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赤漠的晨光刚漫过种植区的防风网,龙国基地的入口就传来越野车的鸣笛声。林舟带着几名核心队员早已等候在那里 —— 按照专属通信渠道的提前通报,归队选手张磊将在今天抵达,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一套国内最新研发的 “便携式三维地质勘探系统”。作为曾参与过青藏铁路地质勘察、拥有五年极端环境勘探经验的专业人才,张磊的到来,正好填补了基地规模化勘探阶段的技术缺口。

越野车缓缓停稳,车门打开,张磊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防沙服,背着沉重的勘探背包走了下来。他脸上还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眼眶有些泛红,但眼神却格外明亮,看到等候在门口的林舟,立刻快步上前,用力握住他的手:“林哥,我终于回来了!感谢你们设置的信号标,不然我真走不出那片黑石戈壁。”

林舟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落在他身后的设备箱上:“欢迎回家!早就听说你是地质勘探的行家,咱们基地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这就是国内专门给你调配的勘探系统?”

“对,这是‘探地者 - 3 型’,能实现三维地质建模、矿物成分快速分析和地下水源探测,在赤漠这种复杂地形下,探测深度能达到 100 米。” 张磊打开设备箱,露出里面精密的仪器 —— 包括一台便携式光谱分析仪、一个无线地质传感器阵列和一台搭载专用勘探软件的平板电脑,“有了它,咱们能精准摸清矿脉的延伸方向、储量和伴生矿物,比传统勘探效率提升至少三倍。”

为了让张磊快速适应基地节奏,林舟特意安排他与地质工程师老张搭档,负责黑石峡谷铁矿脉的精细化勘探。抵达基地的当天下午,张磊就跟着老张来到冶炼区,查看现有铁矿的检测数据和矿脉分布图。“咱们之前通过探地雷达初步判断,这条矿脉长 2 公里、深 50 米,但具体的延伸方向和伴生矿物分布还不够明确,规模化开采前必须摸清楚这些细节。” 老张递给张磊一份厚厚的勘探报告,“而且采矿区的运输轨道建设需要避开地下暗河,不然容易引发坍塌。”

张磊接过报告,快速浏览后,立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老张,你看这份雷达数据,矿脉在西侧的反射波有明显异常,可能存在分支矿脉;而且伴生钒元素的分布曲线不规律,说不定在深处有富集区。” 他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三维建模软件,将现有数据导入后,很快生成了一幅初步的矿脉三维图,“明天咱们带设备去现场,重点探测西侧区域和矿脉深部,应该能有新发现。”

第二天一早,张磊就带着 “探地者 - 3 型” 系统,与老张、两名队员组成勘探小组,前往黑石峡谷。抵达矿脉露头处后,张磊熟练地布置无线地质传感器 ——10 个小巧的传感器按 “品” 字形排列,埋入地下 20 厘米处,通过无线信号与平板电脑连接。“这些传感器能接收地下岩层的弹性波信号,通过软件分析就能判断岩层结构和矿物分布。” 他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向队员们讲解,“以前咱们靠钻机采样,一天最多探测 3 个点,现在有了传感器阵列,一次能覆盖 100 平方米范围,数据还更精准。”

启动设备后,平板电脑屏幕上很快出现了实时变化的地质图像。张磊盯着屏幕,手指在上面不断放大、标注:“你们看,这里的弹性波速度明显高于周围,说明是高密度的磁铁矿,而且这条分支矿脉至少延伸了 500 米;再看这里,钒元素的特征峰很明显,浓度达到 0.8%,是理想的富集区!”

老张看着屏幕上清晰的三维模型,激动得连连点头:“太精准了!以前咱们找分支矿脉要靠经验猜,现在直接能在屏幕上看到,这效率简直太高了!有了这份数据,运输轨道的路线就能精准规划,还能针对性开采钒富集区。”

勘探小组在峡谷连续工作了三天,采集了大量数据,最终形成了一份详细的《黑石峡谷铁矿脉精细化勘探报告》—— 明确矿脉总长度 2.5 公里,最大深度 65 米,分支矿脉 3 条,钒元素平均浓度 0.6%,且采矿区西侧 500 米处存在一条小型地下暗河,需避开建设运输轨道。这份报告通过专属通信渠道传回国内后,立刻得到了国家资源战略委员会的高度认可,钢铁厂也根据报告调整了特种钢材的生产计划。

“张磊这小伙子,真是给咱们带来了‘及时雨’!” 林舟在团队会议上公开表扬,“有了他的专业支撑,咱们的规模化采矿计划能提前半个月启动,而且钒元素的精准开采,能为国内多提供 300 吨高纯度钒原料,价值超过 1 亿元。”

在黑石峡谷勘探取得突破后,张磊又将目光投向了赤漠西北方向的 “盐滩洼地”—— 按照基地第二阶段规划,这里是钾盐矿的重点勘探区域。此前联合勘探队曾进行过初步勘查,但因地形复杂、盐层厚度不均,未能确定钾盐矿的具体位置。

“钾盐矿通常形成于古湖泊沉积环境,盐滩洼地的地形的符合这一特征,但表面覆盖的盐壳和流沙,给勘探带来了很大困难。” 张磊在查看卫星影像和初步勘探数据后,对林舟说,“传统探地雷达在盐层中信号衰减严重,很难探测到深部情况,但‘探地者 - 3 型’的光谱分析功能,能通过地表土壤的微量元素特征,预判地下钾盐的分布。”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张磊带领勘探小组前往盐滩洼地。这里的地表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色盐壳,踩上去咯吱作响,远处的沙丘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气温比基地高出 5c。张磊顶着烈日,每隔 100 米就采集一份地表土壤样本,用便携式光谱分析仪进行检测。“钾盐在形成过程中,会伴随溴、铷等特征元素,只要检测到这些元素的异常富集,就能锁定钾盐矿的大致范围。” 他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对身边的队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