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磊眼前一亮:“这个思路可行!明天技术组先改造 2 台传感器,增加盐层补偿算法;钾盐组跟着我,重点采集沉积中心区域的土壤样本,分析铷元素分布;铁矿组继续推进分支矿脉核算,有问题随时沟通。”

第二天一早,张磊带着改造后的传感器和钾盐勘探组,再次进驻盐滩洼地。他们根据卫星影像和地形分析,圈定了一处面积约 200 亩的 “古湖泊沉积中心”—— 这里地势低洼,盐壳表面有明显的层理结构,符合钾盐矿富集的地质特征。

“开始采样!每隔 50 米采集一份土壤样本,重点检测铷元素含量。” 张磊一声令下,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他则拿着改造后的传感器,在沉积中心区域布置了 5 个探测点。“改造后的传感器增加了盐层补偿算法,能根据盐层厚度自动调整信号强度,咱们试试能不能探测到深部矿层。” 张磊启动设备,平板电脑屏幕上的地质图像逐渐清晰 —— 原本模糊的矿层边界变得分明,地下 35 米处的钾盐矿层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到矿层中的纯度变化。

“成功了!传感器能穿透 20 米厚的盐层,准确探测到矿层位置!” 李岩兴奋地喊道,屏幕上显示矿层纯度达到 88%,远超预期。张磊没有停下脚步,他带领队员沿着矿层延伸方向继续探测,每遇到一处盐丘,就用光谱分析仪采集样本,结合铷元素含量数据,排除干扰信号。

经过三天的连续工作,钾盐勘探组终于绘制出清晰的《盐滩洼地钾盐矿富集区分布图》—— 确定沉积中心区域存在一个面积约 150 亩、厚度 30-50 米的钾盐矿富集区,平均纯度 86%,储量约 80 万吨,且矿层埋藏浅、分布集中,开采难度低。“按照这个储量,通过万倍具现后,能为国内提供 80 亿吨高纯度钾肥,不仅能满足国内农业需求,还能出口创汇。” 张磊拿着分布图,在每周复盘会上向基地核心团队汇报,所有人都露出了振奋的笑容。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探测过程中,张磊还发现富集区边缘存在一条小型地下淡水脉 —— 虽然水量不大,但经过净化后可用于钾盐矿开采时的冲洗用水,减少基地水资源消耗。“这真是‘意外之喜’!有了这条淡水脉,咱们开采钾盐时就不用从基地调水了,能节省大量运输成本和水资源。” 林舟看着淡水脉的检测数据,高兴地说,“张磊,你不仅解决了勘探难题,还为咱们找到了新的水源,功不可没!”

解决了钾盐矿勘探的难题后,张磊又将目光投向了黑石峡谷的铁矿勘探。老张在每周复盘会上提到,黑石峡谷西侧的 3 号分支矿脉存在 “矿层突变” 现象 —— 前半段矿层厚度稳定在 5 米左右,后半段突然变薄,甚至出现断矿,影响储量核算与开采规划。“我们用传统探地雷达探测了好几次,都没找到断矿后的延伸方向,要是确定不了,这部分矿脉就没法开采了。” 老张的语气中带着遗憾。

张磊立刻决定前往黑石峡谷查看。抵达 3 号分支矿脉勘探现场后,他沿着矿脉走向仔细观察岩层露头,发现断矿处的岩层有明显的 “断层痕迹”—— 这是矿脉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发生位移导致的断矿。“矿脉没有消失,只是向下位移了。” 张磊肯定地说,“咱们可以通过分析断层的走向和倾角,预判矿脉的延伸方向。”

他带领铁矿勘探组在断矿处布置了 10 个深部探测点,使用改造后的传感器进行探测。“断层倾角约 30 度,走向为西北 - 东南,按照这个角度推算,矿脉应该在地下 15 米处继续延伸。” 张磊盯着屏幕上的地质数据,不断调整探测参数,“再往下探测 5 米,应该就能找到矿脉。”

