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199章 金融国际化的"加速推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9章 金融国际化的"加速推进"

1986年春的纽约,华尔街的铜牛在晨雾里若隐若现。

沈逸风站在花旗银行总部大楼的落地窗前,西装袖口沾着跨洋飞行时的褶皱。

楼下的旋转门里,美国银行家协会的代表团鱼贯而入——摩根大通的cEo、花旗的总裁、美林的主席,个个西装革履,目光里带着审视与好奇。

“沈先生,贵国的金融市场,真的准备好迎接国际资本了?”摩根cEo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惯常的强势。

沈逸风转身,指尖轻点桌上的《中国金融开放白皮书》:“准备好了。我们的利率市场化走了八年,监管体系搭了三年,现在缺的不是‘能不能’,是‘敢不敢’——敢让外资进来,更敢让中资出去。”

会谈持续了三小时。

花旗总裁追问:“如果外资银行进入,会不会冲击你们的国有银行?”

“冲击?”沈逸风笑了,“菜市场来了新摊贩,买菜的人选择多了,摊贩之间还得比服务、比价格——这才是市场该有的样子。我们欢迎竞争,但规则得一起守。”

美林主席转向中资机构议题:“听说中国银行要在纽约设分行?”

“下个月。”沈逸风点头,“不是去‘镀金’,是给在美中资企业建‘金融驿站’——帮他们融资、避险,也让美国企业通过我们,更了解中国市场。”

半个月后,曼哈顿中城的“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招牌挂上。

开业仪式上,纽约时报记者举着话筒挤到前排:“行长先生,为什么选择纽约?这里可是全球金融的心脏!”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行长李振华看向身旁的沈逸风:“因为中国企业的脚步到了这儿——我们的客户里有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科技公司,有在休斯敦建工厂的能源集团,他们需要家门口的‘中国服务’。”

沈逸风接过话筒,对着镜头说:“金融国际化不是‘谁吃谁’,是‘互相搭台’。”

“中资银行走出去,是给中国企业当‘翻译’;外资银行进来,是给中国市场当‘老师’。最终受益的,是全球的投资者和企业。”

当晚,沈逸风在分行顶楼的酒会上,握着美联储前主席的手:“我们不怕竞争,怕的是‘关起门来自己玩’。您当年推动美国金融开放时,不也说过‘竞争让市场更健康’?”

老人笑着碰杯:“所以我要看看,中国的‘开放’是真开放,还是走过场。”

回到酒店房间,沈逸风翻着分行首日业务报表。

李振华敲门进来:“沈先生,今天有七家在美中资企业来咨询跨境融资,还有三家外资机构预约明天谈合作。”

“好。”沈逸风在报表上画了个圈,“但记住——走出去不是‘撒胡椒面’,要扎进产业里。”

“下个月去硅谷,我要见见那几家做半导体的中资初创企业,他们的融资需求,得用‘定制化’方案解决。”

窗外的曼哈顿灯火璀璨,黄浦江的潮声仿佛还在耳边。

沈逸风知道,这一步,不是终点——当中国的银行在华尔街设点,当中资企业用美元融资,当外资机构研究A股走势,金融的“双循环”才真正转起来了。

而他们的任务,是让这循环更稳、更活、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