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155章 重建的“资金缺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5章 重建的“资金缺口”

1946年初春的风,还裹着上海弄堂里的湿冷,联合银行总行的会议室却热得像团火。

幕布上投影着全国经济普查的最新数据:工业产值仅为战前58%,农业减产32%,铁路里程缩水40%……每一个数字都像块沉石,砸在参会者的心头。

沈逸风站在幕布前,指尖划过“资金缺口:约2000万两黄金”的字样,声音沉得能压碎窗外的雾:“重建不是修修补补,是要把塌了的骨架重新撑起来——我们缺的不是方法,是钱。”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钢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

坐在左侧的周副主任捏着茶杯,指节泛白:“银行刚清理完假钞,储户的信心还没完全恢复,这时候发债……会不会引发恐慌?”

“恰恰相反。”沈逸风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资金流向图,“国债不是‘借钱’,是‘聚沙成塔’——把老百姓手里的闲钱、商号的周转金、海外侨胞的爱国款,都集中起来,投去修铁路、建工厂、开荒地。等产出来了,利息照付,本金用税收偿还——这是给全国人民一个‘共建家园’的机会。”

陈部长推了推眼镜,指着图上的“基建占比40%”:“要是把钱砸在铁路和电厂上,能带动多少就业?能让多少农民的粮食卖出去?”

“不止。”沈逸风画了条线连接“农业”和“工业”,“铁路通了,棉花能运到上海纺成布;电厂建了,农村能用电抽水灌溉——这不是简单的‘花钱’,是让钱‘活’起来,变成能生蛋的鸡。”

讨论持续到深夜。

经济学家老吴揉着发红的眼睛,指着图上的“国债期限:10年”:“期限太长,老百姓会不会觉得‘遥遥无期’?”

沈逸风笑了,在图旁加了个备注:“每年付息两次,用实物或庄票抵扣——农民可以用粮食领利息,工人可以用工资买国债,侨胞可以用外汇认购。要让每一个人都觉得,‘我投的钱,能看到回报’。”

次日清晨,《联合日报》的头版用醒目的标题炸响了上海滩:“新中国要建‘家’了!沈逸风提议发行‘建国国债’,邀全民共筑新根基!”

报纸里夹着国债章程:面额从1两黄金到100块银元不等,利息年息6%,可用庄票、粮食、外汇认购……

联合银行门口的台阶上,立刻围满了人。

穿粗布衫的农民攥着卖粮钱:“我能认购10两!等铁路修到俺村,俺的玉米就能卖去上海了!”

戴眼镜的商人翻着章程:“我用商号的周转金买500两——这债,买的是咱中国的未来!”

连一向谨慎的老掌柜都拄着拐杖来了:“我那压箱底的银元,全拿出来!就信沈行长说的,‘共建才能共享’。”

沈逸风站在银行二楼,望着楼下攒动的人群。

小豆子捧着刚统计的认购数据跑上来:“先生!半天功夫,已经认购了80万两!连海外侨胞都发来电报,说要认购10万两!”

沈逸风接过数据,指尖划过“80万两”的数字。

窗外的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他脸上,像层温暖的镀金。

他想起昨夜会议上的争论,想起黑板上的资金流向图,想起老百姓眼里的光——

那些曾经攥着假票哭的人,那些为了护庄票拼命的人,那些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人,

现在,

要用自己的钱,

建自己的家。

“小豆子,”他轻声道,“通知各地分行,明天开始上门宣传——要让村里的老妇人、城里的黄包车夫,都明白‘国债不是债,是咱中国人的希望’。”

小豆子点头,转身跑下楼。

楼下的认购队伍还在延伸,像条奔腾的河,载着全中国人民的期待,流向更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