随着传感器探测深度增加,屏幕上突然出现了熟悉的高密度信号 —— 正是磁铁矿的特征反射波!“找到了!矿脉在地下 18 米处继续延伸,厚度达到 4 米,纯度与前半段一致!” 老张激动地拍了拍张磊的肩膀,“还是你有办法!要是没有你,这部分矿脉就真的‘丢’了。”

张磊笑着回应:“这是咱们团队协作的结果。接下来,咱们可以根据矿脉延伸方向,调整开采计划,把这部分矿脉也利用起来。”

经过一周的努力,铁矿勘探组完成了 3 号分支矿脉的完整勘探,确定矿脉总长度 800 米,平均厚度 4.5 米,新增铁矿储量约 15 万吨,伴生钒元素储量 200 吨。“按照这个储量,咱们的规模化采矿计划又能提升 20% 的产量,每月能多为国内提供 60 吨高纯度铁矿和 4 吨钒原料。” 老张在后续的汇报中兴奋地说,“这都要感谢张主任的帮助,不然咱们根本找不到断矿后的矿脉。”

随着身份分工的明确和一系列勘探难题的解决,地质勘探部门的团队协作效率和技术能力显着提升。铁矿勘探组从 “经验判断” 转向 “科学分析”,通过学习张磊传授的断层勘探技术,成功发现了 2 处此前遗漏的小型分支矿脉;钾盐勘探组掌握了 “古湖泊沉积分析 + 传感器改造” 的组合技术,勘探效率提升了 50%;综合技术组不仅完成了现有设备的维护改造,还提前掌握了 “深部地质勘探系统” 的操作方法,为后续深层资源勘探做好了准备。

在张磊的带动下,部门内形成了 “互帮互学” 的良好氛围。老张经常向年轻队员分享沙漠勘探的经验技巧,李岩则教大家使用光谱分析仪的高级功能,王浩负责设备操作培训,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前我只会简单操作传感器,现在跟着张主任和老张学了这么多地质知识,不仅能独立完成勘探任务,还能分析矿脉形成原因,感觉自己进步特别大。” 年轻队员小赵感慨地说,他最近还独立完成了一处小型铁矿点的勘探报告,得到了张磊的高度认可。

更重要的是,勘探部门的高效运转,为基地其他部门提供了有力支撑。冶炼区根据铁矿勘探数据,调整了炼铁炉的参数,提高了铁矿利用率;资源预处理中心提前规划了钾盐矿的提纯流程,确保开采后能快速投入万倍具现;甚至种植区也根据勘探部门提供的土壤数据,调整了种植区的布局,避开了土壤盐分过高的区域。“现在各部门都围绕着勘探数据开展工作,形成了‘勘探引领生产’的良性循环,这正是咱们明确分工、提升协作效率的目标。” 林舟在基地月度总结会上说。

夕阳下,张磊站在黑石峡谷的山坡上,看着铁矿勘探组忙碌的身影,远处盐滩洼地的钾盐勘探车还在穿梭,手中的平板电脑上,各小组的实时数据不断更新。他拿出那份红色封面的任命文件,轻轻抚摸着 “地质勘探部门主任” 的字样,心中充满了责任感与成就感。

此时,专属通信渠道传来国内的消息,国家资源战略委员会对基地近期的勘探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要求加快推进铁矿和钾盐矿的开采计划,同时希望勘探部门能对赤漠东部区域进行初步勘查,寻找可能存在的稀土矿资源。张磊看着消息,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 新的任务已经到来,他和团队已经做好准备,在赤漠的土地上,继续书写勘探与发现的传奇。

夜幕降临,基地的灯光逐渐亮起,勘探部门的办公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张磊正在和各小组组长讨论东部区域的勘查计划,白板上写满了地质数据和勘探思路,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干劲。在明确的分工与高效的协作下,这支勘探团队正朝着 “为基地寻遍赤漠宝藏” 的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