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 > 第251章 准备进攻蜀国归州与峡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1章 准备进攻蜀国归州与峡州

第两百零二日

卯时(05:00-07:00)

钟鹏举留下一万陆军入驻公安县城,三千人守城和维护各乡镇治安,其余士卒和调用的一万民夫用混凝土扩建县城,建成能容纳十万人的城池。

钟鹏举在公安县码头补充完弹药和物资后,派遣钟剑平率领经过伪装的两艘海鹘战舰和十艘钢甲快船继续北上探路。同时,他派遣一个侦察搜索连从陆路扮成商人前往探路。余下的车船和海鹘战舰部分则换装更轻便的精钢火炮,以替换笨重的青铜大炮。

标准青铜前膛炮(如12磅野战炮)的完整发射流程包括清理炮膛、装填火药、放置炮弹、捣实药包、插入引信、瞄准、点火等7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谨慎操作以避免炸膛。

在训练有素的情况下(如英国皇家海军的青铜炮组),最快每2-3分钟完成一轮发射,即每分钟0.3-0.5发。这是因为青铜炮的炮膛清理需用沾湿的布团反复擦拭(防止残留火星引燃新火药),且其材质较软,捣实药包时需控制力度,避免损伤炮膛。

缺乏持续训练的陆军炮组(如19世纪清军的青铜炮部队),往往需要4-5分钟才能完成一轮发射,射速降至每分钟0.2-0.25发。装填时若火药与炮弹配合不当(如炮弹过松导致漏气),还需重新调整,进一步拖慢节奏。

钟鹏举现时的海陆军需要15-20分钟才能完成一轮发射,射速每分钟只有0.05-0.06发。

青铜导热性较差,连续发射3-4轮后,炮身温度会升至烫手(约今80c以上),必须暂停发射等待自然冷却(或用冷水浇淋降温),否则高温可能引发火药自燃。这使得青铜炮在持续作战中难以维持基础射速,每四刻钟(小时)实际发射量通常不超过15发,远低于钢炮的25发。

青铜炮的炮尾与炮身一体铸造,火门位置固定,点火时需炮手贴近操作,若前一轮发射后炮尾残留热气,易灼伤炮手,间接降低后续装填速度。而钢炮可通过可拆卸炮尾设计优化点火流程,减少此类延误。

在颠簸的战船上,青铜炮的射速会进一步下降。由于甲板晃动,瞄准与装填的难度倍增,即便是精锐炮组,也难以突破每分钟0.3发的上限。例如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战舰的青铜炮平均每3分钟才发射一轮,更多依赖齐射密度而非射速取胜。

在相对稳定的陆地炮位(如钟鹏举围攻江陵时的前膛炮阵地),射速略高。炮手可预先准备好分装的火药包与炮弹,通过分工协作(如一人清理炮膛时,另一人准备弹药)压缩流程,最快可达每2分钟一轮,但受限于散热问题,持续四刻钟(1小时)后仍需停火降温。

相较于熟铁炮(每分钟0.5-0.6发)和钢炮(每分钟0.8-1发),青铜前膛炮的射速始终处于劣势。但其优势在于稳定性——较低的射速反而降低了操作失误率,炸膛风险远低于熟铁炮,这也是19世纪前各国海军坚持使用青铜炮的核心原因。

钟鹏举目前以追求稳妥为首要目标,在火炮的使用上尽量避免炸膛以免打击士气。面对以冷兵器为主的对手时,并不刻意追求射击速度。他更换装备的原因,仅仅是为了进行试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钟鹏举是基于收集到的蜀国国内情报,才毅然决定北伐的。这一决策是在蜀国王建生命垂危的背景下做出的。他意图趁局势动荡之际,迅速抢占富饶的天府之国。

钟鹏举进据荆南地区时尚未收到(前)蜀高祖王建病逝的消息。

王建出身低微,早年以偷盗、贩卖私盐为生,后来在风云变幻之际加入忠武军,凭借自身的勇猛与智谋,一路从底层崛起。黄巢之乱时,他随忠武军将领鹿晏弘前往蜀地时,获观军容使田令孜赏识,被收为养子并统领神策军。此后,王建不断积累势力,在蜀地攻城略地,先后占据西川、东川等地。

