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 > 第167章 发现高纯度铁矿-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7章 发现高纯度铁矿-下

第二天一早,队员们分成两组展开行动:张磊带领一组留在西侧山坡,继续探测已发现的铁矿脉,摸清其详细储量和纯度;李虎带领另一组前往东侧山坡,寻找新的矿脉线索。

张磊组的进展格外顺利。老张在矿脉露头处敲下多块岩石样本,通过观察岩石的结构,判断出这条矿脉属于 “沉积型铁矿”,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的古海洋环境,矿石品质高、杂质少。“你们看,这块样本的断面呈金属光泽,用磁铁一吸就能吸住,说明铁含量很高。” 老张拿着一块样本,递给身边的队员,“这种铁矿冶炼起来很方便,不需要复杂的提纯工艺,价值比普通铁矿高很多。”

小王则带着传感器,沿着矿脉延伸方向每隔 50 米布置一个探测点。经过一上午的探测,他汇总的数据显示:这条矿脉的平均纯度达到 68%,最高处甚至达到 75%,深度在 10-30 米之间,总长度约 1.2 公里,储量约 60 万吨。“这个纯度在国内都很少见,要是能大规模开采,能为国内钢铁厂节省大量提纯成本。” 小王将数据输入电脑,生成了一份详细的勘探报告,通过卫星信号传回基地。

另一组在李虎的带领下,也有了 “意外收获”。东侧山坡虽然没有发现铁矿脉,但老马在一处岩石缝隙中,发现了少量的黄铜矿 —— 这是铜矿的主要矿石类型。“你们看,这块岩石上有金黄色的斑点,这就是黄铜矿的特征。” 老马敲下一块样本,“虽然含量不多,但说明这里可能有铜矿脉,值得后续深入勘探。”

小刘立刻操控无人机对东侧山坡进行详细航拍,发现这里的岩石纹理与西侧不同,属于 “火山岩区”,更容易形成有色金属矿脉。“我把这里的地形和岩石样本数据传回基地,让种植组的小李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矿物的线索。” 小刘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说。

老郑则在东侧山坡采集了多份土壤样本,发现这里的铜含量是西侧的 5 倍,进一步印证了 “存在铜矿脉” 的猜测。“虽然这次的主要目标是铁矿,但发现铜矿也是意外之喜。” 老郑笑着说,“咱们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以后可以专门来勘探铜矿。”

傍晚时分,两组队员在临时营地汇合,分享各自的发现。当张磊宣布西侧山坡的铁矿储量约 60 万吨、平均纯度 68% 时,队员们都欢呼起来 —— 这是基地成立以来发现的品质最高、储量最大的铁矿脉,对后续的资源开发意义重大。

“咱们明天再用深部勘探系统探测一下,看看地下 30 米以下有没有矿脉延伸,然后就可以返程了。” 张磊看着队员们兴奋的样子,笑着说,“回去后,咱们要尽快制定开采计划,让这份‘宝藏’早日为国家做贡献。”

第三天上午,队员们用深部勘探系统对铁矿脉进行了最后一次探测,结果显示:地下 30-50 米处,矿脉虽然变薄,但仍有延伸,纯度保持在 60% 以上,总储量可以修正为 70 万吨。“这个结果太理想了!” 张磊拿着探测报告,激动地说,“咱们可以确定,黑石山的铁矿是一处高品质、大储量的矿产地,具备大规模开采的条件。”

上午 10 点,小队收拾好设备,踏上返程之路。越野车行驶在黑石山脚下,队员们不时回头看向那片黑色的山地 —— 这里不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更留下了珍贵的 “宝藏”。小刘操控无人机最后一次升空,拍下黑石山的全景照片,作为这次勘探的 “纪念”;老郑则将所有的土壤样本和数据整理好,准备回去后与种植组一起,制定黑石山周边的生态防护计划。

回到基地时,早已等候在门口的队员们立刻围上来,询问勘探成果。当张磊展示出铁矿样本和勘探报告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 基地的广播里,循环播放着 “团队首探黑石山,发现高纯度铁矿” 的消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当天下午,林舟组织召开了 “黑石山铁矿开发规划会议”,各部门根据特长分工,认领了后续的任务:

?勘探部门负责制定详细的开采勘探方案,用 1 个月时间摸清矿脉的每一个细节,为开采设备进场做准备;

?防御部门负责规划开采区域的安防体系,在黑石山周边设置警戒点和应急补给站,保障开采安全;

?种植部门负责制定黑石山周边的生态防护计划,在开采区域周边种植沙棘和盐生草,防止水土流失;

?物资管理部门则通过专属通信渠道,向国内申请调配开采设备和运输车辆,确保开采工作能尽快启动。

“这次首探黑石山的成功,证明了咱们按特长分工、跨部门协作的模式是可行的。” 林舟在会议结束时说,“未来,咱们还要继续发挥每个人的专业优势,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区域,发现更多资源,让赤漠基地成为国家极端环境资源开发的‘标杆’!”

夕阳下,基地的冶炼区里,工人们已经开始调试设备,准备迎接黑石山铁矿的到来;防御队的队员们则在地图上标注黑石山的警戒点,规划巡逻路线;种植队的小刘和老郑,正拿着黑石山的土壤数据,讨论着明年春天的种植计划。

黑石山的勘探虽然结束了,但基地的资源开发之路才刚刚开启。在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的分工模式下,在跨部门协作的强大合力下,赤漠基地必将在这片荒凉的沙漠中,挖掘出更多 “宝藏”,书写更多属于他们的 “赤漠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