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203章 金融开放的"新机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3章 金融开放的"新机遇"

1990年春末的上海,清晨的风里裹着黄浦江的潮气,却吹不散浦东工地上的热乎劲。

吊塔的钢索吱呀转动,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撞在未完工的楼群里,沈逸风踩着沾着泥点的皮鞋,站在陆家嘴规划图前,指尖顺着“金融贸易区”的红线划了个圈。身后的浦东开发办主任老陈抹着汗,声音里带着亢奋:“沈行长,您看这地块——未来要建三十层的环球金融中心,对面是证券大厦,左边是外资银行总部!昨天摩根大通的代表刚来,盯着这块地看了半小时!”

沈逸风转身,望着远处正在打地基的空地,眼睛亮得像星子:“这不是普通的工地,是中国金融的‘新地基’!浦东开发不是盖几栋楼,是把上海推到世界金融的棋盘上——我们要做中国的华尔街,让外资进来,让中国企业走出去,让钱在这里‘转’起来!”

上午十点,摩根大通上海代表处的会议室里,咖啡香混着英文合同的味道。

摩根亚太区总裁杰克·汤普森推了推金丝眼镜,翻开方案:“沈先生,我们对上海的金融市场很感兴趣——想做外汇交易、债券承销,还想参与未来的股指期货。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游戏规则’:外资持股比例多少?资金汇出怎么管?”

沈逸风接过方案,指尖停在“外资持股上限30%”那行:“这个比例可以谈,但得守住两个底线:第一,外资不能控股中资银行;第二,所有交易必须接入中国清算系统——我们要‘引进来’,更要‘管得住’。”

杰克笑着点头:“沈先生的话很实在。摩根愿意配合——毕竟,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比任何规则都诱人。”

下午两点,联合银行总行的“上交所筹备组”办公室,灯光亮得像白昼。

筹备组组长老吴揉着发红的眼睛,把一沓《证券交易规则草案》拍在桌上:“沈行长,我们拟了三套方案——集合竞价、连续竞价,还有做市商制度。您看哪个更适合中国的‘新手市场’?”

“先稳。”沈逸风翻着草案,指尖点在“集合竞价”那页,“新手市场最怕‘乱’——集合竞价能把价格波动压在开盘和收盘,给投资者适应期。等运行半年,再推连续竞价。”

年轻研究员小林举着手问:“那外资进来怎么办?他们习惯t+0,咱们t+1会不会把人吓跑?”

“吓跑的是投机客,留下的是长期投资者。”沈逸风合上草案,“我们做的是‘中国特色的交易所’——学国际规则,但不照搬。就像做菜,番茄炒蛋得放糖,但得按中国人的口味调。”

傍晚,沈逸风站在筹备组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的梧桐树影。

老吴抱着刚印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备纪念章”进来,铜章上刻着“开放、规范、创新”六个字:“沈行长,明天我们要去人民大会堂汇报筹备情况——您说,这一步是不是走对了?”

沈逸风接过纪念章,指尖摩挲着“开放”二字:“肯定对。当年我们怕外资,现在我们请外资来,不是因为胆怯,是因为有底气了——我们的市场够大,规则够清,不怕比。”他转身望着远处的陆家嘴工地,吊塔的灯光已经亮起,像串起的星子,“这不是某个人的功劳,是一代金融人的接力——从庄票到交易所,从算盘到电脑,我们终于要站在世界金融的舞台上了。”

深夜,沈逸风坐在办公室里,翻着浦东的规划图。

桌上摊着摩根的合作意向书、上交所的规则草案,还有一杯凉了的茶。他摸出钢笔,在规划图的“金融贸易区”旁写了句话:“金融开放,不是开门迎客,是搭台唱戏——要让中国资本唱主角,让世界资本当配角。”

窗外,黄浦江的水正顺着潮汐流向大海,远处的东方明珠灯光璀璨。

沈逸风知道,这章“新机遇”的序曲已经奏响——当浦东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当外资银行挂出中文招牌,当上交所的锣声响起,上海将成为世界的金融码头,而中国的金融人,将带着百年传承的智慧,在这里写下新的传奇。