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赤漠的八月,“漠麦 1 号” 已长到 30 厘米高,叶片舒展,根系深扎,320 亩麦田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野生沙棘也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在沙丘边缘形成一道浅浅的绿线。就在林舟团队忙着进行苗期施肥时,基地的视频电话突然响起,屏幕上出现了欧洲联合勘探队队长马克焦急的面容,他身后是一片枯黄的土地,几株稀疏的麦苗歪歪斜斜地立着,与赤漠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

“林队长,我们遇到大麻烦了!” 马克的声音带着疲惫,镜头转向身后的试验田 —— 这是他们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开辟的 50 亩种植区,一个月前从赤漠基地引进了 “漠麦 1 号” 种子和野生沙棘种子,本想复制赤漠的种植模式,可如今田里的景象却惨不忍睹:“漠麦 1 号” 的出苗率不足 40%,长出的幼苗叶片发黄,有的甚至枯萎;沙棘种子更糟糕,几乎没怎么发芽,种沟里的沙土板结得像一块硬壳。

林舟皱起眉头,让马克详细描述种植过程。原来,马克团队只带回了种子,却忽略了赤漠种植的核心技术 —— 他们没有改良当地的沙土,直接将种子播在未经处理的荒漠土中;用的是普通农耕设备,既无法达到 30 厘米的深耕深度,也不能精准控制播种间距;灌溉时用的是漫灌方式,导致沙土积水板结,后期又因缺水出现干旱。“我们以为有了好种子就能成功,可没想到从土壤到农具,每一步都出了问题。” 马克无奈地说,镜头里的村民蹲在田埂上,看着枯黄的麦苗,脸上满是失望。

林舟让马克对着镜头展示土壤样本,只见他抓起一把沙土,颗粒粗糙,里面还夹杂着细小的砾石,用手一捏就散成粉末。“这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足 0.3%,保水能力只有 20%,根本不适合‘漠麦 1 号’生长。” 林舟指着赤漠试验田的土壤对比图,“我们的沙土经过改良剂处理后,有机质含量提升到 1.2%,保水能力超过 60%,这才是种子发芽的基础。你们没有改良土壤,种子刚发芽就会因缺水缺肥枯萎。”

马克恍然大悟,又说起播种时的困境:“我们用普通播种机播种,最深只能耕 15 厘米,种子播在浅层沙土里,白天高温暴晒,晚上温差又大,很多种子刚发芽就被烫死了;而且播种间距不均匀,有的地方密不透风,有的地方稀稀拉拉,出苗后互相争夺养分。” 他调出播种机的照片,那是一台传统的谷物播种机,没有智能控制系统,更没有针对沙地的特殊设计 —— 这正是万倍播种机与普通设备的差距,前者能精准控制深度和间距,后者却只能在常规农田使用。

更严重的是灌溉问题。马克团队没有安装滴灌系统,而是用抽水机直接漫灌,导致表层沙土迅速积水,水分下渗后又快速蒸发,留下板结的硬壳。“我们以为多浇水就能解决干旱,可没想到反而让种子烂根了。” 马克苦笑着说,镜头里的田埂上还残留着积水的痕迹,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小水洼,“后来我们减少浇水,可沙土保水太差,不到一天就干了,幼苗很快就蔫了。”

林舟让老王接过电话,详细讲解土壤改良和灌溉的关键技术:“改良剂里的万倍微生物能分解沙土中的硬结物质,腐殖质能提高肥力,珍珠岩能增强透气性,三者缺一不可;灌溉必须用滴灌,每平方米每次浇水 2 升,早晚各一次,既能保持土壤湿润,又不会板结。” 可马克听后却面露难色:“我们没有万倍改良剂的生产技术,也买不到适配沙地的滴灌设备,当地的工厂根本生产不出你们那种防沙耐磨的管道。”

接下来的几天,马克团队尝试补救 —— 他们从当地采购有机肥撒在田里,试图改善土壤肥力;用人工浇水的方式补充水分,可效果微乎其微。有机肥没有经过万倍技术处理,无法快速融入沙土,反而吸引了害虫;人工浇水不均匀,有的地方依旧干旱,有的地方还是积水,“漠麦 1 号” 的死亡率越来越高,最后 50 亩试验田只剩下不到 10 亩还有零星的绿色。

消息传到其他国家,那些原本计划引进赤漠种植模式的团队也纷纷暂停了项目。非洲某国的农业部长特意给林舟发来邮件,坦言:“我们原以为只要有种子就能在沙漠种出粮食,现在才明白,没有配套的技术体系和设备,一切都是空谈。赤漠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你们多年技术积累的结果。”

马克再次打来视频电话时,语气里满是敬佩与愧疚:“我们太急于求成,只看到了表面的种植模式,却忽略了背后的技术支撑。现在才明白,你们的万倍技术不仅是种子和设备,更是从土壤改良、农具适配到灌溉管理的完整体系,这些都是我们缺失的。” 他恳请林舟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哪怕是派一名技术员去现场指导也好。

林舟看着屏幕里枯黄的试验田,又望向窗外赤漠的绿色麦田,心里有了决定:“技术无国界,我们可以派张磊和老王去你们的种植区,帮你们重建技术体系,从土壤改良开始,一步步教你们如何适配农具、精准灌溉。但这次你们要记住,种子只是基础,核心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才是成功的关键。”

挂了电话,张磊和老王立刻开始准备 —— 他们带上了万倍改良剂的配方、滴灌设备的设计图纸、播种机的参数手册,还有厚厚的技术培训资料。“其实很多国家不是不想发展沙漠农业,只是缺少完整的技术体系。” 张磊收拾着行李,对林舟说,“这次去不仅要帮他们解决问题,还要把咱们的技术标准教给他们,让更多人真正掌握沙漠种植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