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 > 第310章 震雷惊电,天之威怒;地龙翻身,灾祸降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0章 震雷惊电,天之威怒;地龙翻身,灾祸降临

督府没被的炸死的那三四成卫兵们更是惊慌失措。原本在午时换班后,卫兵李四正靠在箭楼旁打盹,爆炸声将他惊醒,他睁眼便看见议事堂的墙体轰然倒塌,砖石飞溅,那场景不像人力可为,倒像被天雷劈中。“是天怒!地龙翻身,不是敌袭!”李四双腿发软,竟忘了拔佩刀,反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天空磕头。

他身边的同伴有的也跟着下跪,嘴里念着“上天息怒”、“地龙息怒”;有的则疯了般往城外跑,边跑边喊:“督府是天子脚下的重地,如今被天打雷劈,地龙翻身,润州要完了!”混乱中,有人被挤倒在地,踩踏声、哭喊声与“天罚”“天怒”的嘶吼交织在一起,城东的街道瞬间变成了奔逃的洪流,人人都怕被“上天的怒火”与“地龙翻身”波及。

钟晓在混乱当中带领将士们乘坐五辆装满干草的马车,沿侧巷向西疾驰。沿途遇到的哨卡,要么因督府爆炸而混乱不堪,要么被他们用“送粮到军营”的借口蒙混过关。马车行至城西城门时,守门卫兵正忙着检查进出人员,张谦让 “车夫” 故意将干草撒落在地上,吸引卫兵注意力,其余将士则趁机推车冲出城门,消失在城外的树林中。

出城后,他们弃马车上马,向长江边的接应点疾驰。黄昏时分,抵达江边时,一艘快船已等候在码头——这是钟鹏举从常州调派的接应船只,船身涂成银灰色,不易被察觉。将士们弃马登船,钟晓下令立即启航,快船顺江而下,很快便融入暮色苍茫的长江江面。

钟豪则把徐温府邸附近的商铺关门,把地道入口塞入十数包泥土堵死再恢复地面原状。

爆炸发生半个时辰后,烟尘稍散,胆大的人开始向城东靠近,试图看清大都督府的情况。当人们穿过混乱的街道,站在督府外围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陷入了震撼与失语——曾经威严的大都督府,此刻已成一片狼藉的废墟,不同身份的人在现场前,反应也从最初的恐慌,逐渐变成敬畏、担忧或隐秘的窃喜。

家住城东的老秀才周先生,拄着拐杖慢慢走到督府外围,他曾饱读诗书,见过不少记载“天谴”的典籍,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倒吸一口凉气:曾经巍峨的正厅穹顶塌成一堆木石,断梁上的焦痕整齐划一,不像火灾焚烧的杂乱;议事堂变成一个巨大的漏斗状深坑,坑壁光滑,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生生凿开;军械库方向还冒着青烟,那烟味带着一股焦苦,不像寻常草木燃烧的味道。

“这……这是‘天雷击溃’之象啊!”周先生捡起一块散落的砖石,上面竟有几道细微的裂纹,像极了典籍中记载的“雷纹”,他手里的拐杖“咚”地掉在地上,喃喃自语,“《史记?天官书》里说,‘天怒则雷劈其居,以示惩戒’,徐公怕是真的做了逆天之事,才遭此报应!”

围观的百姓们纷纷围过来,看着周先生手中的“雷纹石”,更是深信不疑。有人指着废墟中露出的断梁,小声说:“你看那梁上的焦痕,多整齐,定是天雷劈中的,人力哪能弄出这样的痕迹?还有地面的扁担粗的网状裂痕,定是地龙翻身。”有人则盯着军械库方向的“弹片雨”痕迹,地上插满了矛头、箭簇,还有变形的甲胄碎片,却把这当成“上天收走兵器,不让徐温再打仗”的预兆,吓得不敢靠近。

也有胆子大的小贩,趁乱在人群外围摆起小摊,卖起香烛,嘴里吆喝着:“快来买香烛,去城隍庙祈福,躲过天罚!”这次竟有不少人争相购买,大家都想通过“敬神”来平息上天的怒火,没人有心思讨论“凶手”,更没人想到“火药”,只觉得这是“天要亡徐温”的征兆——徐温若出事,润州会不会陷入战乱?可转念一想,这是天罚,或许也是百姓的转机,又悄悄松了口气。

徐温的亲信率军进攻钟家村江南制造总局投降后,被“释放”的林动骑在马上,目睹督府的废墟,脸色骤然变得惨白。“快!救人!首要任务是寻找徐公的谋士和将领!”

