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赤漠基地的观景台上,林舟望着远方丰收的田野,指尖却捏着一份刚收到的加密报告 —— 报告显示,近一个月内,基地周边出现多批不明身份人员活动轨迹,其中 3 人试图翻越种子仓库外围围栏,2 架不明无人机在核心实验室上空盘旋,甚至有境外势力通过网络钓鱼邮件,试图获取万倍种子具现仪的操作权限。这份报告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丰收带来的轻松,也让团队清醒意识到:赤漠基地作为万倍农业技术的 “核心宝库”,已成为各方觊觎的目标,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技术成果,就是守护龙国粮食安全的 “命脉”。

“这些人盯上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咱们的万倍技术体系。” 林舟在紧急会议上,将报告投影在屏幕上,画面中清晰显示着不明人员的面部模糊影像和无人机飞行轨迹,“从他们的行动来看,目标很明确 —— 种子仓库、核心实验室、数据中心,这三个地方藏着咱们最核心的资源,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老王看着屏幕上的网络攻击日志,眉头紧锁:“他们用的是高级钓鱼邮件,伪装成农业部门的技术调研函,附件里藏着木马程序,一旦打开,就能窃取实验室的种子研发数据。幸好咱们的防火墙提前拦截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会议结束后,团队立刻启动 “基地防御升级计划”,从物理防御、网络安全、人员管控三个维度,全面筑牢基地的 “安全屏障”。物理防御方面,基地外围原有的 2 米高铁丝网被替换为 4 米高的智能脉冲围栏,围栏上安装了红外对射探测器和震动传感器,一旦有人触碰或翻越,不仅会发出 120 分贝的警报,还能自动向安保人员的手机发送定位信息;种子仓库和核心实验室的墙体加装了 10 厘米厚的防弹钢板,窗户更换为防爆玻璃,大门采用指纹、虹膜、密码三重解锁模式,且只有 3 名核心人员同时在场才能开启。“以前觉得基地在荒漠里,安全问题不大,现在看来,必须用‘最高标准’来防。” 负责安保的小李带领队员,在围栏周边布设了 20 个高清监控摄像头,摄像头具备夜视和移动追踪功能,能清晰捕捉 50 米范围内的任何动静。

网络安全是防御的另一重关键。老王带领技术组,对基地的 “作物生长动态监测系统”“种子研发数据库”“设备控制系统” 进行全面升级,搭建了 “三层防火墙 + 异常行为监测 + 数据加密传输” 的立体防护体系:第一层防火墙拦截外部非法访问,第二层防火墙过滤异常数据包,第三层防火墙对核心数据进行隔离保护;同时在系统内安装了 “蜜罐” 系统,一旦有黑客入侵,会被诱骗至虚假数据库,不仅无法获取真实信息,还会被实时追踪定位。“咱们的数据库里存着‘漠旱 3 号’的基因序列、万倍有机肥的配方,这些数据比黄金还珍贵,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老王坐在电脑前,对核心数据进行了 “量子加密” 处理,这种加密方式目前无法被破解,“就算有人拿到数据,没有解密密钥,也只是一堆乱码。”

人员管控方面,基地实行 “分级授权 + 动态审核” 制度。将工作人员分为 “核心层”“技术层”“操作层” 三个等级,核心层负责决策和核心技术研发,技术层负责设备维护和数据处理,操作层负责田间管理和物资运输,不同等级人员的权限严格区分,核心层人员的权限每季度审核一次,技术层和操作层人员的权限每月审核一次;同时对所有进入基地的外来人员,实行 “提前报备 + 身份核验 + 全程陪同” 制度,严禁携带存储设备和拍摄设备进入核心区域。“之前有个外来考察团,试图用手机拍摄种子具现仪,幸好被安保人员及时发现。” 林舟在人员管控会议上强调,“以后不管是谁,哪怕是上级部门的领导,进入核心区域前都必须交出所有电子设备,全程由 2 名以上核心人员陪同,绝不允许单独行动。”

除了被动防御,团队还主动构建 “风险预警机制”。在基地周边 5 公里范围内,布设了 10 个地面震动传感器和 5 个空气采样器,地面震动传感器能监测到 1 公里范围内的车辆行驶轨迹,空气采样器能检测是否有不明气体或生化试剂;同时与当地公安、边防部门建立 “联动响应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在 15 分钟内获得支援。“上次那批试图翻越围栏的人,就是被地面震动传感器发现的,咱们的安保人员和边防战士配合,只用了 10 分钟就将他们控制住了。” 小李拿着预警系统的监测记录,向林舟汇报,“目前预警系统运行良好,能有效覆盖基地周边的所有关键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