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王建拒不承认后梁政权,于成都称帝,建立前蜀政权。

他在位期间,王建重视人才、善待士人,推动了蜀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前)蜀在十国的乱世中一度呈现繁荣之象。然而,王建执政晚年,内部矛盾争端不断,原太子王元膺被杀,王建改立年幼且能力不足的王宗衍为太子,为(前)蜀政权的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王建本对王宗衍的贪玩好色有所担忧,甚至有过改立太子的想法,可惜次子王宗杰却突然暴毙。在身体每况愈下、视力越来越差之时,王建召回北面行营讨招使兼中书令王宗弼,任命其为马步都指挥使并托付后事,还表示若王宗衍难当大任,可从王氏子弟中另选合适之人辅佐。同时,王建因担心诸多许州故人出身的文臣武将日后不听王宗衍调遣,特意让宦官宋光嗣担任枢密使。但王建的这些安排,并未能阻止(前)蜀走向衰落。

918年处于十国初期(梁贞明四年),归州(今湖北秭归)与峡州(今湖北宜昌)因地处长江三峡咽喉,是连接巴蜀与荆楚的水路要冲,其战略地位、行政归属及社会状况均与当时的割据格局紧密相关。

钟鹏举根据收集到的情报是这样分析两地情况的:

一、地理位置与战略价值。

归州与峡州均位于长江上游向中游过渡的三峡地带,是巴蜀(前蜀)通往荆楚(荆南、吴)的必经水路通道,战略意义极为突出:

归州(秭归):地处三峡西段,北临大巴山余脉,南接武陵山,长江穿境而过(今瞿塘峡至西陵峡中段),境内多险滩(如崆岭滩),地形以山地为主,仅河谷地带略有平地。其核心价值是“控瞿塘之险”,是从东部进入巴蜀的第一道水路关隘。

峡州(宜昌):位于三峡东段(西陵峡出口),东接江汉平原,西连归州,长江在此出三峡进入开阔地带,境内有荆门山、虎牙山等天险(“楚之西塞”),是三峡与江汉平原的衔接点,控制着巴蜀船只东出的最终出口,被称为“三峡门户”。

二、行政归属:(前)蜀与荆南的争夺前沿。

918年,归州与峡州的归属与南方两大割据政权直接相关:

蜀(王建政权):918年时,蜀(疆域含今四川、重庆及陕南、鄂西部分地区)正处于王建统治末期。王建在位时极力巩固东部边界,将三峡沿线视为“东部门户”,通过军事控制确保巴蜀安全。归州与峡州因直接关系到入蜀水路的安全,被蜀纳入管辖范围(属蜀峡路节度使辖区),是蜀防御荆南和吴国的前沿。

荆南(高季兴政权):荆南以江陵为中心,疆域狭小,但其生存依赖长江航运的“过境税”。高季兴曾试图夺取峡州、归州以控制三峡航道,但918年时蜀国力仍较强(王建去世前未出现大规模内乱),荆南尚未得逞,两地仍在蜀控制下。

三、军事与经济状况。

军事部署:

两地因地形险要,均设有军镇(如峡州设“荆门军”),驻有重兵(每地约数千人),以水军为主(配备战船、弩箭、投石机等),任务是巡逻长江、查验过往船只、防御外敌突袭。蜀在此推行“寨堡制”,在险滩、峡谷处修筑堡垒(如归州的“新滩寨”),形成梯次防御体系。

经济特点:

因多山地、少平原,农业不发达(仅河谷地带种植水稻、杂粮),经济以“航运依附型”为主:

官府通过控制关卡征收“船税”(过往商船需缴纳“过峡钱”),是重要财源;

沿岸有少量码头城镇(如峡州的夷陵城),聚集船工、商贩、搬运工,形成小规模市集;

手工业以造船(小型快船、运输船)、冶铁(打造兵器、农具)为主,服务于军事和航运。

四、社会与民生。

人口:两地人口稀少(每州不足万户),居民多为土着(巴人后裔)与流民(因中原战乱南迁者),以“水居”为主(靠长江为生),习俗兼具巴蜀与荆楚特色。

社会秩序:因地处边境,战乱风险高,官府控制力较强,民间尚武之风盛行(男子多习水性、善弓弩),部分村寨甚至有自保武装(“峡民堡”),与官府形成联防。

918年的归州与峡州,是蜀东部边界的“锁钥之地”,因控制三峡航道成为军事重镇,虽经济基础薄弱,但战略价值决定了其在割据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两地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蜀与荆南、吴国的力量平衡。

钟鹏举崇尚兵贵神速,近日内夺取归州与峡州是志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