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 > 第163章 江南梅雨季茧霉,竹瓷护匾解蚕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3章 江南梅雨季茧霉,竹瓷护匾解蚕忧

民生二十年梅雨季,江南苏州府的桑蚕户遭了大难 —— 连绵阴雨让空气湿得能拧出水,农户王阿婆家里的蚕茧刚摘下来,堆在传统竹匾里不到三天,就长出青灰色霉斑,轻轻一捏,霉烂的茧丝粘在手上,根本没法缫丝。她蹲在蚕房里,看着满匾霉茧哭红了眼:“这是今年头茬茧,本想卖了换些粮食,现在全烂了,往后日子可怎么过?”

苏州府是天下桑蚕重地,入梅后半个月,近七成桑蚕户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织户李掌柜的绸庄收不到好茧子,只能停工,看着空荡荡的织机叹气:“往年这时候,茧子堆得满院都是,今年收的茧子一半霉烂,就算缫出丝也易断,织不了好绸。”

苏州知府周大人(此前治水时与苏砚微相识)急得再次上书京城:“梅雨季蚕茧霉烂,桑蚕户损失惨重,若不寻防潮良策,今年苏州丝绸恐减产四成,农户生计无着。” 萧璟渊看着奏报,对苏砚微说:“你在里斯本用竹编、瓷具防潮,江南桑蚕业的困境,或许能靠这民间巧劲破解。” 苏砚微当即应下:“蚕茧怕潮怕霉,用竹编做架、瓷片防潮,再配艾草驱虫,定能护住蚕茧。”

苏砚微轻车简从,再次请上里斯本的编筐匠佩拉(精通竹编防潮器具)、瓷匠瓷佩德罗(擅长小型瓷具改良),还带了 “竹瓷护储样本”—— 用细竹条编的小匾(内侧贴薄瓷片)、装蚕茧的瓷盒(带透气孔,防潮不闷)。出发前,她特意从开封调了一批干艾草(用于驱避蚕茧周边的小虫子),从苏州本地预定了细竹条(江南竹资源丰富,就地取材更省钱)。

刚到苏州府吴县(桑蚕最集中的村落),苏砚微就跟着周大人去了王阿婆的蚕房。潮湿的蚕房里,霉味混着蚕粪味扑面而来,竹匾里的蚕茧霉斑连片,有的已经发黑。王阿婆抹着眼泪说:“咱们试过把竹匾搬到灶房烘干,可茧子沾了油烟味,织户不要;用布包着石灰放在匾里,又怕石灰粉沾到茧上,缫丝时扎手。”

佩拉拿起一只霉茧,又摸了摸传统竹匾:“这竹匾缝隙大,潮气容易渗进来,咱们把内侧贴上薄瓷片,潮气就进不去了;再留些透气孔,茧子不闷,自然不容易霉。” 瓷佩德罗则从包里拿出小瓷盒:“摘下来的鲜茧,先放进带孔瓷盒里晾半天,再装竹瓷匾,潮气能散得更快。”

周大人还是有些担心:“吴县有上千桑蚕户,要做多少竹瓷匾?农户们会不会用?” 苏砚微笑着说:“咱们先在吴县做试点,教农户自己编匾、贴瓷片,做得好的给茧子补贴,大家肯定愿意学。”

苏砚微带着佩拉、瓷佩德罗和桑蚕户们,在吴县展开 “竹瓷蚕匾” 试点制作与使用:

竹瓷蚕匾制作:

佩拉教农户用细竹条编 “方形蚕匾”(边长三尺,比传统竹匾略深,防止茧子滑落),竹条间距半寸(保证透气),匾的内侧预留 “浅槽”(用于贴瓷片);

瓷佩德罗教农户处理薄瓷片(选用苏州本地废弃的细瓷碗,敲成三寸见方的薄片,边缘磨光滑,避免划伤手),用稀陶土将瓷片贴在竹匾内侧浅槽里,瓷片之间留半寸缝隙(透气防潮兼顾),贴好后晾两天,陶土干透即可使用。

