工序,能提高不少效率。不过一台机器要十几万,而且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技术。”

“钱不是问题!”孙晓果断地说,“只要能解决产能问题,这笔投资值得。你赶紧联系供应商,尽快把机器运过来。另外,再找技术人员来培训工人。”

“好,我现在就去办!”陈屿立刻拿起手机,转身往外走。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三天后,陈屿带着一脸疲惫回到工作室,无奈地说:“孙姐,供应商那边说,这种机器供不应求,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发货,根本赶不上这次的订单。”

众人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这可怎么办?半个月后机器到了,咱们只剩下半个月时间,还是完不成订单啊。”吴悠急得直跺脚。

周阳放下手里的相机,突然说道:“要不咱们找其他竹编工坊合作?把一部分订单外包出去,这样既能保证产量,又能按时交货。”

孙晓沉吟道:“外包是个办法,但问题是,咱们对其他工坊的工艺和质量不了解,万一产品质量不达标,影响了咱们的品牌形象就麻烦了。”

“我觉得可以试试联系周边的几家老竹编工坊,”王爷爷说道,“我认识几位老伙计,他们的手艺都不错,就是现在生意不太好。咱们可以派技术人员去指导,把控质量,这样应该没问题。”

“这个主意好!”孙晓立刻说道,“王爷爷,就麻烦您联系一下这几位老伙计,我明天就带技术人员过去考察。”

第二天一早,孙晓和王爷爷带着两名技术骨干,先后拜访了三家竹编工坊。前两家工坊的设备比较陈旧,工艺也相对落后,很难达到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当他们来到第三家工坊时,眼前一亮。

这家工坊的主人是王爷爷的老熟人李师傅,工坊虽然不大,但设备还算齐全,工人们的手艺也很娴熟。李师傅听说了合作意向后,高兴地说:“老王,孙总,你们能想到我,我太高兴了!我这工坊好久没接到这么大的订单了,你们放心,质量肯定没问题。”

孙晓仔细查看了工坊的生产环境和产品样品,满意地点点头:“李师傅,我们相信您的手艺。不过,我们的产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后续我们会派技术人员来指导,还请您多配合。”

“没问题!随时欢迎!”李师傅拍着胸脯保证。

当天下午,双方就签订了合作协议,老巷竹编将四百件订单外包给李师傅的工坊。与此同时,陈屿也传来了好消息,经过多次沟通,供应商同意加急发货,半自动编织机一周后就能送到。

一周后,四台半自动编织机准时运到了工作室。技术人员立刻对工人们进行培训,大家学得都很认真,但一开始操作起来还是有些生疏。

“这机器怎么不听使唤啊?”一位老工人皱着眉头,看着手里的竹丝被机器搅得乱七八糟。

技术人员耐心地指导:“张师傅,您别急,编织的时候要掌握好节奏,竹丝要放平稳,力度要均匀。”

孙晓和王爷爷也在一旁看着,王爷爷拿起一件机器编织的半成品,仔细端详着:“机器编出来的确实比手工快,但细节上还是差点意思,比如这个纹路的疏密程度,没有手工编的自然。”

“王爷爷说得对,”孙晓说道,“机器只能辅助完成基础工序,像一些精细的花纹和装饰,还是需要手工来完成。咱们可以采用‘机器+手工’的模式,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按照这个思路,团队对生产流程进行了重新调整:机器负责编织产品的主体框架,手工则负责后续的精细加工和装饰。这样一来,生产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每天的产量从原来的二十件增加到了四十件。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李师傅的工坊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有一批竹材的质量不达标,编织出来的产品容易开裂。李师傅赶紧给孙晓打电话:“孙总,这批竹材有问题,你看怎么办?”

孙晓心里一紧,立刻说道:“李师傅,你先暂停生产,我马上带竹材过去看看。”

赶到李师傅的工坊后,孙晓拿起一根有问题的竹材,仔细检查起来:“这竹材的含水率太高了,没有经过充分的干燥处理,所以容易开裂。”

“可是我们按照之前的方法干燥的啊。”李师傅有些不解地说。

王爷爷解释道:“最近天气潮湿,原来的干燥方法不够彻底。咱们得把竹材重新进行干燥处理,而且要延长干燥时间。”

孙晓立刻安排人将这批竹材运回老巷竹编的干燥车间,采用烘干设备进行二次干燥。同时,她还让技术人员给李师傅的工坊送去了一台小型烘干设备,并指导他们如何根据天气情况调整干燥参数。

经过几天的努力,竹材的质量问题终于解决了。李师傅的工坊重新恢复了生产,进度也慢慢赶了上来。

距离交货日期还有十天,孙晓和团队成员对生产进度进行了一次盘点。老巷竹编这边已经完成了四百件,李师傅的工坊完成了两百件,还剩下四百件没有完成。

“时间还是很紧张啊,咱们得再加把劲!”孙晓说道,“从今天起,咱们两班倒,人歇机器不歇,一定要按时完成订单。”

大家纷纷响应,工作室里再次掀起了生产热潮。白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夜晚,灯火通明,灯光照亮了每个人疲惫却坚定的脸庞。

王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也坚持每天到车间查看,时不时指导一下工人们的操作。有一次,他发现一名工人在编织精细花纹时有些马虎,立刻严肃地说:“小杨,你这花纹编得不够规整,咱们的产品要出口到国外,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这关系到咱们中国手艺人的脸面!”

小杨脸一红,连忙重新编织:“王爷爷,我知道了,以后一定注意。”

苏晴和李然则每天都会抽查产品质量,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要求。有一天,她们发现一件竹编树脂台灯的树脂表面有一个小气泡,立刻让人重新制作。

“这种小瑕疵虽然不影响使用,但会影响产品的美观,咱们不能让这样的产品出厂。”苏晴坚定地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距离交货日期还有两天时,所有订单终于全部完成。孙晓和团队成员一起,对每一件产品进行了最后的质检,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才联系物流公司发货。

当货车再次驶离工作室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终于完成了!”陈屿瘫坐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周阳拿起相机,拍下了这难忘的一幕:“这可是咱们团队共同奋斗的成果,必须记录下来。”

王爷爷看着货车远去的方向,感慨道:“真是一场硬仗啊!不过,通过这次的事情,咱们不仅提高了产能,还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订单,就不用怕了。”

孙晓点点头:“是啊,这次的经历让我明白,传统手艺要发展,既要坚守匠心,也要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未来,咱们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更多先进技术,同时和更多的同行合作,让老巷竹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老巷的青石板路上,也洒在工作室的每一个角落。经历了这次产能危机,老巷竹编团队变得更加团结,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展非遗手艺的信念。他们知道,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