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沙暴过后的赤漠,空气格外清新。基地会议室内,一份《赤漠基地发展需求报告》正摆在林舟与各部门负责人面前 —— 报告显示,自万倍技术拆解完成、伴生铜矿发现后,基地已接到 3 项新任务:稀土矿规模化勘探需新增 15 名地质工程师,国际资源合作项目需预留 20 个外国专家席位,航天特种钢材具现任务需补充 10 名材料技术员;同时,现有宿舍仅能容纳 80 人,部分队员仍住在临时板房,随着家属探亲需求增加,居住空间愈发紧张。

“营地扩建不是简单的‘盖房子’,要兼顾‘功能实用’‘人文关怀’和‘长远发展’。” 林舟指着墙上的基地平面图,红色标注的 “现有区域” 已密密麻麻,“咱们要在现有营地东侧的空旷地带规划新区域,划分出‘居住生活区’‘科研工作区’‘后勤保障区’三大板块,其中居住生活区要重点预留同伴居住空间,包括队员宿舍、家属探亲房和专家公寓,让每个人在赤漠都能有‘家的感觉’。”

会议结束后,一场融合 “科学规划、团队需求、极端环境适配” 的营地扩建工作,在赤漠基地正式启动。

在规划设计前,基地成立了 “扩建需求调研小组”,由李娜牵头,联合各部门代表,通过 “一对一访谈 + 需求问卷” 的方式,收集 200 名成员及潜在入驻人员的需求,确保扩建规划 “贴合实际、不留遗憾”。

现有队员的居住需求集中在 “空间扩容” 与 “功能升级”。防御组队员王猛住在 15 平米的临时板房里,两人同住,衣物只能堆在简易衣柜里:“希望新宿舍能一人一间,至少有独立的储物空间,训练回来能有地方放装备。” 技术组的小王则期待 “办公 + 居住” 一体化:“我们经常熬夜调试设备,要是宿舍能有个小书桌,就能随时处理数据,不用总往实验室跑。”

调研还发现,85% 的队员希望宿舍配备 “独立卫浴”—— 现有营地共用卫浴间,早晚高峰期排队时间长,且冬季洗漱不便;70% 的队员提出 “加装恒温系统”,赤漠昼夜温差达 20c,夏季宿舍闷热、冬季寒冷,恒温系统能大幅提升居住舒适度。

随着基地稳定发展,队员家属探亲需求日益增加。现有 3 间临时探亲房,面积仅 20 平米,无厨房、洗衣设备,家属居住多有不便。种植组老郑的妻子去年来探亲,只能在公共厨房排队做饭:“要是探亲房能有个小厨房,就能给老郑做顿家乡菜,不用总吃食堂;有台洗衣机也方便,换下来的衣服不用手洗。”

调研小组统计发现,未来半年预计有 12 名队员家属申请探亲,且多为 “夫妻 + 孩子” 的家庭模式,因此探亲房需设计 “两室一厅” 结构,配备厨房、洗衣机、儿童活动区,同时预留 “家属公共活动空间”,如小型游乐场、休闲花园,让家属在营地也能有休闲去处。

国际专家与新增技术人员的入驻,对居住空间提出 “科研适配” 需求。稀土矿勘探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地质专家刘教授提出:“专家公寓需配备‘小型实验室’,方便我们随时分析样本数据,不用总往返于宿舍与科研区;同时需要高速网络,确保能实时与国内实验室同步数据。”

此外,外国专家的居住需求还涉及 “文化适配”—— 比如巴国专家饮食习惯偏辣,需在公寓厨房预留 “辣味烹饪区”;欧洲专家注重隐私,需确保公寓隔音效果,避免噪音干扰。这些细节需求都被一一记录,纳入规划考量。

基于调研需求,基地联合国内顶尖建筑设计院,结合赤漠极端环境特点,制定了 “三区融合、生态适配、人文关怀” 的扩建规划方案,总占地面积约 100 亩,分两期建设,一期重点建设居住生活区,二期推进科研工作区与后勤保障区。

居住生活区位于现有营地东侧,紧邻种植区,既能享受种植区的绿色环境,又能避免科研区的噪音干扰。区域内划分 “队员宿舍区”“家属探亲区”“专家公寓区” 三大子板块,各板块间用绿化带隔离,既保证隐私,又提升环境舒适度。

队员宿舍采用 “单层联排” 结构,避免多层建筑在沙暴中受风力影响过大。每间宿舍面积 30 平米,分为 “居住区”“储物区”“办公区” 三部分:居住区配备 1.5 米宽恒温床垫,床头装有 USb 充电接口;储物区设计 “装备柜 + 衣物柜”,装备柜可存放格斗护具、勘探工具,防潮防锈;办公区放置 1.2 米宽书桌与人体工学椅,配备高速网络接口与台灯,满足夜间办公需求。

宿舍卫浴间采用 “干湿分离” 设计,配备电热水器与恒温花洒,同时安装 “节水系统”—— 赤漠水资源珍贵,节水系统可将洗漱废水收集处理后,用于灌溉种植区。宿舍外墙采用 “保温隔热材料”,配合屋顶的 “太阳能板”,既能抵御昼夜温差,又能为恒温系统供电,实现 “绿色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