蚕茧分层护储:

鲜茧摘下后,先放进 “透气瓷盒”(瓷盒底部钻三个小孔,孔上盖细纱布,防止茧子漏出),放在通风处晾半天,沥干表面潮气;

将晾好的茧子装进竹瓷蚕匾,每匾装三寸厚(不宜过厚,避免底层茧子受压受潮),匾内角落放一小束干艾草(驱避飞蛾、小虫,不影响茧子质量);

竹瓷匾叠放时,每层之间垫两根竹条(留出空隙,通风防潮),放在蚕房高处(远离地面潮气),每天翻一次匾,检查是否有霉茧。

蚕房防潮优化:

农户们在蚕房墙角放 “海盐布袋”(粗布装海盐,每袋一斤),吸收室内潮气;窗户上挂 “油纸帘”(雨天放下挡雨,晴天掀开通风),保持蚕房干燥。

试点三天后,王阿婆打开竹瓷蚕匾一看,里面的蚕茧雪白干爽,没一点霉斑,她激动地拿着茧子去找李掌柜:“你看这茧子,比往年还好!” 李掌柜接过茧子,捏了捏又闻了闻,笑着说:“这茧子又饱满又干净,缫出的丝肯定亮!”

苏砚微联合周大人,在苏州府各桑蚕村推 “竹瓷蚕匾互助计划”:

编匾贴瓷队:选拔村里会编竹器、细心的农户,跟着佩拉、瓷佩德罗学技术,再分组教其他农户,每组负责 20 户的竹瓷匾制作指导;

艾草采收队:组织农户在田间、河岸采收艾草,晒干后分发给各户,用于蚕匾防虫;

补贴激励:制作好的竹瓷蚕匾,经检查合格,每户奖励五斤陈粮(从官仓调拨);使用竹瓷匾后,蚕茧霉变率低于 5% 的农户,额外奖励两斤茧子收购加价(由织户联盟承担)。

吴县的试点效果很快传开,周边村落的桑蚕户纷纷来学。不到半个月,苏州府就有八千多户用上了竹瓷蚕匾,蚕茧霉变率从 70% 降到了 8% 以下。李掌柜的绸庄重新开工,收的好茧子堆成了山,还特意给苏砚微送了一匹新织的素绸:“这绸子用竹瓷匾护的茧子缫的丝,比往年亮一倍!”

到了夏末蚕茧收购季,苏州府桑蚕户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三成,王阿婆用卖茧子的钱买了新粮,还给孙子做了件新衣裳,笑着说:“这竹瓷匾真是救了咱们桑蚕户的命,以后再也不怕梅雨季了!”

民生二十年夏末,苏砚微站在吴县的桑蚕田里,看着农户们摘鲜茧、装竹瓷匾,蚕房里飘着淡淡的艾草香,没了往年的霉味。她给萧璟渊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江南桑蚕业困于梅雨季潮霉,竹瓷蚕匾以民间竹编、瓷具之技,低成本解大困。此法治标又治本,可推广至南方各桑蚕区,助农户稳收、促丝绸业兴旺。”

京城御书房里,萧璟渊看着信和周大人送来的竹瓷蚕匾样本,对户部尚书说:“砚微总能把地方民生痛点,用民间智慧化解。苏州的‘竹瓷蚕匾法’,要补进《民生适配集》,让江南、浙西、蜀地的桑蚕区都学起来。” 他还下令:南方各州府要扶持 “瓷片加工作坊”,专门处理废弃瓷具,低价供应桑蚕户,降低制作成本。

苏州府的夕阳下,周大人请苏砚微、佩拉、瓷佩德罗吃 “蚕茧羹”(新鲜蚕茧煮的羹,清甜爽口)。羹的清甜里,混着竹条的清香与瓷土的质朴 —— 这味道,是桑蚕丰收的味道,也是苏砚微辅助萧璟渊,以民生智慧激活南方经济的又一步坚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