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赤漠的太阳刚爬过黑石山的轮廓,张磊就带着勘探组的五名队员钻进了北侧的戈壁。他们背着鼓鼓囊囊的背包,里面装着钻探机、全站仪、水文监测仪,还有压缩饼干和水壶 —— 按照计划,今天要对林舟提到的那条季节性小河沿线地形做全面勘测,为水坝选址找出最合适的位置。

“都注意脚下,别踩进流沙坑。” 张磊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旧地图,这是当地老乡手绘的,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小河的大致走向。赤漠的地表满是碎石和干枯的骆驼刺,看似坚硬的地面下,可能藏着深达数米的流沙,稍有不慎就会陷进去。

队员小王扛着全站仪,喘着粗气跟在后面:“张队,咱们都走了快两个小时了,怎么还没看到小河的影子啊?不会是老乡记错位置了吧?”

张磊停下脚步,掏出指南针对照地图:“再往前走走,老乡说小河在鹰嘴崖下面,前面那座像鹰嘴的山就是鹰嘴崖,应该快到了。” 他抬头望了望远处的山崖,轮廓确实像一只展翅的雄鹰,正对着山谷的方向。

又走了约莫半小时,一阵微弱的水流声顺着风传了过来。“听到了吗?是水声!” 队员小李兴奋地喊了一声,加快脚步往山崖下跑。张磊和其他人紧随其后,转过一道弯,一条狭窄的小河突然出现在眼前 —— 河水清澈见底,宽约三米,水流缓慢,河底铺着细小的鹅卵石,岸边长满了耐旱的芦苇。

“终于找到了!” 张磊蹲下身,用手掬起一捧水,清凉的触感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他掏出水质检测仪,将探头放进水里,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ph 值 7.2,泥沙含量 0.02mg\/L,硬度 80mg\/L,水质比地下暗河还好,完全符合生活用水标准。”

队员们立刻忙碌起来。小王架起全站仪,开始测量小河沿线的地形标高;小李拿出水文监测仪,记录水流速度和水位变化;另外两名队员则沿着河岸徒步,标记出可能适合建坝的位置。张磊则拿着地质锤,在河岸的岩石上敲敲打打,观察岩石的质地和结构。

“张队,你看这里!” 小李突然在河上游的一处谷口喊道。张磊跑过去,发现这里的谷口比其他地方更狭窄,两侧是陡峭的岩壁,岩壁上裸露着深灰色的花岗岩,用地质锤敲击,发出清脆的 “砰砰” 声。“这地方不错,谷口宽度只有四十米,比刚才看到的几处都窄,建坝的工程量能减少不少。” 张磊摸着岩壁,眼里闪过一丝兴奋。

小王很快测出了这里的地形数据:“谷口两侧岩壁高度十五米,河床标高 820 米,要是建一座十二米高的水坝,能形成一个容量六十万立方米的水库,比之前预估的还大。”

但张磊没有立刻下结论,他知道水坝选址不能只看谷口宽度,还得考虑地质结构、水文条件和洪水风险。他让队员们在谷口两侧钻取岩石样本,自己则沿着河岸往下游走去,观察河道的弯曲情况和两岸的植被分布 —— 植被茂盛的地方,说明土壤含水量高,可能存在渗漏风险,不适合建坝。

走到谷口下游约五百米的地方,张磊发现河岸突然变得平缓,岸边的芦苇长得格外茂密,用脚踩上去,地面有些松软。他立刻让队员过来检测:“这里的土壤是砂质土,渗透性强,要是把水坝建在这上游,水库的水很可能会从这里渗漏出去,不行。”

回到之前的谷口,岩石样本的检测结果也出来了 —— 花岗岩的抗压强度达 25mpa,抗剪强度 8mpa,完全能承受水坝的重量和水压。“再测一下这里的地下水位。” 张磊对小李说。小李将水文监测仪的探头插进河床的泥土里,屏幕上显示地下水位标高 818 米,比河床低两米,不会对坝基造成浮力影响。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暗了下来,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不好,要下雨了!” 张磊抬头看了看天,乌云正快速向这边移动。赤漠的雨来得又快又急,而且往往伴随着山洪,要是在山谷里遇到山洪,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