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 > 第191章 万倍矿石援重工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动化矿用卡车则采用 “无人驾驶” 技术,通过中央控制室的指令,自动规划最优路线,避免拥堵。同时,卡车的 “载重传感器” 能实时监测矿石重量,一旦达到额定载重(50 吨),立即前往破碎站,避免超载损坏设备。“无人驾驶卡车的运输效率比人工驾驶高 25%,而且不会疲劳驾驶,能 24 小时不间断运输。” 巴国采矿专家哈桑介绍,目前已有 3 台无人驾驶卡车实现 “三班倒” 作业,日均运输矿石 1.2 万吨。

在矿石分拣区,巴国的矿石分拣机与基地的干法分选设备协同工作:分拣机先通过 “近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筛选出高品矿;再由干法分选设备,通过高频振动与气流分级,进一步去除高品矿中的杂质,最终得到纯度>65% 的高品矿。这种 “双重分拣” 模式,让高品矿的纯度提升至 68%,比单一使用基地设备时高 3 个百分点。

巴国技术人员阿里在操作分拣机时,发现部分高品矿因表面附着沙尘,被分拣机误判为中品矿。张磊得知后,立即带领团队在分拣机前加装 “高压喷淋除尘装置”—— 用经过处理的循环水,轻轻冲洗矿石表面的沙尘,再通过热风快速烘干。“加装装置后,分拣机的误判率从 5% 降至 1%,每天能多回收 50 吨高品矿。” 阿里笑着说,这种 “中国智慧 + 巴国设备” 的融合,让分拣环节不断优化。

安全监督小组每天都会对开采区进行三次巡查:检查设备的防尘滤网是否堵塞、安全标识是否完好、作业人员是否规范佩戴防护装备;在开采区边缘,设置 “电子围栏”,一旦有人员或设备超出边界,立即发出警报;在控制室,实时监测开采区的气象数据,若出现沙暴预警,立即启动应急方案。

一次巡查中,王猛发现一台液压挖掘机的液压油管有轻微渗漏,立即通知巴国设备维护小组。阿卜杜勒带领维护人员,只用了 20 分钟就完成了油管更换,避免了液压系统故障。“要是没及时发现,油管渗漏可能导致挖掘机停工,影响当天的开采进度。” 阿卜杜勒说,跨团队的安全监督,为合作开采筑起了 “安全屏障”。

合作开采产出的高品矿,被源源不断送往万倍具现车间。在技术组的操作下,高品矿经过 “分解 - 重组”,转化为纯度 68% 的铁矿砂,一部分通过专属运输通道送往国内,支援钢铁厂与汽车制造厂;另一部分则通过巴国的运输车队,运往其沿海港口,再通过海运送达巴国各大重工业基地。

国内某大型钢铁厂接到基地的万倍铁矿砂后,立即用于 “高端汽车钢板” 的生产。该钢铁厂负责人表示:“基地的万倍铁矿砂纯度稳定,硫含量低于 0.01%,用它冶炼的汽车钢板,抗拉强度达 1500mpa,比用普通铁矿砂生产的钢板高 20%,能满足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需求。目前,我们已用基地的铁矿砂生产了 5 万吨高端汽车钢板,供应给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

同时,基地的万倍铁矿砂还支援了 “特高压输电铁塔” 的建设。特高压输电铁塔对钢材的耐腐蚀性与强度要求极高,基地的铁矿砂冶炼出的钢材,经过防腐处理后,使用寿命可达 50 年,比普通钢材长 10 年。“截至目前,我们已向特高压项目输送了 3 万吨万倍铁矿砂,助力国家电网建设。” 林舟说。

巴国最大的钢铁厂 —— 卡拉奇钢铁厂,是基地万倍铁矿砂的主要接收方。该厂用基地的铁矿砂生产的钢材,不仅供应国内汽车制造厂,还用于 “地铁轨道” 的建设。巴国汽车制造厂负责人表示:“以前我们依赖进口铁矿砂,不仅价格高,还经常断供。现在有了基地的万倍铁矿砂,钢材供应稳定,生产成本降低 15%,我们计划今年将汽车产量提升 20%。”

在巴国地铁 3 号线建设现场,用基地铁矿砂生产的轨道钢正在铺设。巴国地铁项目负责人介绍:“轨道钢对强度与韧性要求极高,基地的铁矿砂冶炼出的轨道钢,弯曲变形量小于 0.5 毫米,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这条地铁线路预计明年通车,能缓解卡拉奇的交通拥堵,改善市民出行条件。”

此外,基地还与巴国合作建设 “万倍技术培训中心”,选派技术组队员前往巴国,教当地人员掌握万倍具现技术的基础操作。“我们计划在未来两年,帮助巴国建立小型万倍具现车间,让他们能自主处理部分铁矿资源,实现重工业的长期自主发展。” 林舟说,这才是合作的长远意义。

合作开展三个月以来,基地与巴国的铁矿合作取得显着成效:累计开采高品矿 18 万吨,万倍具现后输出铁矿砂 18 亿吨,其中向国内输送 10 亿吨,向巴国输送 8 亿吨;基地的铁矿开采效率提升 40%,资源利用率达 98%;巴国的钢铁产量提升 15%,汽车产量提升 10%,重工业对外依存度降低 20%。

在合作成果总结会上,卡里姆部长对基地给予高度评价:“与赤漠基地的合作,不仅解决了巴国的铁矿资源短缺问题,还让我们学到了先进的开采技术与万倍具现技术,为巴国重工业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计划将合作规模扩大一倍,每年从基地接收 10 亿吨万倍铁矿砂,同时增加采矿设备的投入,助力基地进一步扩大开采规模。”

林舟则表示:“这次合作是‘资源共享、技术共赢’的成功尝试。未来,我们希望以铁矿合作为起点,与更多国家开展资源合作,将赤漠基地的万倍技术与资源优势,转化为全球重工业发展的动力,共同推动全球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夕阳下,黑石山铁矿开采区的智能设备仍在忙碌,万倍具现车间的蓝色能量纹路闪耀着光芒,巴国的运输车队正满载着铁矿砂驶向远方。这场跨越国界的铁矿合作,不仅为两国重工业注入了新活力,更搭建起一座 “资源与技术” 的桥梁,为全球资源合作与重工业发展,书写了 “双赢” 的新篇章。在赤漠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基地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国际合作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