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77章 “联银券”的“命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7章 “联银券”的“命门”

重庆福源分号的密室里,煤油灯的光晃得人眼睛发涩。

沈逸风趴在红木桌上,鼻尖几乎贴在“联银券”上,放大镜的铜框压得纸边起了皱。他的指尖沾着墨,顺着券面的水印线条摩挲——那是伪满印刷局特有的“樱花暗纹”,藏在孙中山头像的衣领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沈先生,您看这个。”

研究伪钞的周专家推了推眼镜,指节敲了敲桌上的银元:“我们从保定截获的联银券,背面都有‘满洲中央银行’的暗记,但更关键的是——”他翻开一本泛黄的账册,“所有回收的旧银元,都被伪政权的‘物资调配局’悄悄运往东北,换成了军火。”

沈逸风的笔顿了顿。

账册上的运输路线图像条血管:从保定到山海关,再到奉天,最后抵达吉林的日军兵工厂。每批银元的数量,都和兵工厂的弹药产量对得上。

“这是一个闭环。”他轻声说,指尖在地图上的“奉天”画了个圈,“伪政权用联银券掠夺民间银元,再用银元换军火,支撑华北的侵略战争。而我们……”他抬头看向窗外,嘉陵江的水流撞在礁石上,“一直盯着伪钞本身,却没看见背后的物流链。”

同一时间,上海林记纱厂的阁楼里,林婉清的手心全是汗。

她蹲在保险箱前,钥匙插进锁孔的声音格外清晰。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樟脑味扑面而来,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十几张清单——最上面那张,标题是“满洲中央银行银器回收名录”。

清单上的字迹很新,是伪政权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亲笔写的:“本月需收购银镯三百对、银锁五十个、旧银元两万枚,送达大连港,转往奉天。”

林婉清的指尖划过“大连港”三个字,忽然想起上周在码头看见的日本货船——船舷上印着“满铁”的标志,货舱里堆着密封的木箱。原来那些不是普通的货物,是伪政权用来换军火的“血”。

她抓起电话,拨通重庆的号码。电流声里,她听见沈逸风熟悉的声音:“婉清?”

“逸风,我找到他们的‘血源’了。”林婉清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股子狠劲,“上海伪政权在高价收购民间银器,全送去了大连,转往东北换军火。”

重庆的密室里,沈逸风握着电话,指节泛白。

周专家凑过来,看着他手里的清单,眼镜片反光:“果然如此!联银券的‘强制兑换’不是目的,是手段——用银元换军火,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这个闭环一旦形成,华北的民间财富会被吸干,日军的弹药库永远填不满。”

沈逸风的目光落在地图上的“上海”和“奉天”之间。

那是条看不见的线,串起了伪政权的贪婪,也串起了华北百姓的血泪。他想起小豆子画的“沈先生”画像,想起秦先生说的“金融是枪”,现在,他要做的,是把这支枪对准敌人的物流链。

“婉清,”他说,声音里带着股子滚烫的劲,“我要去上海。”

“我等你。”林婉清的声音顿了顿,“我查了大连港的船期,下周有一艘‘满铁’的货船,装着回收的银器。”

“我会截下它。”沈逸风挂了电话,转身看向周专家,“先生,能帮我查到‘满铁’大连港的仓库位置吗?”

周专家点头:“我已经让重庆的情报网盯着了——仓库在寺儿沟,戒备很严。”

沈逸风摸出怀表,指针指向深夜十一点。

窗外的嘉陵江涛声阵阵,像在催促他出发。他想起林婉清在电话里说的“血源”,想起华北百姓手里的联银券,想起周专家说的“闭环”——这一次,他不仅要拆伪钞,还要斩断敌人的粮道。

清晨的风里,沈逸风站在朝天门码头,望着江面上的日出。

阿福拎着行李跑过来:“东家,车票买好了!去上海的快车,中午就开!”

沈逸风接过车票,指尖碰了碰怀里的清单——那是林婉清用生命换来的情报。他抬头望向北方,云层里漏出的阳光,像把锋利的刀。

“走了。”他对阿福说,“去上海,斩断敌人的‘血源’。”

火车的汽笛声响起,沈逸风踏上车厢,望着窗外倒退的重庆城。

他知道,这一去,要面对的是伪政权的爪牙,是日军的戒备,是一场比重庆伪钞更凶险的战斗。但他不怕——因为他找到了敌人的“命门”,找到了那个能让整个伪金融体系崩塌的点。

而林婉清,正在上海的阁楼里,等着和他汇合。

等着一起,斩断那条输送罪恶的物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