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糊涂县令贾清廉 > 第353章 织品精“卖”州府,平安女红成招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3章 织品精“卖”州府,平安女红成招牌

平安女子织坊的开张,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她们织出的布匹,虽比自家用的细密些,但花样、颜色依旧土气,在县里的集市上乏人问津,只能低价处理给乡邻,勉强维持工本。一些风言风语也开始流传:“女人家,能成啥气候?瞎折腾!”“瞧吧,没几天就得散伙!”

面对挫折,小丫没有气馁。她白天在织坊忙碌,晚上就着油灯,反复翻阅杜明远从崇文馆找来的、仅有的一本《织工图谱》,用木炭在草纸上学着画花样。她带着姐妹们,一次次试验:用茜草根熬煮,染出温润的橘红色;用蓼蓝叶发酵,染出沉静的靛蓝色;甚至尝试将麻线的硬挺与棉线的柔软按不同比例混纺,织出既有筋骨又贴服的“麻棉布”。

她还央求常往来州府的行脚商人,带回一些州城流行的布样和绣花图样,仔细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织坊出的布匹,无论是质地、花色还是手感,都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她们用新法染出的“平安红”、“青山蓝”,色泽饱满,不易褪色;织出的“缠枝莲纹”、“喜鹊登梅”等花样,虽不如苏杭刺绣繁复,却带着一股北地特有的质朴与大气**。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一位来平安县采买山货的州府绸缎庄掌柜,偶然间看到了织坊出的布样,大为惊讶!他没想到在这偏远小县,竟有工艺如此扎实、风格如此独特的布匹!他当即找到小丫,下了第一批订单,要求按他提供的尺寸花样,定制一批桌围、椅披、门帘等家居用品。

这笔订单,如同久旱甘霖!织坊上下欢欣鼓舞,日夜赶工,精益求精。交货时,那掌柜验过货后,赞不绝口,当场付清款项,并签订了长期供货的契书!消息传开,之前观望的商家也纷纷上门,订单络绎不绝。

“平安织”的名声,随着商队的车轮,悄然传到了州府。因其用料实在、做工精细、风格独特且价格公道,很快在州府的中下层市民和讲究实惠的乡绅中打开了市场,甚至有些大户人家也开始采购用于制作下人或日常穿用的衣物。

小丫并未满足于此。她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了更适合夏季穿着的轻薄“夏布”;用零碎布头拼缝出花样别致的“百家被”、“碎布枕”,物美价廉;还指导姐妹们,将平安县特有的吉祥图案,如小猴子、豆荚、煤块(象征矿藏)等,巧妙绣在帕子、香囊上,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礼品,深受往来客商喜爱。

织坊的规模逐渐扩大,从最初的七八人,发展到二十余人,还吸纳了屯里一些生活困难的寡妇、残疾人,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女人们有了稳定收入,在家中的地位显着提高,脸上笑容多了,腰杆也挺直了。她们用自己的双手,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家人和乡邻的尊重。

钱多多看着织坊日益红火的账目,乐得合不拢嘴,再也不提“瞎折腾”的话,反而主动帮忙联系客商、核算成本,真真正正把织坊当成了自家的产业来经营。杜明远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褒奖,称平安女子织坊是“巾帼不让须眉,巧手织就幸福路”,并将“平安织”列为平安县又一特色物产,鼓励其发展。

一针一线,织出的不仅是布匹,更是平安女子的尊严与希望。

“平安织”这块招牌,能否越叫越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新兴的产业,又会给平安县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