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糊涂县令贾清廉 > 第341章 杜明远“建”书馆,孙老倔捐地终得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1章 杜明远“建”书馆,孙老倔捐地终得用

曹如意所赠的百卷典籍,如同一堆熠熠生辉的珍宝,暂时存放于县衙库房。杜明远深知,宝刀需鞘,良书需馆。将这些珍贵书籍妥善保存、方便学子阅览,并使之成为滋养平安县文脉的永久基石,是当务之急,也是对曹如意那份“厚礼”最好的回应与利用。建一所像样的书馆,被提上了最紧迫的日程。

然而,建馆需要地皮、银钱和匠人。银钱方面,县库因近期矿利和豆腐坊税收,略有盈余,杜明远精打细算,堪堪够用。匠人也好办,屯里就有现成的木工、泥瓦匠。最关键的,是选址。需得一处位置适中、环境清幽、地基稳固的地方。

杜明远与孙慢慢等人实地勘察了数日,看中了一块地。这块地紧邻义学堂,地势略高,排水良好,且视野开阔。唯一的问题是——这块地,是孙老倔的。而且是他家祖坟山脚下最好的一块向阳坡地,平日里种着几畦长势极好的烟叶,是孙老倔的心头肉。

杜明远硬着头皮,亲自上门去找孙老倔商量。他备了一壶好酒,几样下酒菜,坐到孙老倔家炕头上,迂回曲折地说明来意,并提出县衙可以用其他上好的水田等价置换,或者支付一笔相当可观的银钱。

孙老倔起初一听要动他的宝贝地,烟袋锅敲得炕沿啪啪响,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行!绝对不行!那是俺太爷爷开出来的地!肥着呢!种啥长啥!给多少钱都不换!”

杜明远耐心解释建书馆的意义,说是为了全县的娃娃们有个更好的读书地方,是为了保住曹公公送来的那些金贵书本,是为了平安县长远的文运。孙老倔闷头抽烟,不吭声,但脸色依旧倔强。

谈话陷入僵局。杜明远心中叹息,正欲另想办法。这时,孙老倔的重孙子,新科秀才孙守业从学堂回来,见县令大人在,忙上前行礼。孙老倔瞥了一眼自家孙子那身崭新的秀才襕衫,又想起前几日全县为自己孙子庆祝的风光,浑浊的老眼闪烁了几下。他猛嘬了几口烟,忽然瓮声瓮气地开口,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杜明远听:

“哼……几本破书……金贵个啥……还得盖房子供起来……” 他顿了顿,磕掉烟灰,极不情愿地嘟囔道:“……那块坡地……今年烟叶长得不咋样…… 虫子多……懒得伺候了……你们要是非用……就……就拿去用吧……省得荒着也是长草……”

杜明远先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他深知这倔老头是抹不开面子直接答应,找了个蹩脚的借口!他连忙起身,深深一揖:“老倔叔深明大义!杜某代全县学子,谢过老倔叔!”

“谢啥谢!”孙老倔梗着脖子,老脸微红,“俺可不是为了啥文运!俺是嫌那地费劲! …… 对了,盖房子得结实点!别没两年塌了,砸了娃娃们!”

地皮问题迎刃而解。杜明远雷厉风行,立即召集工匠,亲自审定馆舍图纸。他要求书馆不求奢华,但求坚固、实用、采光好。孙慢慢负责监督施工,确保质量;钱多多则捏着预算,精打细算,恨不得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连李火火也带着乡勇们帮忙搬运木石材料。

数月之后,一座青砖灰瓦、古朴大方的书馆,终于在那块向阳坡地上矗立起来。馆前辟有小院,栽种松柏;馆内宽敞明亮,书架整齐,书案洁净。杜明远亲笔题写“崇文馆”匾额悬挂正门。又将曹如意所赠典籍,分类编号,整齐陈列。剩余空间,则用以收藏义学原有书籍,并向全县学子开放阅览。

开馆之日,杜明远带领全县官吏、乡绅、学子,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仪式。他将孙老倔请到上座,当众再次表彰其捐地之功。孙老倔别扭地坐在那里,看着自家地里长出的“大房子”,看着娃娃们鱼贯而入,在书海中徜徉的专注神情,尤其是看到自家孙子孙守业作为学长,有条不紊地帮着整理书籍时,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终究是没能绷住,露出了一丝几乎看不见的、混合着骄傲与如释重负的笑意。

一座书馆,凝聚着皇恩(曹如意赠书)、官心(杜明远主持)、民义(孙老倔捐地)。

“忠义良民”的匾额无声,但其精神却在此得以延续。这缕书香,能否在平安县的土地上,世代绵延,滋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崇文馆的灯火,又将照亮怎样未知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