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糊涂县令贾清廉 > 第357章 得师友“助”困厄,欧阳山长暗称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7章 得师友“助”困厄,欧阳山长暗称奇

自那日爱晚亭畔一席谈,小石头与周文渊日渐亲近。周文渊出身寒微,乃荆州农家子,凭苦读考入书院,性情沉稳内敛,学问扎实。他不似赵孟然般张扬,却于经史子集皆有涉猎,尤精程朱理学。他见小石头天资聪颖,求知若渴,且心性质朴,便时常邀他一同温书,将自己辛苦抄录的笔记、心得倾囊相授,耐心解答其疑难。小石头如饥似渴,进步神速,对周文渊的感激与敬重与日俱增。

这一日,书院举行月度会讲,由山长欧阳修亲自主持。讲堂内济济一堂,气氛庄重。欧阳修年约五旬,清癯瘦硬,三缕长须,目光锐利如鹰,虽静坐主位,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宗师气度。他出的讲题是“论《孟子》‘民贵君轻’之本与后世践行之困”。

此题宏大且敏感,涉及君臣大义与民生根本。学子们纷纷引经据典,有的强调尊君,有的畅言恤民,但多流于空泛,或畏首畏尾。赵孟然再次引述历代名臣奏疏,论证“君为臣纲”乃天地常经,赢得不少保守学子的赞同。

轮到小石头时,他深吸一口气,起身行礼。他没有直接反驳赵孟然,而是从杜明远治理平安县的实例说起——如何劝课农桑使民有食,如何开矿兴利使县有财,如何创办义学使童有教,如何在钦差压力下竭力维护乡民利益。他言语朴实无华,却将“民为邦本”的道理,融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最后,他说道:“学生以为,孟子所言‘民贵’,其‘贵’不在空言,而在其实。为官者,若能使辖内百姓安居乐业,幼有所养,老有所终,便是对‘君轻’最好的诠释,因其稳固了江山之基。若只顾颂圣邀宠,而视民生凋敝如无物,纵引经据典万千,亦是对圣贤之道的背离。”

他没有高深理论,全凭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却逻辑清晰,情感真挚,掷地有声!讲堂内一片寂静,许多学子陷入沉思。连赵孟然也张了张嘴,一时语塞。

端坐上的欧阳修,一直半阖的眼睑微微抬起,目光如电,落在小石头身上,久久未动。他指尖在案几上极轻地叩击了两下,无人察觉。

会讲结束后,欧阳修并未多言,径直离去。但次日,便有书院执事前来,客气地请小石头去山长书房一趟。

小石头心中忐忑,不知是福是祸。周文渊安慰他:“山长最重实学,不喜空谈。石兄昨日所言,必合其意。”

书房内,书香浓郁,四壁图书。欧阳修正伏案批阅文章,见小石头进来,放下笔,指了指下首的座位,语气平淡:“坐。”

小石头恭敬行礼后,小心坐下,垂首屏息。

欧阳修打量他片刻,方开口道:“你昨日所言平安县事,杜明远此人,治县如何?”

小石头心中一凛,谨慎答道:“回山长,杜县令爱民如子,勤政清廉,兴利除弊,平安县方能由贫瘠之地,渐有生气。”

“哦?”欧阳修捻须,“据老夫所知,平安县曾有银矿之利,亦有前朝秘辛之扰,他能周旋其间,保全一方,殊为不易。 你在他身边,所学几何?”

小石头如实禀告,从杜明远处所学不仅是经义,更有为民请命的担当、权衡利弊的智慧以及身处逆境的不屈。

欧阳修静静听着,不时微微颔首。待小石头说完,他沉吟良久,忽然问道:“你可知,老夫为何召你前来?”

小石头老实回答:“学生不知,请山长明示。”

欧阳修目光深邃:“书院之中,如赵孟然者,车载斗量;如周文渊者,凤毛麟角;而如你石磐(杜明远为小石头取的学名)者,”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能于经典之外,见民生之多艰,言治理之实策者, 寥寥无几。你的根基或有不足,但这份见识与赤子之心,尤为可贵**。”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竹林:“学问之道,首在做人,次在济世。徒知章句,不过书蠹;通经致用,方为真儒。 你,很好。”

一句“很好”,重如千钧!小石头浑身一震,激动得几乎要落下泪来!他深深俯首:“学生……学生定不负山长期望!”

“嗯。”欧阳修转过身,“往后,每月朔望,可来此间,将你在平安县所见所闻,民间疾苦,治理得失,写成札记,与老夫一观。 至于经义根基,可与文渊多切磋,亦可去藏经阁多阅览。”

这无疑是天大的恩遇!意味着山长将亲自指点!小石头叩首再拜,感激涕零。

走出山长书房,小石头只觉得天高地阔,阳光明媚。周文渊早已等候在外,见他出来,迎上前,会心一笑:“如何?”

小石头用力点头,握住周文渊的手:“周兄,多谢!”

伯乐一顾,知己相伴。

小石头在书院的困境,似乎迎来了转机。

但这份来自山长的格外青睐,是福是祸?

赵孟然之流,又会如何反应?

前方的路,看似光明,实则依旧布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