润州宿卫营校尉林动跃下马背,不顾随从的劝阻,径直冲向废墟,指挥着赶来的卫兵和仆役清理瓦砾。当他的视线落在议事堂废墟中露出的一只戴着玉扳指的手上时(那是徐温的心腹谋士、辅助其义子徐知诰攻打江州的漏网之鱼严可求的信物),林动的心猛然一沉。他亲自上前,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砖石,口中不停地呼喊:“严左仆射!严左仆射!”

同样在攻打江南制造总局时投降、后被释放并降职为督府卫营校尉的韩立,此刻正站在废墟旁,显得手足无措。他目睹被炸毁的粮仓和水管,深知后续的粮草供应和水源保障都陷入困境,却不知该如何向徐温禀报这一噩耗。

“怎么办?怎么办?”韩立不停地搓着手,看到林动兄弟时,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跑过去说:“林大人,敌人是怎么可以做到的,全部稀巴烂了,粮仓炸了,水也断了,这可咋整?”

林动瞪了他一眼,压低声音道:“慌什么!你立刻派人加急送信给徐公,我先去救人,即便无人可救,也要装装样子,后续事宜稍后再议!”然而,他自己的手却在微微颤抖——他心里明白,督府已化为废墟,哪里还有什么人能救。这不仅意味着建筑的坍塌,更是徐温权力根基的动摇,一旦消息泄露,江东的其他势力恐怕会纷纷蠢蠢欲动。

曾在督府内当差的仆役陈六,爆炸时正好在督府外的杂役房整理文书,侥幸逃过一劫。此刻他站在废墟外围,看着曾经熟悉的地方变成一片狼藉,腿肚子直打颤。

“我要是晚出来一步,就埋在里面了……”陈六小声对身边的同伴说,眼神里满是恐惧。他想起议事堂里徐温议事时的威严,想起军械库里整齐摆放的兵器,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废墟,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去哪里谋生,更担心徐温追责——毕竟督府被毁,他们这些仆役说不定会被当成“内奸”盘问。

负责守卫督府侧门的士兵吴八,此刻正拿着兵器,在废墟周边巡逻,防止有人趁乱抢掠。他看着围观的百姓,眼神里满是警惕,却也藏着一丝侥幸——爆炸时他正好去旁边的小解,躲过了一劫。“这是上天要罚徐公,跟咱们没关系!”吴八对身边的同伴说,试图用“天罚不罚小兵”的想法安慰自己,却还是忍不住摸了摸脖子上的平安锁。可他心里清楚,百姓们都信“天谴”和“地龙发怒”,要是徐温回来后不能平息这股流言,润州怕是要乱了,而他这个小兵,只能在混乱中尽量保全自己。

城西距离大都督府约三里,虽未直接受冲击波影响,但爆炸声仍清晰可闻,地下的轻微震颤也让人们心生不安。因看不见爆炸现场,百姓们对“天罚”“地龙发怒”的想象更添几分诡异。

城西布行的“李记布庄”掌柜老李正给一位客人量布,爆炸声传来时,他手中的尺子掉在布上,布卷滚落,竟恰好盖住了布庄里供奉的“土地公”神像。“不好!土地公都不敢见这动静,定是大凶之兆!”老李脸色煞白,赶紧扶起神像,用干净的布擦拭,伙计小刘也停下手中的活,侧耳倾听,第三声爆炸传来时,布庄的窗户玻璃发出“嗡嗡”的声响,像极了老人的叹息,接着脚下的大地传来震动。

“这声音不像打雷,打雷有闪电,可刚才天明明好好的!”小刘压低声音,“吴小七前几日去徐府送布,说徐公拆了府里的老戏台,那戏台上供着明皇的牌位,是护佑梨园的神啊!如今拆了神位,可不就遭天谴了?”

