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169章 金融开放的“初步探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9章 金融开放的“初步探索”

1954年夏末的深圳,筹备处的帆布帐篷里,风扇呼呼转着。

沈逸风的衬衫后背洇着汗,他盯着桌上的《深圳特区外资金融机构试点方案》。

指尖划过“限定业务范围:仅限贸易融资、外汇结算”的条款,他开口道:“开放不是开门揖盗,得给外资套上‘缰绳’——他们的钱能进,但得按我们的规矩赚。”

特区主任老梁挠着头:“可人家南洋银行的约翰行长说,想做人民币储蓄……”

“不行。”沈逸风立刻打断,“人民币是新中国的主权货币,外资银行碰不得。”

他顿了顿,继续说:“先让他们做‘桥梁’——帮我们联系海外订单,帮企业换外汇,等摸透了脾气,再慢慢松绑。”

半个月后,深圳罗湖口岸附近的“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

红绸子扯在新建的银行大楼前,沈逸风和约翰·史密斯行长握手时,特意捏了捏对方的手腕——这位华尔街出身的银行家,掌心还带着纽约的凉意。

“沈先生,感谢您的信任。”约翰笑着递上名片,“我们会严格遵守中国法规,只做贸易相关的金融业务。”

沈逸风接过名片,目光扫过银行门口的“外汇结算窗口”:“我相信你们——但更要相信我们自己的监管。”

他补充道:“明天开始,联合银行会派两名专员驻点,每一笔外汇交易都要备案。”

同一时刻,上海外滩的联合银行总行大楼里,英国汇丰银行的代表正捧着合作协议等在会客厅。

“沈行长,我们想引进你们的‘流动银行车’技术。”代表推了推眼镜,“还有你们的‘农户信用评级体系’——我们在东南亚的农场主很感兴趣。”

沈逸风翻着合作草案,指尖停在“技术互换”的条款:“可以。但我们要学你们的电子记账系统——你们的分行已经用了五年,误差率比我们低三成。”

代表眼睛亮了:“没问题!我们可以派工程师来培训,顺便交流风险管理经验。”

深夜,沈逸风坐在办公室里,整理着两地的试点报告:

深圳外资银行:首月处理贸易融资12笔,金额80万美元,未出现违规操作;

上海技术交流:汇丰工程师下周抵达,将协助开发“联合银行电子账簿系统”。

秘书小郑捧着电报进来:“先生!农业部长说,邢台县的拖拉机贷款户今年亩产多打了三百斤,要给您寄感谢信!”

沈逸风接过电报,忽然笑了——他想起早上约翰行长说的话:“你们的金融开放,不是复制我们的模式,是在建自己的房子。”

是啊,金融开放不是卖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引进外资不是目的,是学他们的管理、他们的技术,然后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武器。

而最关键的武器,永远是人——

得赶紧培养一批懂国际规则、懂中国国情的金融人才。

“小郑,”他喊来秘书,“给中央发报——建议在联合银行成立‘国际金融研究班’,招外语好、懂经济的年轻人,送出去学,也请进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