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189章 改革开放前的"金融蓄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9章 改革开放前的"金融蓄势"

1976年冬末的上海,梧桐叶还凝着霜,一份加急电报送进联合银行总行。

沈逸风捏着电文,指尖因用力泛白——四人帮倒台的消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压在心底好几年的“金融春天”蓝图。

他立刻召集核心团队:“通知所有人,今晚加班。我们要准备迎接,一个不一样的时代。”

深夜的总行会议室,暖气管道嗡嗡作响。

长条桌上摊着十几份油印资料:有美国花旗银行的零售业务手册(从外贸渠道辗转获得),有日本战后金融改革的剪报,还有沈逸风让人翻译的《西方商业银行管理概论》。

政策研究员小周推了推眼镜:“沈行长,这些资料里说,国外银行开始做‘个人储蓄’‘消费信贷’,咱们要不要试试?”

“不是试试。”沈逸风的手指在地图上“上海”二字上画了个圈,“咱们要准备的是,把被压抑了十年的金融活力,释放出来。”

老经济学家陈默扶了扶眼镜,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我算了笔账,要是恢复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光是工商信贷的利率调整,就能激活一批中小企业的生产。但……得先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

“对。”沈逸风拿起钢笔,在“上海陆家嘴”的位置画了个星号,“我打算先在上海试点——成立专门的‘金融改革调研小组’,盯着企业融资需求,盯着老百姓的储蓄意愿。等时机到了,咱们就能拿出一份‘接地气’的改革方案。”

总行三楼的政策研究室,灯光亮了整宿。

年轻干部小吴趴在桌上,钢笔尖在稿纸上划得飞快,写的是《关于恢复银行商业属性的初步设想》。

旁边,资料管理员老周端来一杯热咖啡,杯壁上凝着水珠:“小吴,歇会儿吧。沈行长说,这份方案要‘既要敢想,又要落地’。”

小吴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周叔,您看这句——‘让银行从“计划执行者”变成“资金调配者”’,会不会太超前?”

“不超前。”老周笑了,“我年轻时在上海钱庄做过学徒,那时候钱庄老板就知道‘看行情放款’。咱们现在要做的,不过是把老祖宗的智慧,加上国外的经验,揉进新制度里。”

凌晨四点,沈逸风走进政策研究室。

桌上摊着小吴的草案,陈默的经济分析,还有老周整理的“国外金融监管案例”。

他翻到最后一页,小吴写着:“金融的春天,不是等来的,是准备出来的。”

沈逸风拿起钢笔,在草案上添了一行:“1977年一季度,启动上海金融改革试点筹备。目标:让银行活起来,让钱流起来,让老百姓敢存钱、敢投资。”

清晨的阳光穿过窗户,洒在方案封皮上。

沈逸风站在会议室门口,看着团队里熬红眼睛的年轻人,轻声说:“同志们,咱们这十年,不是白熬的。那些翻烂的资料,那些算秃的算盘,那些画满地图的铅笔印——都是春天的种子。”

窗外,外滩的钟楼敲响七点。

风里已经有了暖意,像金融春天的气息,正悄悄漫过黄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