李掌柜赶紧捂住他的嘴,“别瞎说!让徐公的人听见,有你好果子吃!”他一边让其他伙计关门,一边对着神像磕头,“求土地公保佑,润州百姓没做错事,别让天罚连累我们!”

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议论,有人说“前几日河里捞上来的鱼,肚子里都有血丝,原是天要降罚的预兆”,有人猜“徐公逼吴王称帝,是想自己以后当皇帝,逆天而行,才遭此报应”,谣言像野草般在人群中疯长,每一句都离不开“上天”“责罚”“报应”的字眼。

润州府人的反应,看似是突发灾难下的本能,实则折射出徐温统治下的人心底色——因缺乏对“火药爆破”的认知,百姓们将爆炸归因于“天谴”、“地龙发怒”,这种认知不仅放大了恐慌,更悄然瓦解了徐温“天命所归”的统治合法性。不同身份的人,因与徐温势力的关联程度不同,对“天谴”、“地龙发怒”的态度也带着鲜明的利益考量,而这些态度,也悄然影响着润州城后续的走向。

对润州百姓而言,徐温是“保境安民”的权臣,也是“专权跋扈”的统治者。他们害怕“天谴”蔓延,让自己流离失所,所以听到爆炸声会本能奔逃,会去城隍庙祈福;但也有人私下期待“天罚”能让徐温收敛暴政,甚至推翻他的统治——毕竟今年徐温为了发动四场战争,近年来对百姓的盘剥日益加重,不少人家因缴纳不起赋税而家破人亡。

“徐温遭天罚,是老天爷开眼了!”有百姓在暗处小声说,“说不定吴王能趁机亲政,给咱们减点税!”这种“恐惧”与“期待”的矛盾,让百姓们在议论时小心翼翼,既不敢直言指责徐温,也不愿真心为督府被毁而惋惜,更不愿相信亲徐温人士“吴越妖术”的说法——在他们眼里,明明就是天降责罚和地龙发怒。

韩立、林动等徐温亲信,表面上焦急搜救、强装镇定,实则在“忠诚”与“自保”间权衡。他们清楚徐温的脾气,督府被毁,徐温必然会暴怒追责,若找不到“凶手”,他们这些亲信很可能会被迁怒;但若能尽快查清真相,甚至抓住“凶手”,或许能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们一边指挥搜救,一边暗中派人封锁消息,防止事态扩大,更防止徐温在赶回润州前,人心彻底涣散。

对底层士兵和仆役而言,他们既不敢违抗徐温的命令,又对未来充满迷茫。督府是徐温权力的象征,如今象征崩塌,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服从谁,更担心自己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所以他们有的选择“服从”,参与搜救、巡逻;有的则选择“逃避”,趁乱离开润州,寻找新的生计,而这种“逃避”,也让徐温的统治基础悄然松动。

润州府人的反应,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徐温统治下的人心裂痕。三声爆炸不仅摧毁了大都督府的建筑,更炸碎了人们对徐温“不可撼动”的认知——当百姓开始私下议论“徐公是不是要不行了”,当亲信开始暗中盘算“如何自保”,当底层兵仆开始逃离,徐温在润州的权力根基,已在无形中断裂。而这种人心的变化,比废墟更难修复,也为后续钟鹏举势力的崛起、吴王杨隆演身边宿卫将校的夺权埋下了伏笔。

夕阳西下时,润州城东的烟尘渐渐散去,废墟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苍凉。围观的百姓陆续散去,却没人能真正平静——他们知道,这场爆炸不是结束,而是润州城变局的开始,而他们的命运,也将在这场变局中,被重新改写。

一百余里之外的徐温,在接到前方传来的战报那一刻,整个人如同被雷击中一般,骤然间气息全无,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原本刚刚从攻打江南制造总局失利的阴影中艰难地迈出了一步,心中好不容易积攒起一丝希望,正值常州大捷的消息传来,全军上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他也因此备受鼓舞,甚至已经开始沉浸在劝进的狂喜之中,幻想着未来的辉煌。

然而,就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却突然遭遇如此沉重且意外的打击,仿佛一盆冷水从头浇下,瞬间将他所有的希望和喜悦浇灭,强烈的反差让他胸口一阵剧痛,险些当场吐血而亡,整个人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